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識」欣賞王羲之書法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人。因官至右軍將軍,又稱王右軍。他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傑出的書法家,被稱為“書聖”。他的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古人評價他的書法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由於年代久遠,難以認定王羲之有真跡流傳下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都是後人摹寫、勾填的,或者從石刻上拓(tà)下來的。墨跡摹本有《蘭亭序》《奉橘帖》《喪亂帖》等,刻本有小楷《樂毅論》《黃庭經》,行書集字《聖教序》《金剛經》,草書《十七帖》等。

王羲之《蘭亭序》帖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最燦爛的瑰寶,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三日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共四十餘人在會稽山(在浙江紹興西南)上一個叫蘭亭的地方舉行消災祈福活動(即“修禊”)。大家分坐溪水兩旁,飲酒作詩,王羲之受命為眾人的蘭亭詩作序。當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周圍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王羲之身在其中,“遊目騁懷”,“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既“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又樂而生悲,“臨文嗟悼”,於是乘著灑興,用蠶繭紙、鼠須筆書寫下這一文學和書法的名篇。其中有增刪塗抹的痕跡,可見此帖是即興之作。待到他醒過酒來,“他日更書數十百本”,總覺得不如那一本好。

傳說唐太宗在世時把《蘭亭序》“置於座側,朝夕觀覽”,死後把它帶進昭陵做陪葬。不過好在他於貞觀十年(636年),曾讓人摹拓十本以賜近臣。一般認為在所有臨摹本中,馮承素的墨跡摹本最為近真,較好地表現了王羲之書法的形貌與精神。我們現在欣賞的,正是這一摹本。

筆畫 全篇各種筆法兼備,各種筆畫的起止、轉換、頓挫都極其圓熟,各得其宜,各顯神采。多數筆畫以中鋒運筆為主,顯得勁、穩健,字中某一突出筆畫尤其如此,如“群賢畢至”的“畢”的一豎,“少長成集”的“少”的一撇,這種筆畫稍有一偏側就成為敗筆了。但是也偶爾用偏鋒側鋒,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映帶左右”的“帶”的多個起筆,可以見出各種不同的尖穎,盡顯纖細精巧之狀,蘊涵嫵媚秀麗之風。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力和高雅的藝術情趣難以達到這種境地。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筆畫的神奇變化,看出王羲之當時書寫的精神狀態。我們看“茂林修竹”的“茂”字,點畫有輕有重,遊絲連綿,行筆靈活連貫,像行雲流水一樣自然,堪稱筆墨舞蹈。

結體 體式變化多端。《蘭亭序》裡,字的筆畫或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甚至有許多橫扁字、瘦高字,王羲之都順著字的自然形態來書寫,不像其他帖裡那樣嚴整、規矩。其中“之”“以”“也”“為”等字都有重複,但都有意或無意地變換了字的形態,絕無雷同。尤其是“之”字,全篇有二十多個,個個別具情態,即開篇六行而論,其中三個“之”字寫出了三種體式、三種風格。古人早有評價:“凡(總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構別體,就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許字,悉無同者,是時殆有神助。”

章法 書寫時順勢而下,沒有刻意追求丁巧,字列之間或寬或窄,有些字列旁邊有添字,還有多處塗改,在率意之中顯出天然之美。篇中偶有筆畫粗重的字,分外醒目,也有形體頗大的字.顯得整中有變,又可以看出率意之中的精心。古人評價其章法時說:“若千丈文錦,卷舒展玩,無不滿人意。”豐富多彩的筆畫和多姿多態的結體,造成滿篇飛動的神采,如同創造了一個繁花似錦、春意盎然的百花園。這是王羲之創造力煥發的表現。

《喪亂帖》是王羲之給友人的書信,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唐代勾填本。

既然是書信,就有信筆而書的特點。不過仍可見出筆法的精深造詣。其中有方筆,如首列字的橫畫起筆,顯得斬截、勁利;有圓筆,如第五列“復”字的右半邊的起止筆,顯得溫潤、含蓄;有粗筆,如第七列的“臨”字左邊一筆,顯得厚重;有細筆,如第三列的字,顯得輕靈、秀氣。另外,筆畫有直有彎,直筆勁健直挺,如第二行的“再”字和“荼”字;彎筆畫成弧線,柔和、優美,如第三列“絕”字的末筆,第六列“哀”字硃筆。細看任何一筆,均妥帖得宜,無論運筆如何多變,無一敗筆,如第四列的“當”字就多有轉折,筆法不亂。當然,這些筆畫也是交疊使用的,有時同一個字裡就有多種筆法同時存在。相比較而言,《喪亂帖》的筆法與《蘭亭序》有所不同:《蘭亭序》的筆法更精巧、纖細,仍有有意作書的意味;《喪亂帖》的筆法更加率意、天然,這是由書信的文體特點所決定的。

在結體方面,基本上採用往左傾側之勢,比《蘭亭序》字的傾側感更強。橫畫右端上提,豎畫下端往右偏移;字的右上角往上突,左下角往下墜。“勢如斜而反正”,看似不穩,其實很穩,顯得生動活潑而不呆板。第六列“奔馳”兩字動感很強,若有奔馳之狀。第三列“摧”字結體奇特,而別有情趣。第一列“羲”字左密右疏,第七列“感”字左疏右密,如此疏密也許是無意中的創造,但宛如精心設計、安排的。有些字雖然潦草,但仍不失其結體的和諧、美感。

在章法方面,由於是書信,所以更為率意,動感更強,字與字的連貫性更強。從整體看,是由靜向動、由徐趨疾、由整變“亂”的。書寫速度前後有所變化,首列似是緩慢的,寫得稍規矩。從第三列開始加快速度,到第七、八列便運筆如飛,最後的兩個“頓首”均合為一字,已是匆匆不暇的了,表現出“不知何言”的激動與感慨。這是王羲之書寫時逐漸進人動情狀態的表徵。他書寫此帖時的心情與書寫《蘭亭序》時有所不同,寫《蘭亭序》時的心情以輕鬆歡快為主,寫此帖的心情是“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這讓我們感悟到書法是心靈和性格的表現這一藝術法則。

帖文如下: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遭遇)萘毒,追惟酷甚,號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蓋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文化常識」欣賞王羲之書法

「文化常識」欣賞王羲之書法

「文化常識」欣賞王羲之書法

「文化常識」欣賞王羲之書法

「文化常識」欣賞王羲之書法

「文化常識」欣賞王羲之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