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縷豈能是爛縷 千古謬誤「篳路藍縷」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

藍縷豈能是爛縷 千古謬誤“篳路藍縷”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

藍縷豈能是爛縷 千古謬誤“篳路藍縷”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

楚國楚人“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圖 1


藍縷豈能是爛縷 千古謬誤“篳路藍縷”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

楚國楚人“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圖 2

藍縷豈能是爛縷 千古謬誤“篳路藍縷”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

楚國楚人“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圖 3

藍縷豈能是爛縷 千古謬誤“篳路藍縷”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

楚國楚人“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圖 4

藍縷豈能是爛縷 千古謬誤“篳路藍縷”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

楚國楚人“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圖 4

關於出自《左傳》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及《史記.楚世家》中“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中“篳路藍縷”一詞的釋意,自《左傳》、《史記》記載兩千五百年以來,歷代史家學者幾乎眾口一詞的都解釋為“楚人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楚人創業的艱苦。“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一詞後簡化為成語“篳路藍縷”外,一度成為“楚文化”和“楚人精神”的代名詞。

因“篳路藍縷”一詞,有出自《左傳》也有出自《史記》的。雖然“篳路藍縷”都是說楚王的,但人物歷史背景和具體事件都不同外,一個說的是受封五十里楚國丹陽地先王熊繹,一個說的是楚國第十七和第十八任楚王熊儀熊循的楚若敖和楚蚡冒的,兩個楚王之間相距300年外,“篳路藍縷”的“縷”字和“篳路藍蔞”的“蔞”字讀音和字意也不同。

每次讀到“篳路藍縷”時,感覺這樣解釋過於簡單化有失偏頗之疑?楚王,又不是丐幫幫主,就是去開闢山林也用不著穿個破爛衣服、即使是開闢山林把衣服弄破弄爛了那穿的也是新衣服?楚王不說一定要綾羅綢緞的王袍盛裝出行,任何場合都不可能穿著破爛衣服出門?有失君王禮儀尊嚴?

特別是在周禮盛行的西周春秋時代,衣著代表的是禮儀典範。《周禮》有司服之職。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凡兵事,韋弁服。視朝,則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絰服。凡喪,為天王斬衰,為王后齊衰。王為三公六卿錫衰,為諸侯緦衰,為大夫、士疑衰,其首服皆弁絰。大札、大荒、大災,素服。公之服,自豪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凶服亦如之。其齊服有玄端、素端。凡大祭祀、大賓客,共其衣服而奉之。大喪,共其復衣服、斂衣服、奠衣服、廞衣服,皆掌其陳序。

王之祀天帝山川社稷,享饗騎射衣著冠冕有別,兵事、視朝、凡甸、凶事、吊事,之服不同。王、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公、子男之服、大祭祀、大賓客、大喪、復衣服、斂衣服、奠衣服、廞衣服,皆有其嚴格的規定和陳序。弁服是中國古代華夏服飾之一,僅次於冕服的一種服飾。是天子視朝、接受諸侯朝見時穿用的服飾。弁的形制上銳小,下廣大,一若人之兩手做相合狀,象形字即似之。弁與冠自天子至於士都得戴之,到周代,冕與弁遂分其尊卑,即冕尊而弁次之。

因為楚國分封在西周之後的周禮盛行時代,所以當時一國之君的楚王,不管在什麼時候周禮的禮儀應該是遵從的,楚王即不是綾羅綢緞,起碼也得穿上天子至於士的弁服,不可能穿著破爛衣服的,何況熊繹還是要去事奉周天子的?

為了能夠徹底捋清“篳路藍縷”的楚王到底穿沒穿破爛衣服?從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書的漢字源頭查起,以尋找其中的答案。

篳字:用荊條、竹子等編成的籬笆或其他遮攔物,篳門,蓬門篳戶。字源解說:“畢”與“禽”,在甲骨文中是同一個字,後分化。畢,甲骨文開口向上的“網”,捕鳥工具,“十”是“又”的變形,抓持,表示持網捕鳥。有的甲骨文田園,表示在田間和菜園裡撲捕啄食嫩苗的鳥雀。造字本義:用網罩將田間與菜園啄食嫩苗的鳥雀抓捕乾淨。《說文解字》:畢,田獵用的羅網。像畢鳥之形。沒有捕到鳥兒。

路字源解說:各,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略”的本字,表示進犯。路,金文足,得勝歸邑,各,出門向他邑出征,表示出徵或歸邑。造字本義:大軍出征或歸邑。

古文中的路字,可不僅僅是走路的意思,路是有出征進犯之意的。“篳路”連在一起使用,那就不是“楚人駕著簡陋的車上路”那麼回事情了?


藍縷豈能是爛縷 千古謬誤“篳路藍縷”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

《象形字典》藍字字源演變釋義圖

再看藍字,字源解說:藍,篆文艸,草,監,觀察盆子裡提煉出來的草青,造字本義:可提取靛青染料的蓼草。《說文解字》:藍,用來染青的草。字形採用“艸”作邊旁,“監”是聲旁。

藍縷豈能是爛縷 千古謬誤“篳路藍縷”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

《象形字典》縷字字源演變釋義圖

縷字字源解說:婁,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摟”的省略。縷,篆文糸是絲線,婁,“摟”的省略,相抱,造字本義:比喻由絲線集成的線束。文言版《説文解字》:縷,綫也。從糸,婁聲。

縷(lǚ)形聲。字從糸(mì),從婁,婁亦聲。"婁"本指"雙層",轉指"雙股"。"糸"指絲線。"糸"與"婁"聯合起來表示"雙股搓合的絲繩"。本義:雙股線,縷,線也。《說文》。段注:“凡蠶者為絲,麻者為縷”。《孟子·滕文公上》“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有布縷之徵”。《孟子》。注:"紩鎧甲之縷也。

蔞字,《說文》蔞蒿,又稱"白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水濱,高四五尺,蔞草也。蔞是多年生草本,植株具香氣,下半部木質化,葉紙質,莖下部之葉寬卵形,長8-12釐米,寬6-10釐米,呈掌狀,3-5裂,全緣或全不分裂;表面綠色,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葉緣有細鋸齒、上部葉指狀3或2深刻,或不分裂;緣具梳鋸齒。頭狀花序排成伸長之圓錐花序。分佈於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各省,多生於低海拔地區之河岸邊與沼澤地帶,可在水中生長,或見於森林中、山坡和道路旁。

靛 diàn 形聲。字從青,從定,定亦聲。"定"意為"平息"、"靜止"。"青"指"精華",亦指"藍色"。"青"與"定"聯合起來表示"一種含有藍色精華的溶液靜置沉澱後得到的顏料物質"。本義:用蓼藍葉泡水調和石灰沉澱所得的藍色染料。靛,一種深藍色有機染料,稱"靛藍"。亦稱"靛青"、"藍靛"。藍色和紫色混合而成的一種顏色。

靛藍類色素是人類所知最古老的色素之一,廣泛用於食品、醫藥和印染工業。靛藍作為織物染料的應用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木乃伊穿著的一些服裝和我國馬王堆出土的藍色麻織物等都是由靛藍所染成的,我國瑤族的一支因其生產和使用靛藍染布的技術獨特而得名"藍靛瑤"。

有機染料深藍色用蓼藍以及菘藍、木藍、馬藍等含有吲哚酸成分的植物葉子發酵製成也有人工合成的(古籍中曰:凡藍五種、皆可為靛--宋應星.《天工開物》)。用來染布顏色經久不退。通稱藍靛,有的地區叫靛青。

植被過程,將靛葉堆積,經常澆水,使其發酵2~3個月,成為黑色土塊狀。用臼搗實後稱為球靛,含靛藍色素2%~10%。球靛中拌入木灰、石灰及麩皮,再加水拌和,加熱至30~40℃,暴露在空氣中,成為藍色不溶性靛藍。

靛藍,是一種具有三千多年曆史的還原染料。戰國時期荀況的千古名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源於當時的染藍技術。這裡的"青"是指青色,"藍"則指製取靛藍的藍草。在秦漢以前,靛藍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了。

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荀子於五十歲(有學者認為傳抄時誤將十五改為五十)。始來遊學於齊國,到襄王時“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查完“篳路藍縷”與“篳路藍蔞”發現,不管是“篳路藍縷”還是“篳路藍蔞”,相同的藍字,本意是靛藍和靛藍的藍色和紫色混合而成的一種顏色以外,並沒有其它意思,根本沒有破爛衣服的“爛”意。

而“蔞”為蔞蒿或“白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水濱,高四五尺的蔞草。按《說文》之注:“凡蠶者為絲,麻者為縷”的絲縷之意,藍縷之意,順理成章的應該是說楚王穿著的是染成藍色的麻縷藍衣。

荀況能夠寫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千古名句,應與楚國當時的染藍技術有關。從一個側面證明“篳路藍縷”的“藍縷”,與楚國染藍技術做藍色的藍布衣服有關。

關於“篳路藍縷”,也有“篳路襤褸”之說,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揚雄“幾人貧衣被醜敝,或謂之襤褸,故《左傳》曰,篳路襤褸,以啟山林,殆謂此也”。揚雄《方言三》。因為“襤褸”與《左傳》所載的“藍縷”與“藍蔞”文字都不同,雖然藍字的字意解釋3中有古同“襤”,襤褸。但很牽強附會,當時又不是沒有“藍縷”和“藍蔞”文字,不需用“藍縷”、“藍蔞”替代“襤褸”的,沒有必要繞這個圈子。

從字面上看,雖然僅是“藍縷”、“藍蔞”、“襤褸”之差,從字意上那可是有天壤之別的,是關係到楚人到底是穿著破爛衣服開墾山林,還是楚人穿著藍色的藍縷弁服去開啟疆土的楚人精神的大問題?

啟字的繁體為啟,金文啟,訓導使腦門開竅,戈,武力,強力,造字本義:是以外部強力刺激對方開竅。

楚國自公元前1042年受封五十里楚國丹陽地的熊繹,到第十七十八任楚若敖楚蚡冒的公元前741年之間,楚國已經在彈丸之地的五十里丹陽之地耕耘了301年,這個時候的楚王早已走出為區區祭品到鄀國盜牛的洪荒年代,這時的楚王即根本沒有拓荒的山林可開啟了,楚國早已國富民強蓄勢待發要稱雄天下向外擴張了。

楚國曆史上,在若敖以後,楚蚡冒楚厲王在位時期的最大功績就是開疆拓土,征服陘隰,和平收復了地臨楚國的陰國,使楚國實力倍增的。可見《左傳》所載的:“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應不僅僅是“楚人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那麼簡單?而更符合楚蚡冒啟濮人之地,征服陘隰,收復陰國的開疆拓土的歷史。

關於古代衣服,《詩經·國風·鄭風》有《緇衣》詩,緇衣,漢族服飾。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傳疏》:“朝服以緇布為衣,故謂之緇衣。外士兵有鎧甲戰袍,《孟子》有“布縷之徵”征戰之衣。注:"紩鎧甲之縷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藍縷”,疑為楚國楚人如緇衣一樣,是自天子至於士都得穿戴的藍色弁服之衣的“藍縷”,不可能是破爛衣服。

綜合楚厲王蚡冒在位時的歷史、周禮和楚王的尊貴身份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整句應解釋為:楚厲王蚡冒,開啟濮人之地收復陰國疆土時,並沒有駕乘楚軍的威武戰車,也沒有穿著鎧甲戰袍,而是坐著用竹子荊條做成的柴車,穿著藍色麻衣藍縷弁服,和平收復了陘隰之地的陰國,開啟濮人之地的山林疆土。這樣解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即符合楚國曆史,符合周禮,符合楚王高貴的身份,也符合“藍縷”文字的本意。

《史記.楚世家》中“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的“藍蔞”是說處於草莽的楚王所在地的藍草蔞草,與破爛衣服無關。按字意應當解釋為:楚王熊繹初封楚國丹陽,開闢五十里子男之田的荊山楚地,居住在青蒿蔞草荒草遍地的山野草莽,帶上楚國的桃弧棘矢及苞茅縮酒等貢品,乘坐上用竹子荊條做成的柴車,馳騁跋涉於朝向中原周疆的山林之間,以供事周王。

關於歷史文獻的能不能正確的解讀和解釋,研究認為,要還原歷史必須完全尊重歷史文獻和史籍所記載的文字進行研究,離開史籍文獻記載的隨意靠引申和通假的解釋,等同於小說家寫小說的幻想,這樣望文生義的編造和杜撰,無異於指鹿為馬。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臥馬先生關於“藍爛”之別的認真研究發現,為真實還原楚國現任創業的歷史找到符合歷史史實的文字依據。您認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能夠以“篳路爛縷以啟山林”解讀嗎?

2018.10.13 文字考古學

注:原文/臥馬先生(李敦彥)發表於 2016年10月5日的“千古謬誤“篳路藍縷”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