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新蟋蟀人」的玩物「尚」志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一項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民族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其中,“山東蟋蟀甲天下,寧陽蟋蟀霸五洲”的寧陽蟋蟀文化又如同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奪目璀璨,引得一代一代人追捧熱愛。

蟋蟀對於寧陽人來說不只是一種賺錢的工具,它是一種愛好,是一種風俗,是一年中的盛會,是寧陽人心中的信仰。80後的朱軍,出生在寧陽鄉飲鄉,受祖父輩的影響,從小就特別喜歡捕捉蟋蟀,鬥蟋蟀,熱愛蟋蟀文化。和傳統的“蟋蟀人”不一樣,朱軍把蟋蟀文化搬到互聯網上進行傳播推廣,與時俱進探索新的蟋蟀網上交易途徑。在此基礎上,還開闢一片保護區,用於保護寧陽珍貴蟋蟀資源,繼承發揚寧陽蟋蟀文化,逐漸成長為新時代下的寧陽“新蟋蟀人”。

在寧陽,許多人提起朱軍,總是會先想到《大軍說蟋蟀》。這是朱軍與幾十名本地年輕蟋蟀愛好者,一起成立大軍工作室後,開辦的一款網絡直播脫口秀節目,目的就是為國內廣大蟲友普及蟋蟀知識,分析市場行情,捉蟋鬥蟋技巧,讓不同年齡,層次的蟋蟀愛好者瞭解中華蟋蟀文化的博大精深。生動、形象、細緻的語言描述,詳細實用的講解,迅速為朱軍積累了一大批粉絲,很多當地人或外地的蟋蟀愛好者在路上看到朱軍,都親切地喚他一聲“大軍”。

在蟋蟀文化傳承的同時,朱軍還帶領著家鄉的農民朋友在農閒時間進行蟋蟀網上貿易去賺更多的錢貼補家用。據朱軍介紹,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蟋蟀的交易方式也出現新變化,QQ、微信等通訊軟件為蟋蟀交易提供新平臺,各種少則十幾人,多則數百人的蟋蟀交流 QQ 群、微信群在“蟲友”中自發建立,“蟋蟀圖片+明碼標價”的形式逐漸被蟋蟀購買者認可,網上交易進一步活躍。

據記者採訪瞭解,朱軍的網上交易整個流程基本上遵循選擇蟋蟀、定價編號、拍照說明、上傳照片、發貨交易這幾個步驟。其中最複雜的是給蟋蟀拍照,因為每一隻被售賣的蟋蟀,其照片必須包括蟋蟀的整體照、口器的細節照、蟋蟀的動態照以及帶有其自創的用於識別蟋蟀尺寸大小的特殊標尺圖紙的照片。“高峰期時,我們每天往網上交易平臺上傳多大500只蟋蟀,它們的價格從五十元到三、四千元不等。遇上好時候,一年毛利成交額能到達近200萬。交易讓從在田間地頭逮蛐蛐的農民到工作室的工人都能獲益。”朱軍告訴記者。

“寧陽蟋蟀”全國聞名,蟋蟀業帶動了當地賓館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旅遊業等產業的發展,成就了小鎮的“小蟲經濟”。為更好地保護蟲源地,傳承蟋蟀文化,去年,朱軍引入社會資本,流轉了寧陽縣泗店鎮1200畝農田,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呼籲玩家把寧陽蟋蟀蟲卵放歸故里,建立了綠色的野生蟋蟀繁殖微生態系統,讓本地良種蟋蟀得以長久持續的繁衍。在朱軍看來,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寧陽的土地上孕育出無數優秀的蟋蟀品種,但隨著大量農田藥劑的使用以及人們的過度捕捉,很多優秀品種變得越來越少。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讓許多好的優秀的蟋蟀品種能有一個恢復緩衝,在傳播蟋蟀文化的同時也要保護好它們。

朱軍告訴記者,“琴棋書畫,花鳥蟲魚”總稱八藝,通常是文人墨客和達官貴人修身養性的雅文化,作為八藝中的“蟲”,蟋蟀走出了階級和顯貴的樊籬,成為街頭巷陌尋常百姓的娛樂形式。“其實,作為八藝之一的蟋蟀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值得被研究推廣的。許多人對蟋蟀文化認識有誤區,認為鬥蟋蟀是‘玩物喪志’。其實,在國泰民安的今天,正確引導咱們的蟋蟀文化,也是可以如同法國人的歌劇、西班牙的鬥牛一樣成為一種國粹文化,讓大眾都參與進來,由‘玩物喪志’變成‘玩物尚志’的。”朱軍說。為了傳承發揚寧陽的蟋蟀文化,朱軍積極聯絡外地蟲友,在寧陽縣政府的支持下,力促獎金高達百萬的2018年中華蟋蟀世界盃大獎賽舉辦,屆時將吸引全國各地蟲友匯聚寧陽進行蟋蟀競技,帶動寧陽經濟及旅遊事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