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时期的“天下第一村”

康熙年间,一个沉重而模糊的背影弓腰站立在草木稀疏的田垄间。他叫师文炳,是生活在汾西县僧念镇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位老人若有所思地望着脚下的几亩薄田,陷入沉默。

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身后的那间草房会在百年后变成一座鳞次栉比、气势恢弘的师家大院,他更不会想到的是,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也因这座晋商大院名扬三晋。

山西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时期的“天下第一村”

汾西县,位于临汾霍州市西北,这里“姑射峙于西,汾流环于东”,距其大约五公里处的师家沟村曾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它是晋商民俗文化朴拙的印记,是晋商大院聚落的典型代表之一。

俯视师家沟村,一排排窑洞依山而建,雄伟壮观,而山恋起伏间能清晰地看到一大块平地,这就是师家沟的“福地”。“福地”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意指能带来幸福安乐的风水宝地,道教就有“七十二福地”之说,其中“洞天福地”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被认为是神仙居住之所。

山西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时期的“天下第一村”

村口有个牌坊,四柱三门式规模不大,雕刻却工艺卓绝。石牌坊上共雕刻了三百六十只猫,以及雕工精湛的大象。牌坊是师姓节孝坊,跟别处不同的是两只石狮子的位置十分蹊跷:雄狮在右,而雌狮子却在左。传统社会里左为尊、右次之,在男尊女卑的前世里立坊人为何如此作为,后人众说纷纭。

山西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时期的“天下第一村”

村内院落的门前以巷道相连,院落相互联系,形成院中有院、院上有院的格局。村民们有“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的俗语。各院僻静处的排水沟渠与路面下的排水洞相连,有着“下雨半月不湿鞋”的洁净。

师家大院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集砖、石、木雕为一体,垂花门、檐廊、隔扇等雕刻精细。仅窗棂图案就有108种、门额牌匾150多处。现存的门楼、槎栏、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10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已成为我国木雕艺术研究的珍品。

山西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时期的“天下第一村”

据史料记载,师家大院的创建人为师法泽,字仁厚,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生意兴隆。师家一度成为山西省中南地区的名门望族。师法泽之孙师名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师家因此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周游之处,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山西这座古村,是《一九四二》取景地,清朝时期的“天下第一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