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爲何引得文人墨客爭相探訪

江西湖口縣的石鐘山自古至今皆是享譽天下的風景名勝,蘇軾所寫《石鐘山記》裡的“石鐘山”就是指湖口的石鐘山。在石鐘山的各處,都留有古人的足跡和手跡,有陶淵明、酈道元、李白、顏真卿、李渤、蘇軾、黃庭堅、陸游等等。文人們在石鐘山大量題詞或做文章,有的是考證石鐘山的得名,有的是讚美石鐘山特性。不過,石鐘山因何而得名,到現在還沒有定論,有人說是因為其形狀像石鍾,有的說石鐘山會發出鐘鳴而得名。蘇軾就是依照《水經注》中“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的線索,又聽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的描述,遂到石鐘山一探究竟,於是寫下了《石鐘山記》。

石鐘山為何引得文人墨客爭相探訪

那麼,我們不妨跟隨蘇軾的腳步,尋找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根據蘇軾所寫,李渤來到石鐘山曾找過山體發聲原理,在山下深潭附近找到兩塊山石,敲打它們,聽它們的聲音。南邊石頭聲音重濁模糊,北邊石頭清脆響亮,餘音不絕。李渤認為自己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蘇軾卻表示質疑,於是自己親自走了一趟石鐘山,看到小孩子敲打石頭,深感可笑。當天晚上,蘇軾乘舟來到深潭邊、絕壁下。看著兩側怪石林立,耳邊聽到的是鸛鶴詭異的叫聲。蘇軾本想回去,就在這時,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地響著像鐘鼓的聲音連續不斷。船伕深感害怕,但蘇軾卻叫船

夫靠近山腳,發現山腳下到處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水波湧進洞穴和裂縫,激盪撞擊便產生巨大的聲洞。

蘇軾頓感好奇,令船伕將船繞到兩山之間,在進入港口時發現一塊大石攔在水中,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鏗鏗鏘鏘的聲音,如同鐘鼓之樂,蘇軾大樂,原來鐘鼓聲就是從這裡傳出來。

石鐘山為何引得文人墨客爭相探訪

在蘇軾看來,石鐘山就是因這石頭的鐘鼓聲而得名。這種說法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的呢?蘇軾的考證得到了後世大部分人的肯定。不過,清代的官員彭雪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彭雪琴在江西為官多年,曾多次去石鐘山考察,認為湖口鐘山有二,一在城西,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一在城東,面臨長江,稱下鐘山。下鐘山是蘇東坡作《石鐘山記》處,而上鐘山非也。彭雪琴說,天下水中之山有很多,都能發出鏗鏘聲,但是石鐘山偏偏以“鍾”聞名,一定有一番道理。彭雪琴認為,每逢冬天水位下降,隱藏在水中的石鐘山山腳會露出一個洞府,這洞府應是鐘乳石溶洞,裡面可容納千人,如同鐘的內堂一般。根據彭雪琴的描述,石鐘山是中空的山體,因而得“鍾”之名。

彭雪琴的說法頗有些玄妙,但也不一定是假的,只不過未有人進入過洞府,也不敢確信山體是否為中空。而石鐘山為何有“鍾”名在外,仍無定論。

“感謝您閱讀我們的原創文章,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為我們點贊!若對本文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請寫在評論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小編真誠地歡迎您關注我們,從而進行更加深入地探討,我們將為您推送更多優質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