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哪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文化?

鄉土生活園藝


在歷史的大潮中,總會有一些不太適應社會發展的事物和文化,在人們不知不覺中,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慢慢地消失了!

提起這些事情,對現在的小孩子和青年們,還有什麼意義嗎?回想起當年,有了這些活動,那時的孩子們就像天天過年!

即將或者已經消失的傳統手藝,在連雲港和淮安一帶,有不少我們實在記不得了!

印象最深的是貨郎擔,還有什麼鐵匠鋪、犁頭鋪、補鍋挑子、走村的修油布傘師傅,還有什麼耙子店,每到麥子和豆子收割完畢, 地裡有很多的草要摟哇,所以大小耙子賣得很紅火。

對於當時的孩子們,最喜歡的是貨郎擔子。貨郎擔子走村串鄉,擔子的一頭是針頭線腦,還有一些貨郎自制的玩具,另一頭則是一塊很大的麥芽糖,有些小孩子稱它為雞屎糖。

貨郎一邊挑著擔子,一手搖著撥浪鼓,嘴裡還在津津有味地唱著,我走東鄉到西莊,挑子上有好吃的麥芽糖。破銅爛鐵我都要,兩個牙膏皮子就能換到一塊糖!

其實孩子們對這個唱詞早已熟透了,於是各個孩子去家慌慌張張找東西。有的找了塊鐵,有的揀了塊鋼,高高興興的換了塊糖,遇到高興時,貨郎師傅還會饒一點點給你。

我也想起了自己一回趣事,那年我也就六七歲,家裡沒有東西可換,找到了一個牙膏皮子,不行啊才只是一個。看見爸爸媽媽的牙缸裡插著一枝牙膏,裡面還有一小半。我慌忙地把它擠在陰溝裡。想起了當年也好笑,麥芽糖是甜的,晚上爸爸媽媽回來,自己的屁股是很疼的!


傳統文化對於那一兩代人影響是很大的,不知不覺中在人們的頭腦裡打下了烙印。很小的文化活動咱們就不談了,談一點大的有影響的吧。春節時間的唱麒麟、跳財神,讓人們的春節期間活動增添了不少色彩。一年四季的淮海鑼鼓,更讓男女老少去聽說書絡繹不絕。

淮海鑼鼓稱為工鼓鑼,老鄉們稱為大鼓書,是連(連雲港)、淮(淮安)、宿(宿遷)、鹽(鹽域)地區歷史悠久的曲種。

淮海鑼鼓,初形成於晚明,盛於清代中葉,是連雲港和淮安及現在宿遷東部地區獨特的演唱融於一體。看戲要看梅蘭芳,聽書要聽金華章,可見說書人的魅力有多大!

在所說的書中,最多的還是《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榜演義》。說書人就憑一人一鼓一鑼,說得多少大人小孩忘了吃飯,一本書在一個地方說了一兩個月還沒有結束。有個說書人在他朋友家吃飯,可能是酒喝多了,酒後吐真言。他說道,今晚我說的大半夜,其實就是小書頭上的幾句話,真正把書頭子講完,可能還要一兩晚!

其實,這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文化,就好像農村裡的房子,年久失修它就會倒塌。如果把它修成生態條件下的新民居,增添了新的年輕活潑的原素,就會笑迎八方遊客,賓朋滿天下!



(歡迎評論互動!圖片摘自網絡,感謝朋友提供!謝謝!)

(轉載其他自媒體平臺,必須徵得作者同意!)

.


九文天下


農村有哪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文化?

即將消失的農村傳統手藝

我們每個人都自己那個年代曾經的生活,我的家鄉在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山村,記得小時候,家裡的燒柴火用的大地鍋底漏個小洞,由於過去生話條件差,一般情況下家家戶戶都是補補修修繼續用,這樣做能節省家裡開支。


我曾記得補鍋過程,用一個小火碳爐,用一個大鐵勺放在小火爐上,勺內放入鐵原料熬成鐵水,把鐵水倒入在一個凹陷工具內,然後立馬從鍋底小洞壓上鐵水,上面也用個工具同時擠壓平,等熱度下去後,用打磨工具內外打磨光滑就大功告成了。

這個傳統手藝已經消失。我們山區過去是靠山吃飯生活,住的是石頭房子、院牆等材料,都是用山上的石頭經過當地石匠精心加工即壘起的,現在除了古老的石頭房和院牆在以外,這個傳統手藝已消失。

過去蓋房子用的樑子、窗戶門都是木頭做的,還有傢俱都離不了木匠,隨著生活條件提高,現在人們都住上了紅磚水泥板頂房子,窗戶是鋁合金材,門是鐵板做的,傢俱買現成的,因此,木匠手藝即將消失。

農村傳統手藝即將消失的有很多,例如:家家用的紡花車、織布機、換鍋底、編筐偏簍、石磨、還有常用的算盤等,這些在我們當地農村都不常用和多見了。

農村文化也消失了不少,過去我們山村每天都有說評書的,就是一個人說書用的弦,一根棍另一頭插在地上另一頭是個木魚牽引出一根細繩套在腳上,唱、拉、敲一個全包了,現在已經不見了。

總結:隨著社會不斷速度發展,我們農村也在迅速地發生著變化,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富裕提高,過去的傳統手機也即將消失,這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已成為我們永久的美好回憶了。

[歡迎大家多關注農戶開心果,喜歡的朋友請留言、點贊、轉發,深表感謝!]


農戶開心果


看兩張照片,照片中的東西認識嗎?只是聽別人說,叫糖人(音ren,不知是不是這個字)子。



我們這裡靠近黃河的一些村莊,有一種風俗——暖女婿。大年初二,新婚的夫妻一起到新媳婦的孃家,去拜會新媳婦的家人。新媳婦孃家當然會盛情款待,酒宴的豐盛不需多說,就菜的數量,上菜的順序、位置等都有許多講究。新媳婦孃家的親朋好友紛紛趕來道賀,藉此機會與新人互相認識一下。所以,暖女婿有讓新女婿感受家庭的溫馨和諧之意。

新女婿當然要給岳父母帶上豐厚的禮物,其中必須的就是兩個糖人子。糖人子確實是用精白糖製成,能吃,過去生活條件差,能吃到白糖也是一種奢侈,所以,過去真就吃了。另外,造型都是一些吉祥的事物,也有長壽幸福,吉慶有餘等寓意。

據說,糖人子都是在黃河對岸買的。從上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做工精美,紋理清晰,栩栩如生,更令人驚奇的是居然還是空心的,見下圖。殼體的厚度大約就三四毫米,從碰破的魚的背鰭看裡面也是空心的,並且厚薄基本均勻。如此巧奪天工的作品,工藝並不複雜。

要將白糖加水,在鍋中熬製到一定程度(這是技術得把握好),然後將熬好的糖倒進用木頭雕刻的模具中,更考驗製作者水平的時候到了。將模具翻轉,將倒進去的糖再倒出來,不是全倒出來,因為糖倒進去後,遇到冷的模具就要凝固,並且是靠近模具的先凝固。因此,倒出的是中間的部分,於是,模具中剩下一個空心的殼體。就是利用了糖凝固的時間差,實在是巧妙。這個時間需掌握好,急了殼體太薄容易破碎,慢了殼體太厚,因為是吃的太硬咬不動。製作的師傅全憑經驗操作。

上面照片中的兩個糖人子,已放置了四五年了,除因搬家碰破一點之外,保存基本完好,純粹成了一種擺件,也沒人再想著去吃。據說,現在暖女婿也不再用糖人子,這種傳統工藝也就面臨著消失。


甜甜向上314159


農村失傳的手藝很多:

一,紡字頭:

1,木紡車紡紗;2,手弓彈棉花;

3,手工捻紡舊棉紗;4,織帶子、織繫褲子的帶子;

5,織頭羈(系頭網兜)網;織魚網兜兜;6,織土布;

7,手工繅絲、捻絲線、織綢緞,制絲棉襖棉褲棉被;8,木機軋棉籽(除棉籽)。


二,木字頭:

A,小木匠(制傢俱的稱小木);B,大木匠(造房子稱大木);

C,木雕花匠;D,木紡車、手推獨輪車;

E,手動水車、腳踩水車、揚穀風車;F,木榨油機;

G,腳踏舂米腳踏木杵與石臼、手工舂米木杵石臼;H,制木桶,制浴桶,制蒸籠。


三,泥字頭:

1,青磚、U型青瓦、約2Cm厚X13CmX23Cm的開磚;2,泥水匠;


3,製陶、製陶缸、陶缽、陶瓶等;4,打泥牆、打地窩、挖地窖,

5,塑泥偶、佛像。6,補碗、補缸。

四,金字頭:

1,補鍋、磨菜刀剪刀;2,鑄銅瓢、銅鍋鏟。

3,鑄錫壺、錫碗錫製品;4,打金打銀製品;5,鑄鋁製品。


6,修鎖,配鑰匙。7,打鐵匠、打各種農具,鋤、鍬、釘耙;

8,制犁、制耙、制耖;9,制牛拉車、制雙輪木車。


五,食字頭:

1,釀紅曲酒、制紅曲;2,釀甜糯米白酒、制甜白曲;

3,制麥芽糖、及制大麥芽;4,裹箬葉鹹肉粽、素豆甜粽;

5,制豆瓣醬、制醋、制醬油;6,制各種醬菜、鹽水蘿蔔、鹹菜;


7,黴豆腐、撈腐皮腐竹,制豆腐;8,曬蘿蔔絲、黴乾菜;

9,醬瓜醬蒜等。10,茶葉蛋、鹹蛋、皮蛋製做;

11,手工拉麵,幹曬手工面;12,手工米粉絲、澱粉絲;

六,文藝類:

A,地方劇、及劇團;B,小曲小樂隊,如單人唱道情、唱八仙等;


C,說書、講故事;D,踩高蹺、抬閣巧(小孩穿戴古裝站立抬高)。翻檯九(一張疊一張、共疊九張桌子、逐張翻上去)。

E,糖畫;F,剪窗紙;G,灶王爺也上天了;


太多了,說也說不完,反正老人們走完了,以上所說的這些中國傳統的東西,將逐漸消亡,並淡出新生代……


老蛇正宗


在農村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文化還真的不少。遠的我不知道,但在我的老家山東魯西南就有不少的傳統手藝已經消失,或者接近消失的邊沿。一些老的文化傳統也是逐漸的被遺棄


原先在我當地農村有不少打鐵的匠人,開有鐵匠鋪,農村使用的廚房用具,種地工具等,基本上都是有當地鐵匠打造。曾經紅火一時的鐵匠鋪已經完全沒有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直接成型的用具了。

在農村七八十年代的小孩子,應該都記得,村裡常有穿街走巷的吆喝聲,梨膏糖!那都是純手工熬製出來的,五顏六色甚是好看,也都留在了童年的記憶裡,

這門手藝已經沒有了傳承,更沒有人願意去經營這微利的行業了。

還有農村過去的手工磨豆腐、手工制磚坯、紡花織布等等,也都完全沒有了。以前農村結婚、冶喪、過節很多的傳統文化也都逐漸被人們遺忘了。如結婚當夜要點一個煤油燈,不許吹滅,等第二天要用自然風颳滅。


過年時家裡門口要放拌財棍,散上芝麻桿等,農曆二月二要用柴草灰圍各樣的糧食囤,這些傳統文化也都慢慢消失了。這些還都是我記憶中的傳統文化,讓老一輩的說那就更多了。

不知道你們那裡有什麼消失的傳統手藝與文化?歡迎留言評論大家一起探討。


農大知事


在農村有哪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文化,我想手藝首當其衝的應該是木匠、鐵匠、石匠這三大匠,這在過去不管是在集體勞動生產當中還是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是響噹噹的稀罕人物,現在可是夢裡尋他千百度再也看不見了。現在所有的木工活、鐵匠活、石匠活都被更加精細的機器代替了,製作出的物品雖然精細美觀,卻失去了原有的純樸和厚重。其他的還有彈棉花的、編簍編筐的、剃頭刮臉的、挖耳朵扣雞眼的、熬糖稀做米糖的、稻糠麥膚豆類做陳醋的等很多。




至於文化方面那就更慘了,現在再也聽不到二胡板胡的悠揚聲了,也聽不到竹笛的悠遠和口弦的清亮,更聽不到民間小調的哀怨情長,也看不到在傢俱和玻璃上作漆畫的那種瑰麗和輝煌,跳皮筋滾鐵圈成了歷史的記憶,扎風箏溜冰車成了遙遠的回想,藏濛濛、燎臊幹、和上泥巴擺鍋鍋家也已作古,一群孩子圍著老爺爺聽故事也成了美好的永遠。




這些事畢竟已經顯得好像十分的遙遠,現在很多事一下子想不起來了,看到的朋友們可以補充,讓我們共同回億。


冬青裡的駱駝草


農村有哪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文化?

1-木匠。 木匠做出來的複製品是應用最廣泛的,比如桌子、椅子、門窗、甚至鎖都可以做的出來,他們的祖師爺是魯班。

2-石匠。 石匠,大家也應該不陌生,顧名思義,石匠就是把各種石頭雕刻成各種實用工具和合種藝術品,他們的代表作有石獅子、碾槽、石磨洗各種神像。
3-竹匠。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對主將也應該不陌生,他們的代表作品有揹簍、籃子、曬席、箔琪等等…
以上三種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工藝傳統的手工藝還有很多很多,比如還有鐵匠、泥匠、等等…這些傳統的手工藝很難繼承下去,也許再過十幾20年,這些傳統的手工藝,就會徹底的消失。


百峰巍巍


在農村有哪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文化?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前在農村隨處可見的一些傳統手藝正在慢慢的消失,以後可能只在電視裡才能看到。


1、紡織手藝。小時候經常見奶奶坐在炕頭上一手搖著紡車一手拽著棉線,等棉線紡的差不多以後,又會支起織布機將棉線織成棉布,織好的棉布用來做衣服做被子,小時候也別不喜歡穿用老粗布做的衣服,現在想穿都穿不到了。以前的農村婦女除了下地幹活以外,經常是三五個聚在一起紡線織布,現在這個場景可以說是再也看不到了,人們更喜歡穿五顏六色的成品衣,用老粗布做衣服已經徹底成為過去式。

2、編織工藝。我家有一個用檉柳編的小簸籮還是爺爺年輕的時候在大隊幹活的時候編的,也是我家僅存的手工編織的器具了,所以只有過年的時候會拿出來裝瓜子糖,等到年過完擦乾淨又收起來。以前的農村男人幾乎都會用樹枝來編筐編簸籮,後來塑料製品越來越多,也只有老人才會以前的老手藝了,年輕人幾乎沒有會的了。

3、剪窗花。我奶奶的一個老姐妹在年輕的時候剪窗花的手藝特別好,每到快過年的時候會剪好多窗花去大集上賣,每次都剛上集就銷售一空,但是後來人們更熱衷於貼花花綠綠的印刷窗戶,手工剪的窗花賣的越來越不好,奶奶的老姐妹也不再剪窗花去賣。



除了以上三種以外,石碾子、風匣子、鍘草刀等等,也慢慢在我們的生活中慢慢消失。你還知道哪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文化,歡迎回復討論。


小馬話三農


補鍋


以前生活條件差,能補就補,能修的就修,不像現在爛了就丟了。在農村這門手藝是個技術活,補不好就漏水,所以是個精細手藝話,現在巳經消失了。

鋁鍋換底

換鋁鍋底和補鍋不一樣,換鋁鍋底不用火,是將壞了的鍋底剪下來換個新的底接上,這個手藝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修鞋


小時候鞋子開膠了,捨不得扔掉換新的,都要去修鞋師傅那裡走一圈線,接著穿。這個手如今將淡出人們的視線。

做掃把


這項手藝已經很少見了,就連我們舊時候自己做的掃把也少之又少,都被塑料掃把代替了。

竹篾

在農村,許多生活用具都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菜籃子、簸箕、籮筐、揹簍、篩子等等,牢固結實,經久耐用,這門傳統手工藝也將難以在見到了。

納鞋底


納鞋底是中國農村一種布鞋的做法。 它是把白布若干層重疊.中間抹上糨糊.然後用白線一針一腳細細的納過去.針腳越細密鞋子的壽命越長。 這種布鞋穿著通爽透氣而且舒適,特別適合有腳氣的朋友穿,而且經濟也比較實惠,更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的藝術精華。

打鐵


打鐵鋪也稱“鐵匠爐”。所謂“鋪”只是一間破房子,屋子正中放個大火爐,爐邊架一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火苗直躥。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由師傅掌主錘,下手握大錘進行鍛打。上手經驗豐富,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可以說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鐵器成品有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配套的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此外還有如門環、泡釘、門插等。

編竹筐

在農村許多生活用具都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竹籃,筲箕,撮箕,籮筐,揹簍,篩子等等,牢固結實,而且耐用。這些日常必須品,無論家中或田間都是離不了的,現在巳經淘汰。

簸箕


編簸箕,這個曾經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東西,如今機械化皈取代已沒有它的用武之地。加之編簸箕是在陰涼潮溼的地方操作,費力大沒銷量,因此快要淡出人們的視線了。

織棉布

織布,過去紡紗紗線在農村婦女們都會,我們兒時穿的粗布衣服,都是媽媽用紡出來的棉花線,在木製織布機上一梭一梭織出布來,做衣服鞋子穿,而今已成為歷史了。

編席

席是過去土炕上用來防潮,擋土的墊子,也用來做糧囤用,現如今被席夢思床墊取代,圈糧囤也有鋼絲網代替,這種手工藝現已消失。


以上這僅僅是一小部分,即將消失的也是熟知的老手藝,正在悄悄地離我們遠去,淡出人們的視線甚至消失。其速度之快,今人吃驚。它們逐步被淘汰出我們的生活,成為絕響,再美好也很難留住...

更多的時候我們只能眼看著,一種文化和生活在慢慢地消逝。保護,記錄,發揚還是挽留?謝謝!


農夫老嶽


在農村有哪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文化?農村也是文化和手工藝製作的最堅實的基石,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屬於農村的文化和手藝正在慢慢的消失,逐將被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裡。


劁豬匠:過去很吃香的職業,在過去農村很多家庭都會養上幾隻雞,幾隻羊,一兩頭豬,劁豬匠自然也是很忙碌的職業,這些專業的手藝人,技術過關,人緣好,每到一個村裡都會有很多的生意,隨著農村家庭現在養殖的沒落,這個行業現在也是慢慢的消失不見。

接生婆:在過去很忙碌的農村幾個婆之中,接生婆媒婆都是很吃香的職業,很多農村都會有專門幫人接生的中老年婦女,在醫療不發達的年代,起到著很關鍵的作用,現在時代早已經不同,去醫院生產,刨腹產,成為了生孩子的第一選擇。接生婆也被淘汰掉了。

補鍋匠:一個小火爐,幾個大小錘子,簡簡單單的工具,就能將很多村民吸引過來,修鍋補盆,很少的花費,卻能將鍋,盆繼續使用,這種行業雖然還沒有完全消失,在集市的時候還能不經意的看到,但頹廢之勢也是在所難免。

木匠:過去農村木匠也是很吃香,製作一些簡單的家居,修房蓋屋,都少不了木匠,現在家居都是工廠流水線製作,蓋房木頭也是很少使用,都被鋼筋水泥、鋁合金逐漸的代替,真正的木匠也是越來越少了。



隨著有些地方的嗩吶被禁止,過年的社火也消失不見,在過去農村過大年,每個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節目表演,東村走高蹺,西村踩旱船,北村耍龍燈,這些文化活動正在逐漸的消失,尤其是現在的年青人大都去往城市務工,這些傳統的文化活動,也是愈來愈少了。。。。


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