深問淺答 · 關於專修、圓修與雜修?

深問淺答 · 關於專修、圓修與雜修?

上根人修要門就是萬善齊修,上三品往生;中下根人適合弘願門,修要門就是雜修,弘願門三根統攝。可以這樣理解嗎?

深問淺答 · 關於專修、圓修與雜修?

這裡邊有不恰當的地方。

弘願門就是專修唸佛,當然三根統攝,並不是說上根人就要萬善齊修,離開唸佛之外,或者只有中下根人才要專修唸佛,不是這樣的。


另外《觀經》九品,上輩三品,即使是上品上生,也一點談不上是萬善齊修。

我們看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和會門”當中“重舉九品,返對破者”,在《聖教集》472頁,“《觀經》(意)雲‘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者為三?’”哪三種人呢?

“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但”就是他只能做這件事,不是萬善齊修。

“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持戒修慈修不來,他只能讀誦大乘經典。

“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唸佛法僧等”。

所以很顯然這三種人,每一個人只有他單方面的修行功能,並不是萬善齊修的。


那麼哪種人能達到萬善齊修呢?

在《觀經疏》471頁,“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論其功用,已經二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人法兩空;並是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轉變無方;身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

這就是萬善齊修,福和智,這都是大菩薩級別。

即使是這樣,如果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場上,靠自己的萬善齊修仍然比不上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說一般人聽起來會覺得不可能。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還是在因地修行當中,一地一地往上修,而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果地名號,果地名號就是所有一切功德都在這當中了。我們唸佛是仰靠佛的願力,菩薩跟佛比還差得太多。

深問淺答 · 關於專修、圓修與雜修?

另外說到,《印光法師文鈔》裡說的“圓修”是不是就是要門,專修就是弘願門?

深問淺答 · 關於專修、圓修與雜修?


印光大師在“要門、弘願門”這方面的概念不強,我們是專依善導大師的教判,才會強調這一方面,也會深入研討這一方面。

印光大師在這一方面倒是沒那麼明顯地強調,比較含蓄,他也不是專門研究善導大師教法的。

那麼他說“圓修”是指什麼呢?

是講永明大師,因為永明大師除了唸佛,每日還做很多佛事。

有的人說“這算不算雜修?如果算雜修的話,那麼在永明大師和善導大師之間就形成矛盾了,因為善導大師提倡專修唸佛,而永明大師雜修,那雜修的人很難往生啊”。

所以,印光大師非常善意、善巧地在這兩位祖師大德之間作了一個調合,也是護持我們一般人的信心,免得大家挑三揀四、搖擺不定,所以他說永明大師這不叫“雜修”,叫“圓修”。

不過關於“圓修”又有一種說法,如天台宗所講的“一念三千”。

天台與天台教觀,屬於“藏通別圓”中的圓教,所以它無論任何修行,舉一毛一塵能夠總攝法界。“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總攝一切功德,這樣的修行方法稱為“圓修”。

不過若從淨土門來理解的話。

◎像永明大師這樣的,就是收攝在這句名號當中。因為他是上根利智,雖然專修唸佛了——這裡所謂“專修唸佛”,就是完全仰靠阿彌陀佛願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但他的根器還可以做種種的行業。

而這種種的行業,並不是離開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的,都是圓滿地收攝在這句名號當中,也是圓滿地從這句名號所引發出來的,所以它稱為“圓修”。

◎那我們沒這兩下子,抱定這句名號就可以了,而且從形式上看,我們好像比較專,比較單一。

但由於這句名號法體的本身,圓滿具足了法藏比丘從因至果的一切修行功德,所以這個專修也是圓修,只是在我們身上還沒有像永明大師那樣有種種殊勝的行業表現出來。

那我們不妨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執持名號,因我們是下根嘛,就唸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都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可是上根和下根的體現就不一樣。

下根的人就抱定這一句,上根的人他有能力,可以從這句名號當中展現出種種殊勝的利益眾生的事業;雖然這樣展現,還是收歸到這句名號當中來,這是上根能做到的,也不離開專修的宗旨,或者稱之為“圓滿專修”。我們下根就是單一的專修。

當然,這些詞都有缺陷,不能明確地表達,因為這句名號本身都已經圓滿了。

供你參考,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