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賞讀|吳淞大學城往事

吳淞大學城往事

—— 顧伯琪

吳淞鐵路1876年7月3日江灣段正式通車,期間又被清政府贖回,後又在1898年9月1日重建,終點站在吳淞炮臺灣。我要說這條鐵路與吳淞大學城的往事。

周末·赏读|吴淞大学城往事

1917年同濟大學在吳淞選址建校,就因為有“小火車”連接吳淞與上海市區,靠近淞滬鐵路吳淞車站不無關係。同濟大學吳淞校園從1919年開始動工興建,1922年已部分建成,小火車成了同濟學子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吳淞車站向北900百米直達校門。1932年“一·二八”事變校園被轟炸,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同濟吳淞校園完全毀於日軍炮火,同濟人從此告別吳淞,因此在吳淞留下了同濟路的路名。

周末·赏读|吴淞大学城往事

馮至

現代作家詩人

1936年始在同濟任教

回憶在吳淞的那段日子,戰爭“使這座一向繁華的市鎮,忽然成為一片好像是剛從地裡挖出來的死城”。八月十二日開往市區的火車已經停開,馮至只好跳上黃浦江上的小船離開吳淞。黃浦江兩邊停靠的都是日本軍艦,艦上的大炮已退去炮衣,甲板上日本軍官拿著望遠鏡不時向吳淞瞭望,小船就在這種陰森恐怖的夾縫中死裡逃生。“八一三”鬼子在吳淞開戰了,鬼子上岸的位置就是現在的漁人碼頭。戰後當馮至再回到吳淞,家以成一堆瓦礫,僅找到一個鏡框。

周末·赏读|吴淞大学城往事

二十世紀初,上海大學城是在吳淞,多集中在吳淞與和炮臺灣之間。1905年中國公學創辦,梁實秋,沈從文,羅隆基曾在此任教。

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是由馬相伯,嚴復,熊季廉,袁希濤等人在吳淞創辦。吳淞商船學校(今大連海運學院前身),1911年創辦,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航運人才,其中翹楚趙錫成,他的女兒趙小蘭當上美國航運部長。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2年創辦,現在僅有一條水產路留著紀念。

第四中山大學醫院(今上海醫科大學前身),由公共衛生專家顏福慶於1927年創辦,學制7年。此外還有國立政治大學,勞動大學農學院紛紛在吳淞創辦,名校雲集,大家聚集,名人輩出,一個門類齊全的大學城在吳淞初具規模,1928年上海在隸屬江蘇的吳淞鎮設特別行政區。一水之隔的日本侵略者虎視眈眈不會袖手旁觀,看著中華民族崛起,兩次挑起戰爭,毀文化,毀校園,毀古鎮。

已故著名作家杜宣回憶在中國公學的讀書生涯時道:胡適,邵力子,洪深,郁達夫,徐志摩等人都給我們上過課,他說:“我們當初編校刊《中公三日刊》,印刷在吳淞鎮上。每逢週六,就到炮臺灣吃海鮮,遊玩。白俄在那裡開了一個海濱公園。”“當時的炮臺灣大學多,學生多,是很熱鬧的啊。”週日,小火車載著市民來炮臺灣旅遊度假,惜祥和的日子給日本鬼子毀了。

周末·赏读|吴淞大学城往事周末·赏读|吴淞大学城往事
周末·赏读|吴淞大学城往事

在吳淞炮臺溼地公園內的長江河口科技館,陳列著三十年代的老照片,有吳淞大學城的照片,其中有“一·二八”日本侵略軍航拍轟炸吳淞的照片,轟炸後的吳淞大學城千瘡百孔,成了廢墟,一場戰爭改變吳淞的命運,由大學城變為如今的鋼鐵工業區。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復興是誰也阻擋不了。

周末·赏读|吴淞大学城往事
周末·赏读|吴淞大学城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