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資本寒冬」,三駕馬車出問題,2018年註定是多事之秋!


深度剖析「資本寒冬」,三駕馬車出問題,2018年註定是多事之秋!

據投中研究院VC/PE統計報告顯示,2017上半年市場完成募集資金的規模達1342億美元,而這個數字在2018上半年僅為341億美元——同比下降74.59%。清科研究院的數據也透露出相似的風向:募資總額在下滑。2018上半年募資總額3800億元,比起2017上半年的8600億,降幅達56%。

募資難導致風險投資行業缺少資金,投資項目變得謹慎,對於創業者來說融資難的形勢也就更加嚴峻。這樣一來,整個創投市場也就迎來了我們所說的資本寒冬。資本寒冬的顯著特點是投資機構募資難、退出難、缺少優質投資標的,具體體現是估值倒掛(市值低於估值)、估值下調、毒角獸頻現......

深度剖析「資本寒冬」,三駕馬車出問題,2018年註定是多事之秋!

想要在資本寒冬尋找出路,首先要了解其成因。從宏觀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戰帶來不穩定的市場情緒,資本市場風雲突變,中國股市大盤行情持續低迷,很多公司股價腰斬。另外,2018年是P2P行業集中暴雷的時間節點,再加上游戲、影視、數字貨幣等行業的內外部環境及政策的限制,造成整個經濟局勢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

此外,2017年,我們才適應32元一杯的星巴克;2018年,我們又跑去買3元一瓶的可樂了。彷彿消費降級取代了消費升級,成為炙手可熱的談資。再加上今年社會快消品中方便麵和榨菜的銷量激增,拼多多的崛起,更是堅定了一些人對消費降級的理解。之所以談消費降級,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居民收入增速和物價水平的不匹配,這從側面也反映出高房價對消費能力的削弱。

深度剖析「資本寒冬」,三駕馬車出問題,2018年註定是多事之秋!

從微觀角度來講,前幾年創投行業的野蠻生長誕生大大小小的基金公司上萬家,良莠不齊的投資人和不斷湧進的傻錢一度讓泡沫越積越多,等到泡沫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會要受到來自於政府或者市場的理性強制調節,這個時候必定是行業陣痛期。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21日,全國共有24139傢俬募機構,其中證券類8749家,股權類14334家,其他類758家,898家尚未完成專營化經營分類。如此龐大的私募數量,今年已經嚴格限制私募基金註冊。

所以股市低迷,沒有成交量,二級市場融資艱難,一級市場的LP受限於其他行業,資金無法正常週轉,再加上早期被一些渾水摸魚的基金公司忽悠,無法保障基本投資收益,甚至血本無歸,導致對創投市場產生疏遠情緒。這一切都是導致資本寒冬的直接原因。

深度剖析「資本寒冬」,三駕馬車出問題,2018年註定是多事之秋!

如果放在“三駕馬車”的邏輯上來看,在投資端,P2P、股票、樓市、數字貨幣、風險投資面臨諸多問題,投資收益很難保證。在消費端,消費降級成為普遍的社會共識,刺激大眾消費推動內需的拉動力疲軟。進出口也因中美貿易戰造成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而受限,2018年是多事之秋並非空口無憑。

綜上所述,資本寒冬+募資難+退出難+估值倒掛+毒角獸+估值下調+中美貿易戰+私募基金停止註冊+股市爆倉+P2P暴雷+消費降級......最冷的資本寒冬也許真的來了!而突破困局的方法也許就是現金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