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試刊的《許昌報》,是穆青題寫的刊頭!

“時至今日,每每回想起1986年8月,接到《許昌報》籌備組調令的那一刻,我依然激動不已。”憶起往事,劉革雨感嘆道。

劉革雨是一名在許昌日報社工作了32年的“老報人”,是我市一位資深新聞工作者。他從一名普通編輯、記者做起,現在的職務是許昌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

1986年2月,許昌地區撤銷,許昌市升格為省轄市。為強化輿論宣傳工作,市委要求成立報社、電臺、電視臺。

同年7月,市委成立《許昌報》籌備組。很快,籌備組從市直單位、企業抽調了十幾名政治素質高、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熱愛寫作、文筆好的青年幹部,組成了精幹的編輯、記者隊伍。

1986年試刊的《許昌報》,是穆青題寫的刊頭!

當時,劉革雨在許昌地區群藝館工作,負責《許昌文化》的編輯工作。1986年8月,接到調令後,他和謝玉好、趙寶森、劉放等十餘名30歲左右的年輕人,參與籌備出版《許昌報》。

當時的許昌已好多年沒有出版報紙了。為做好《許昌報》的籌備工作,籌備組分兩路,前往湖北孝感、襄樊及我省的信陽等地考察學習,瞭解採編流程、欄目設置、辦報風格、部門分工等報紙出版的具體事宜。

在為期一週考察學習的基礎上,市委宣傳部先後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最終確定了《許昌報》的版面、欄目及報社的部門設置等。

據劉革雨回憶,報紙出版相關事宜確定後,編輯、記者分包5個縣(區),召開通訊員會議,向基層通訊員約稿。他當時負責總編室工作,和趙寶森同志負責禹縣的通聯工作。由於通訊員投稿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很快約到了十幾篇稿子。

1986年試刊的《許昌報》,是穆青題寫的刊頭!

經過前期緊張的籌備,1986年10月1日,由穆青題寫刊頭的《許昌報》正式試刊。“讓我最為激動的是,我成為試刊第一期的一版編輯。雖然版面經過多次修改,甚至在次日1時後,我已經回家了,又被叫回單位,再次修改、組版,但這一經歷依然讓我備感榮幸。”劉革雨說。

10月1日早上,手捧著剛剛印出的《許昌報》,包括劉革雨在內的“許昌報人”感到無比自豪——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許昌報》結束了“許昌無報”的歷史!

《許昌報》的試刊,得到了市委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專門下撥30萬元籌辦經費;試刊期間,時任市委書記的王光鵬專門到報社看望採編人員,為採編人員講黨課、提要求;許昌市第一印刷廠專門成立了一個排版車間,負責《許昌報》排版、校對工作……

據劉革雨介紹,雖然只是試刊,但《許昌報》影響很大:包括市領導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給報社寄信投稿,為能在《許昌報》發表一篇文章而感到自豪;不少單位將《許昌報》刊發的文章,謄寫到單位黑板報上,讓幹部職工閱讀。

因為大家精心、負責的工作,《許昌報》的質量很高,僅試刊第一期上便有多篇文章斬獲當年全國、全省的新聞獎項。其中,由劉革雨編輯的《“能人”辦“傻事”》獲得中國地市報好新聞二等獎。

經過3個月的試刊,1987年1月3日,《許昌報》正式創刊,每週兩期,四開四版。

1986年試刊的《許昌報》,是穆青題寫的刊頭!

“與現在相比,當時辦報條件比較艱苦。出報前,編輯根據稿件情況,首先在版樣紙上畫出版樣,再送至印刷廠,由專門的排版人員一個鉛字一個鉛字地排版,並根據實際情況,逐字逐句刪改。”劉革雨回憶道。

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有一次,在往印刷廠送稿的過程中,他採寫的一篇近2000字的稿子不慎遺失,導致當期報紙無法排版,他又專門趕回單位,重新寫了一遍——這些情況,隨著後來報社自辦印刷廠、採用激光照排系統和廣泛使用計算機,早已成為歷史。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推動著許昌報業持續快速成長壯大:從在市區三八路租用市供銷社招待所樓上的一層房間,到在市區八一路上先後建設的4層小樓、12層高樓,再到如今東城區龍興路上新建的19層許昌報業傳媒大廈;從最初的十幾名採編人員,到如今近400名幹部職工;從最初的一張四開《許昌報》,到1994年1月更名為《許昌日報》,再到如今的“六報五公司一中心”和新媒體矩陣……

時間奔流,歲月無聲。32年來,“許昌報人”緊緊圍繞市委中心大局,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石冠兵 高偉山/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