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魂 歷代龍紋演變史


【新石器時代龍紋】在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軀體捲曲,形似玉玦,頭似豬首;在三星他拉出土的“s”字形玉龍,軀體捲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豬龍的平面表現形式;在喀左東山嘴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兩端的龍首與“s”形豬龍的首部十分相似;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上有采用高浮雕和陰刻技法雕刻的龍紋;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龍也似豬龍。有學者大膽推測,正是從這一件陶盤開始,龍紋開始演變發展。

【殷商時期】 龍身呈璜狀,玦形或璧形,還有圓雕的龍,圓雕龍前足著地,長尾盤卷,幾種龍有共同的時代特徵即: 1. 眼多為“臣”字眼,還有菱形眼和圓形眼 2. 口微張,圓雕龍還露牙齒 3. 腦後緊貼頸部有倒伏狀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還長出嵴齒 4. 身體滿飾單鉤,雙鉤或陽線的雲雷紋,方菱紋或重環紋

【西周時期龍紋】 形式主要有三種裝飾在玉璜上和各種形狀的佩飾上的龍紋。有單身龍,更多見的是二龍,龍與鳳或龍與人合體的造型,其時代特徵是: 1. 眼多為“臣”字形,還有橢圓形眼和委角方形眼 2. 上唇上卷,張口吐出下卷的長舌,額上突出一個似大括號形的小尖頭,後有一綹上飄的鬃毛,亦可視為角或耳。 3. 採用大斜刀或大斜刀與陰線相結合的線條來表現紋飾。 4. 龍基本為側視的片狀雕,尚未見圓雕的龍


【漢時期龍紋】 王充在《論衡》中寫道:世俗畫龍,馬首蛇尾。這就是漢代龍紋的寫照。 漢時期龍紋特點: 1.漢代的龍形漸漸向盤龍發展,並趨向具有四足獸的體形。 2.漢以前的龍紋就是單純的龍紋,而這時期龍紋常與螭虎紋、鳳紋配合在一起構成圖案。 3.漢代因螭虎紋開始盛行,龍紋漸漸就少了。此時龍角是出現在雲紋耳後面,近似鹿角一樣的長角,有的勾卷,還有的分岔後再分別勾卷。

【隋唐時期龍紋】 龍紋發展成熟,從此龍紋基本是這種模式。隋唐五代龍紋有以下特點: 也是採用淺浮雕與細陰線結合技術來裝飾在器型表面,也有采用了鏤空技法,與龍同時出現 的有火焰珠紋,流雲紋,水草紋,山石圖案等。龍頭較長,頭上有鹿角,雲形耳和毛髮,丹鳳眼,口大張,嘴角超過眼角,後腿特長,一足與尾相交纏繞,腿關節處有毛,足為三爪,軀體較南朝時更為細長,接近蛇形,身上刻有網狀魚鱗紋

【遼宋金元時期龍紋】 1. 採用高浮雕與多層鏤空相結合技法 2. 多以雲朵,海水或花草作襯景,雕成雲中飛龍,降龍,行龍或蹲龍,更具立體感 3. 龍的形象與唐代龍紋大體相同,延續唐代龍的雙鹿角,雙鳳眼,魚鱗紋,三爪,肘毛等 4. 只是在細部有一些變化,如張口稍小,嘴角不超過眼角,頭髮變濃,頭髮向後飄,頸部細長而身體較


【元時期龍紋】 元代龍細頸肥身元代和明初的龍紋,上嘴唇明顯拉長,向上翻翹,這一特點頗與五代遼墓出土的龍形相似。

【明時期龍紋】 早期:上唇長而上翹,濃眉鳳眼,頸細身粗,但其腦後的頭髮上飄,則體現了明中晚期玉龍的特點,是由宋元嚮明晚期過度的龍紋,龍的上嘴唇縮短,與下嘴唇收齊,嘴巴緊閉,龍發綜聚向上飛起。 晚期:明代晚期龍紋在神韻上有一種呆板蒼老感,缺乏宋元時期龍的生氣和活力.

【清時期龍紋】 1. 龍的頭髮多而蓬亂,飄向腦後,甚至額下都長滿鬍鬚 2. 雙角粗壯如松枝,一對蝦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鋸齒狀,兩條龍鬚下垂,額下長滿鬍鬚 3. 足伸展為四爪或五爪 ,尾端分出許多尖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