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爲人知,山東巡撫丁寶禎給中莊寫得「學以明倫」是啥意思

2009年,中莊鎮中心小學進行修繕擴建,校門口水溝上面一塊表面光滑卻從不讓人留意的“過門石”隨著推土機轟鳴的聲音翻了個個,大家驚奇地發現底面上刻著“學以明”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右上角清晰刻著“欽命宮保山東巡撫部院提督……”的字樣,左下角落款“大清同治九年歲次庚午仲冬……”字樣,石碑下半部分已經不知去向,“學以明”的後面很明顯還有字。

鲜为人知,山东巡抚丁宝祯给中庄写得“学以明伦”是啥意思

這塊石碑到底有著怎樣的來歷呢?

據村裡老人說,學校原址曾是一處廟宇——真武閣,是近代村內最早的學堂,1945年後成為中莊小學,當時在全縣屬最早的學校。清同治九年(1870年)時任山東巡撫丁寶禎至此,為中莊學堂題“學以明倫”四個大字以勉勵中莊學子,中莊人將此制碑記載,立於廟前,石碑在文革中遭破壞,下部“倫”字已遺失。

鲜为人知,山东巡抚丁宝祯给中庄写得“学以明伦”是啥意思

“學以明”三個大字遒勁有力,右上角清晰刻著“欽命宮保山東巡撫部院提督……”的字樣,左下角落款“大清同治九年歲次庚午仲冬……”字樣。“學以明”的後面很明顯還有字。朱熹在《四庫集註》中闡發的理學教育宗旨為“學以明倫”,又據多方論證,散佚的一塊上刻“倫”字無疑。現存殘碑是中莊村教育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現已將此碑移至中心小學大門口北牆壁上。

鲜为人知,山东巡抚丁宝祯给中庄写得“学以明伦”是啥意思

丁寶楨,一生為政清廉,兩袖清風,俸祿常用於濟困助教,身後負債累累。次年(1871年)歸葬山東與已故的原配諶夫人合葬時,賴僚屬集資方能成行,如《清史稿》載:“喪歸,僚屬集賻,始克成行雲。”丁寶楨墓在濟南九華山之陽的辛甸村西北,即今舜耕路2199號山東豐匯設備有限公司院內,墓早已夷為平地。墓前曾立有石碑,碑文《皇清誥授光祿大夫贈太子太保四川總督丁文誠公墓誌銘》系由前任山東巡撫,時任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協辦大學士閻敬銘撰寫。墓西側有諶夫人墓,丁寶楨之弟丁卓選亦葬於此,故世稱“二大人墓”。丁寶楨死後,原在濟南趵突泉畔建有“丁公祠”,今已改為“李清照紀念堂”。丁寶楨的濟南故居西門裡舊軍門巷11號,業已在城市建設中拆除,只在臨街的粉牆上書有丁寶楨及其故居的簡介,稱丁寶楨“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為中興名臣。”清山東巡撫衙門就在珍珠泉大院之內,今巡撫大堂仍完好如初,近年又清理出大堂後面的原廊殿柱石,浸沒在清澈淺顯的泉水溪流中。

鲜为人知,山东巡抚丁宝祯给中庄写得“学以明伦”是啥意思

斯人已逝,只有那點點滴滴的遺蹟軼事和留在校門口的“學以明”三個大字,向後人訴說漸行漸遠的歷史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