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時期的「天下第一村」

康熙年間,一個沉重而模糊的背影弓腰站立在草木稀疏的田壟間。他叫師文炳,是生活在汾西縣僧念鎮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這位老人若有所思地望著腳下的幾畝薄田,陷入沉默。

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和身後的那間草房會在百年後變成一座鱗次櫛比、氣勢恢弘的師家大院,他更不會想到的是,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也因這座晉商大院名揚三晉。

山西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時期的“天下第一村”

汾西縣,位於臨汾霍州市西北,這裡“姑射峙於西,汾流環於東”,距其大約五公里處的師家溝村曾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它是晉商民俗文化樸拙的印記,是晉商大院聚落的典型代表之一。

俯視師家溝村,一排排窯洞依山而建,雄偉壯觀,而山戀起伏間能清晰地看到一大塊平地,這就是師家溝的“福地”。“福地”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意指能帶來幸福安樂的風水寶地,道教就有“七十二福地”之說,其中“洞天福地”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被認為是神仙居住之所。

山西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時期的“天下第一村”

村口有個牌坊,四柱三門式規模不大,雕刻卻工藝卓絕。石牌坊上共雕刻了三百六十隻貓,以及雕工精湛的大象。牌坊是師姓節孝坊,跟別處不同的是兩隻石獅子的位置十分蹊蹺:雄獅在右,而雌獅子卻在左。傳統社會里左為尊、右次之,在男尊女卑的前世裡立坊人為何如此作為,後人眾說紛紜。

山西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時期的“天下第一村”

村內院落的門前以巷道相連,院落相互聯繫,形成院中有院、院上有院的格局。村民們有“關好八大門,鎖好十小門,行人難出村”的俗語。各院僻靜處的排水溝渠與路面下的排水洞相連,有著“下雨半月不溼鞋”的潔淨。

師家大院文化內涵極其豐富,集磚、石、木雕為一體,垂花門、簷廊、隔扇等雕刻精細。僅窗欞圖案就有108種、門額牌匾150多處。現存的門樓、槎欄、花草、人物、琴棋書畫木雕10餘套,雕刻精緻、藝術精湛,已成為我國木雕藝術研究的珍品。

山西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時期的“天下第一村”

據史料記載,師家大院的創建人為師法澤,字仁厚,生於乾隆初年,幼年孤貧,成年後持家有道,生意興隆。師家一度成為山西省中南地區的名門望族。師法澤之孫師名鳳與清末名臣曾國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師家因此成為仕官達貴,文人學士的周遊之處,被譽為“天下第一村”。

山西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時期的“天下第一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