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人爲什麼把吃晚飯叫「喝湯」?

不要菜


哪裡的叫法? 吃晚飯就吃晚飯,怎麼會叫做“喝湯”呢?關中人的晚飯大多是白米稀飯和包穀珍,關中人會叫做“喝稀飯”和“喝包穀珍”,絕沒有喝湯一說。



關中人一天兩頓的說法也不是太準確,起碼就我長大的長安縣來說,一直都是一天三頓飯,越往東岸子走,才越有一天兩頓飯的習慣,只是如今條件好了,基本都是一天三頓飯,一天兩頓早就是老黃曆了。

而且關中人的晚飯也不是其他答主說的那麼隨便。到了傍晚,家家炊煙裊裊,勤勞的媳婦會把蒸饃的時機選在傍晚,那時候蒸的饅頭才是香軟的好饅頭,哪像現在這樣乾巴巴的沒味道。

蒸好了饅頭掰開來夾上油潑辣子再撒點鹽,咬一口又香又辣,孩子大人都很喜歡,再就著熬的稠呼呼的包穀珍,夾一筷子鹹菜或漿水菜,美滴很美滴很!


九應


座標:關中地區武功,生活圈輻射楊凌、扶風、乾縣、興平、西到寶雞。

在這個範圍內,接觸到的農村人都把晚上飯叫喝湯。

常見的場景:

1.見面打招呼:湯喝了沒?(晚飯吃了沒)

2.晚上還喝湯不?(晚上還吃飯不,常見於家裡主婦問家人)

3.正吃飯時家裡來人,問:湯喝了沒?沒喝給你舀點?

或:你吃了沒?沒吃在這喝點湯~

4.村裡人聚在一起聊天,忽一人起來說:走,回喝湯(回去吃晚飯)

或:回去燒湯(回去做晚飯)

至於為啥把吃完飯叫喝湯,我覺得有以下可能:

1.跟飲食習慣有關係。我們那晚飯一般吃稀飯,玉米珍,米湯,糊肚,中午吃剩的湯麵等等,都是些稀的飯食。

2.跟年景有關。以前糧食不夠吃,晚飯一般就墊墊肚子,所以就養成了上述的飲食習慣。

歡迎鄉黨們一起討論,文明砸磚~


窮途墨路


把晚飯叫喝湯是一種形象的叫法,有科學道理的。關中人早上起床先上地勞動,大約九是左右回家吃早飯,一般都是稀飯和饃饃就菜。飯後又上地勞動,十二時許回家吃午飯,午飯最重要,以各種麵食為主。下午上地勞動,回來吃晚飯,晚飯簡單,稀飯饃為主,且食不過飽,因為吃的少,簡單,所以形容叫“喝湯”。很符合科學飲食,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