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反應了空間,「法」反應了時間,易則爲日月的周轉

周易包氏學之論易與曆法

“歷”反應了空間,“法”反應了時間,易則為日月的週轉

曆法二字,歷字從廠從力,有空間之力的意蘊;法字從水從去,為流去之水,子曰“逝者如斯夫”之形象。曆法合起來,就是空間的變動。

曆法是人類對自然界探索並且用之於社會的結果。有巢氏、燧人氏時,可以說人類對自然界的探索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至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人類開始進入深層次的對自然界的探索。有巢氏、燧人氏的探索,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與生活;伏羲氏高瞻遠矚,是為了人類的長遠發展。伏羲氏被稱為“天皇”,之後的神農氏被稱為“地皇”,黃帝被稱為“人皇”。天地人三要素的齊備,為曆法的成熟奠定了基礎。曆法的形成過程,也是文字文化形成的過程。黃帝一統華夏,命倉頡造字,而黃帝自己則是“獲寶鼎,迎日推莢”。(《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倉頡(jie),倉字上包天下包地,頡字為吉祥的一頁;兩個字合起來,表達了人類開天闢地的大事的出現,由此人類進入美好的全新的一頁。傳說倉頡造出了甲子,甲為天干的開始,子為地支的開始。黃帝“治五氣”,五氣即《尚書。洪範》之“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一水北方主冬季水氣旺,二火主南方夏季火氣旺,三木東方主春季木氣旺,四金西方主秋季金氣旺,五土中央為四氣流行之地。

十天干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如此形成一個水平面橫的圓球,與十二地支所形成的縱向圓球融合,就會形成一個球體的空間,空間之中四季分明五行周流,萬物與時間空間合為一體。

三皇之後為五帝。顓頊,“載時以象天”,仿一年有十二個月,將一日也細分為十二個時辰;帝嚳,“歷日月而迎送之”,推算一年的天數;至堯時,“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以四星(仲春星鳥,仲夏星火,仲秋星虛,仲冬星昂)定四季之中,並且確定了“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的歷法;舜時,發現了北斗七星旋轉一圈即為一年的現象;禹為夏朝 的實際開創者,建寅歷,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

殷商代夏,建醜歷;西周代殷商,建子歷。至戰國末期,曆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的體系,《禮記。月令》予以了很詳細的記載。《淮南子》“天文訓”、“時則訓”集合曆法之大成,廣蓄幷包,內容十分豐富。

自西漢開始,我國的歷法,經過了四次大的變革。一是漢武帝時的太初曆,“以天象實測和多年天文記錄為依據,規定一回歸年等於三百六十五又一千五百三十九分之三百八十五日,一朔望月等於二十九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太初曆還首次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引自常秉義《江恩理論與中國曆法》,迴歸年為太陽運行二十八宿的一週期,朔望為月缺月圓的一個過程)。二是南北朝祖沖之所創大明曆,“改革閏法和引進歲差”,“大明曆把舊曆中採用的十九年七閏改為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閏,使之更符合天象的實際,使閏月計算更加精確”(引自同上)。第三次是測出了最為準確的“交點日”,即日月交合的日子。第四次是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授時歷應用弧矢割圓術來處理黃經和赤經、赤緯之間的換算,並用招差法推算太陽、月球和行星的運行度數。

曆法的起源與《周易》的起源一樣,都源自伏羲氏的“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周易》記載了由八卦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變化的過程和規律,至於占卜何時應驗的問題,沒有細講。周朝的建子歷,以正北的坤卦為子位,而復卦正反應了一年的開始。復卦說了“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復卦上坤下震,“七日來複”也就是自初九爻震動迴歸初九爻剛好為第七日,一爻相當於一日。(有趣的是現在一週也是七天。)

既然如此,以乾為天,以坤為地,以離為日,以坎為月,象徵四季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一爻當一個節氣三個物候;其餘六十卦三百六十爻剛好一個圓周,爻當一日。

漢代的消息說、爻辰說,卦氣說,很好的反應了《周易》與曆法的關係。

後天八卦反應了一年陰陽氣候的變化,坎震離兌為四正卦,艮巽坤乾為四隅卦,四正卦二十四爻代表二十四節氣,餘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如果將乾坤兩卦十二爻對應十二時辰,十二時辰子、寅、辰、午、申、戌依次代表乾卦的初爻至上爻,醜、卯、巳、未、酉、亥依次代表坤卦的初爻至上爻,這就是爻辰說。十二消息說,是乾坤兩卦的陰陽消息:

復卦,一陽息陰,建子,為十一月;

臨卦,二陽息陰,建醜,為十二月;

泰卦,三陽息陰,建寅,為正月;

大壯卦,四陽息陰,建卯,為二月;

夬卦,五陽息陰,建辰,為三月;

乾卦,六陽息陰,建巳,為四月;

姤卦,一陰消陽,建午,為五月;

遁卦,二陰消陽,建未,為六月;

否卦,三陰消陽,建申,為七月;

觀卦,四陰消陽,建酉,為八月;

剝卦,五陰消陽,建戌,為九月;

坤卦,六陰消陽,建亥,為十月。

易與曆法不可分割,曆法對易的形成功不可沒,曆法又成為易學中一支重要的分流。“歷”反應了空間,“法”反應了時間,易則為日月,反應了時間的變化空間的變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