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知識」分清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口感、吃法做法都各不相同

「食材知識」分清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口感、吃法做法都各不相同

豬肉又名“豚肉”,是我們日常食用最多的肉類之一,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磷等營養成分。具有補虛強身,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作用。不同部位的肉,肉質不同,做出菜的味道也不同。那麼怎麼區分不同部位的豬肉呢?

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是不同的,烹調時也有不同的做法,一般可分為四級:

特級:裡脊肉

一級:通脊肉,後腿肉

二級:前腿肉,五花肉

三級:血脖肉,奶脯肉,前肘、後肘

「食材知識」分清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口感、吃法做法都各不相同

裡脊肉,包括大里脊和小裡脊

大里脊: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外側有筋覆蓋,營養價值高。可做切片、切絲、切丁;適合作炸、熘、炒、爆之用最佳。

小裡脊:脊椎骨內側一條肌肉,比較少,肉質細嫩潤滑,是肉中上品,營養價值高,價格也相對貴。特別適合做湯,此外,小裡脊都是瘦肉,加工性好,可切片、切絲、切絲亦可。

通脊肉

處在脊背的位置,貫穿整個脊背,所以又稱為外脊、扁擔肉、硬脊,是較嫩的瘦肉。由於裡脊肉分量比較少,做菜時往往用外脊替代裡脊。

臀尖肉

位於臀部的上面,都是瘦肉,肉質鮮嫩,一般可代替裡脊肉,多用於炸、熘、炒。

坐臀肉

位於後腿上方,臀尖肉的下方臀部,全為瘦肉,但向質較老,纖維較長,一般多作為白切肉或回鍋肉用。

「食材知識」分清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口感、吃法做法都各不相同

五花肉

五花肉為肋條部位肘骨的肉,肥瘦相間,皮薄,位於豬腹部。適於紅燒、白燉和粉蒸肉等用。

後腿肉

質嫩味美,有肥有瘦,瘦肉都是大塊,肉筋比較少,比前腿肉好。適用於燉、燜、醬等。

前腿肉

又稱夾心肉,位於前腿上部,有肥有瘦,通常肉質較老,肉筋較多,吸水分能力強。適合做餡和肉丸子等。

夾心肉

位於前腿上部,質老有筋,吸收水分能力較強,適於制餡,制肉丸子。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叫小排骨,宜作糖醋排骨或煮湯。

彈子肉

位於後腿腿上,均為瘦肉,肉質較嫩,可切片,切丁,能代替裡脊肉。

「食材知識」分清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口感、吃法做法都各不相同

前排肉

又叫上腦肉。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瘦內夾肥,肉質較嫩,適於作米粉肉、燉肉用。

血脖肉

位於動物頸脖處,含有大量淋巴結、脂肪瘤和甲狀腺等;一般用來做餡料,主要流通於蒸包行業。

奶脯肉

在肋骨下面的腹部,結締組織多,均為泡泡狀,肉質差,一般做臘肉或煉豬油,也可燒、燉或用於做酥肉均可。

前肘、後肘

豬肘是指豬身上前肘、後肘的地方。因為豬肉纖維較為細軟,結締組織較少,肌肉組織中含有較多的肌間脂肪,因此,經過烹調加工後肉味特別鮮美。適宜涼拌、燒、制湯、燉、滷、煨等。

豬頭

宜於醬、燒、煮、醃,多用來製作冷盤,其中豬耳、豬舌是下酒的好菜。

「食材知識」分清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口感、吃法做法都各不相同

鳳頭肉

這個部位肉質細嫩、微帶脆、瘦中夾肥。適宜做丁、片、碎肉末等。可用於炒、溜,或做湯等。

眉毛肉

這是豬胛骨上面的一塊重約一斤的瘦肉,肉質與裡脊肉相似,只是顏色深一些,其用途跟裡脊肉相同

門板肉(又稱梭板肉、無皮坐臀肉):肥瘦相連,肉質細嫩,顏色白,肌纖維長。其用途跟裡脊肉相同。

蓋板肉

連結秤砣肉的一塊瘦肉。肉質、用途基本跟秤砣肉相同。

黃瓜條

與蓋板肉緊密相連。肉質、用途基本跟秤砣肉相同。

腰柳肉

是與秤砣肉連結的呈條狀的肉條。肉質細嫩,水分較重,有明顯的肌纖維。適於制餡、切丁、條、肉末、制肉丸子等。宜做炒、炸、湯等。

「食材知識」分清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口感、吃法做法都各不相同

頸背肌肉(簡稱1號肉)指從第五、六肋骨中斬下的頸背部位肌肉。

前腿肌肉

(簡稱2號肉)指從第五、六肋骨中間斬下的前腿部位肌肉。

大排肌肉(簡稱3號肉)指在脊椎骨下約4-6cm肋骨處平行斬下的脊背部位肌肉。

後腿肌肉(簡稱4號肉)指從腰椎與薦椎連接處(允許帶腰椎一節半)斬下的後腿部位肌肉。

希望本篇文章能幫助到您和更多朋友,能用上的資訊,可多轉發與大家分享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