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新蟋蟀人”的玩物“尚”志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项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民族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其中,“山东蟋蟀甲天下,宁阳蟋蟀霸五洲”的宁阳蟋蟀文化又如同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夺目璀璨,引得一代一代人追捧热爱。

蟋蟀对于宁阳人来说不只是一种赚钱的工具,它是一种爱好,是一种风俗,是一年中的盛会,是宁阳人心中的信仰。80后的朱军,出生在宁阳乡饮乡,受祖父辈的影响,从小就特别喜欢捕捉蟋蟀,斗蟋蟀,热爱蟋蟀文化。和传统的“蟋蟀人”不一样,朱军把蟋蟀文化搬到互联网上进行传播推广,与时俱进探索新的蟋蟀网上交易途径。在此基础上,还开辟一片保护区,用于保护宁阳珍贵蟋蟀资源,继承发扬宁阳蟋蟀文化,逐渐成长为新时代下的宁阳“新蟋蟀人”。

在宁阳,许多人提起朱军,总是会先想到《大军说蟋蟀》。这是朱军与几十名本地年轻蟋蟀爱好者,一起成立大军工作室后,开办的一款网络直播脱口秀节目,目的就是为国内广大虫友普及蟋蟀知识,分析市场行情,捉蟋斗蟋技巧,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蟋蟀爱好者了解中华蟋蟀文化的博大精深。生动、形象、细致的语言描述,详细实用的讲解,迅速为朱军积累了一大批粉丝,很多当地人或外地的蟋蟀爱好者在路上看到朱军,都亲切地唤他一声“大军”。

在蟋蟀文化传承的同时,朱军还带领着家乡的农民朋友在农闲时间进行蟋蟀网上贸易去赚更多的钱贴补家用。据朱军介绍,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蟋蟀的交易方式也出现新变化,QQ、微信等通讯软件为蟋蟀交易提供新平台,各种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的蟋蟀交流 QQ 群、微信群在“虫友”中自发建立,“蟋蟀图片+明码标价”的形式逐渐被蟋蟀购买者认可,网上交易进一步活跃。

据记者采访了解,朱军的网上交易整个流程基本上遵循选择蟋蟀、定价编号、拍照说明、上传照片、发货交易这几个步骤。其中最复杂的是给蟋蟀拍照,因为每一只被售卖的蟋蟀,其照片必须包括蟋蟀的整体照、口器的细节照、蟋蟀的动态照以及带有其自创的用于识别蟋蟀尺寸大小的特殊标尺图纸的照片。“高峰期时,我们每天往网上交易平台上传多大500只蟋蟀,它们的价格从五十元到三、四千元不等。遇上好时候,一年毛利成交额能到达近200万。交易让从在田间地头逮蛐蛐的农民到工作室的工人都能获益。”朱军告诉记者。

“宁阳蟋蟀”全国闻名,蟋蟀业带动了当地宾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成就了小镇的“小虫经济”。为更好地保护虫源地,传承蟋蟀文化,去年,朱军引入社会资本,流转了宁阳县泗店镇1200亩农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呼吁玩家把宁阳蟋蟀虫卵放归故里,建立了绿色的野生蟋蟀繁殖微生态系统,让本地良种蟋蟀得以长久持续的繁衍。在朱军看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宁阳的土地上孕育出无数优秀的蟋蟀品种,但随着大量农田药剂的使用以及人们的过度捕捉,很多优秀品种变得越来越少。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让许多好的优秀的蟋蟀品种能有一个恢复缓冲,在传播蟋蟀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它们。

朱军告诉记者,“琴棋书画,花鸟虫鱼”总称八艺,通常是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修身养性的雅文化,作为八艺中的“虫”,蟋蟀走出了阶级和显贵的樊篱,成为街头巷陌寻常百姓的娱乐形式。“其实,作为八艺之一的蟋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值得被研究推广的。许多人对蟋蟀文化认识有误区,认为斗蟋蟀是‘玩物丧志’。其实,在国泰民安的今天,正确引导咱们的蟋蟀文化,也是可以如同法国人的歌剧、西班牙的斗牛一样成为一种国粹文化,让大众都参与进来,由‘玩物丧志’变成‘玩物尚志’的。”朱军说。为了传承发扬宁阳的蟋蟀文化,朱军积极联络外地虫友,在宁阳县政府的支持下,力促奖金高达百万的2018年中华蟋蟀世界杯大奖赛举办,届时将吸引全国各地虫友汇聚宁阳进行蟋蟀竞技,带动宁阳经济及旅游事业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