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保險費到底該交5年還是20年

解說保險費到底該交5年還是20年

隨著大家對商業保險越來越瞭解,也認識到商業保險為一個家庭起到了抵禦風險、積累財富、實現夢想的重要功能。相當大一部分人,對於保險費繳費年限長的事情,總覺得不要那麼長,時間短一點早點交完,心裡就少一件事。

之所以糾結,無非是對未來生活的不可預知而擔心,擔心以後交不起了怎麼辦?所以希望趁現在自己收入能力還可以的時候,趕快把這件事情做完。

一般保險繳費有躉交、3年、5年、10年、20年、30年、繳至55歲、繳至60歲、終身繳費。繳費期限的長短,應根據保險產品和收入情況針對性選擇。

保障型:


功能在於保障,長期甚至終身的保障。投保的目的是為了防範風險,以保障為目的,在收入穩定的前提下,應選擇較長時間的繳費方式。


解說保險費到底該交5年還是20年


可以看出繳費期限越短,總保費越少;期限越長,總保費就越多。但保障類的產品意在槓桿作用,用盡可能少的保費投入,轉移儘可能大的風險。

一次性繳費用92740元撬動20萬保障,而30年繳費是用5560元撬動20萬保障,因為第一筆繳費後就擁有保障,發生風險保險公司將按合同約定金額進行賠償。繳費期越長,分攤在每一年中的保險費用自然越少,相對而言,保障性就越強。

另外,有不少產品在保險責任設計中,還提供了“豁免條款”,當投保人全殘或身故時,可以免繳餘下的各期保費。這樣,選擇較長的繳費期限就更能夠規避風險。

其次,裡面還有一個風險概率的因素,誰也不確定哪天會生病,重大疾病理賠數據顯示60%的理賠發生在投保6年後,也就是說40%的風險發生在繳費6年內。保險公司對合同約定事項理賠的同時合同也終止,自然就不再繳費。

理財險:


這類產品存在保值增值的問題。既然是理財類,那麼就會有涉及到本金,我們都知道滾雪球的原理,投入的本金越多,雪球滾動起來獲取的收益當然就越大。同樣的時間,不一樣的本金,收益必然有差距。

分紅產品又都向消費者提供複利,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繳費,也就能在未來時間中,充分利用複利來達到累積財富的目的。


解說保險費到底該交5年還是20年


可以看出本金越多,同年齡收益就越高,一次性繳費和20年繳費在80歲時收益相差了近190萬,因此理財型的產品客戶在有足夠經濟能力的前提下,可以縮短繳費期限。

總的來說,健康保障型產品拉長了繳費期,對於投保人來說是比較有利的,因為運用了最少的費用得到了最大的風險控制利益,可以將其餘剩餘的資金靈活運作,獲取更多的財富。投資理財儲蓄型產品則因人而異。

收入類型與繳費關係:


如果收入是長期穩定的持續收入,可以選擇長期繳費,平穩的支付保費。

如果收入是項目性、一次性、近幾年等短期高收入,可選擇一次性繳費或短期繳費。同樣保障繳費期短意味著保費高,因此選擇短期繳費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自己支付保費的能力,如果因為年付保費太高,無法繼續保險合同,那就得不償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