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檢不合格的雞蛋,更多是大家推崇的「走地雞」?

在我小的時候,雞蛋是一種“營養品”,通常是給病人、產婦和老人吃的。

它也的確是一種很優質的食物,富含優質蛋白,還含有比較多的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以及鐵、鋅、硒等礦物質。雖然蛋黃中脂肪不少,但主要是不飽和脂肪,也就比其他的動物脂肪要更好一些。

抽檢不合格的雞蛋,更多是大家推崇的“走地雞”?

經過了養殖行業科學家們的努力,養雞技術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工業化養殖中,母雞吃100克飼料,就可以生出一個雞蛋來。高效而廉價的生產,也就使得雞蛋成了最常規的食物之一。

雞蛋的“品質”,也因此備受關注。跟其他農產品一樣,雞蛋的安全健康取決於:母雞的健康、飼料的安全、以及雞蛋流通過程中的管理。

傳統養殖的“走地雞”,和現代化的“工業化養雞”差別如此之大,也就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走地雞”,或者叫“散養雞”“草雞”“笨雞”,無疑符合人們對於禽畜養殖的印象——所謂雞犬之聲相聞,久遠的古人就這麼養了。因為熟悉,人們也就傾向於它“更安全”“更有營養”“更好吃”。自然,也就更貴。

而“工業化養雞”則相當“殘忍”。大量的母雞擠在一起,為了避免互相傷害,會去掉喙;為了高效地把飼料轉化為雞蛋,吃的是單調而標準的飼料;狹窄的空間限制了它們的運動,為了避免生病後傳染,會給它們注射或餵食抗生素……

對於“食品工業”的天然戒心,人們確信養雞場會搗鬼,比如“非法添加劑”“濫用抗生素”。而在現實中,也確實有一些養殖場在進行一些違規的操作。

抽檢不合格的雞蛋,更多是大家推崇的“走地雞”?

對於田園牧歌的嚮往和“農民善良樸實”的標籤,使得人們相信走地雞是“原生態”“純天然”的。不過這基本上只是一廂情願的臆想。當農民需要把賣雞蛋作為收入來源的時候,就不能不考慮效率——用成本最少的飼料,最少的養殖空間,下儘可能多的雞蛋,也還是農民的終極目標。圈養與飼料,也就會是必然選擇。此外,在餵養環境沒有衛生控制的環境中,雞生病的可能性甚至更高——解決問題最簡單可行的辦法,也還是喂“有藥”的飼料。

換句話說,走地雞“沒有抗生素”“沒有飼料添加劑”,只是營銷文案的宣稱和消費者的“腦補”。市場上銷售的走地雞到底如何,只能是依靠生產者的“良心”去保障。從去年到今年,全國各地食藥局以及國家食藥總局在很多批次的雞蛋中 “檢出違禁藥物”。而這些“檢出違禁物”的雞蛋,就有許多是“土雞蛋”“草雞蛋”。

冰冷的數據告訴我們:生產者的“良心”是靠不住的,而對於小規模的“走地雞”“土雞”養殖,監管也力有不逮。正如有人總結的:工業化養殖中“搗鬼”的動機和操作,小規模養殖者都會存在,而且可能更加嚴重。

抽檢不合格的雞蛋,更多是大家推崇的“走地雞”?

在十幾年前,中國的牛奶產業以散戶為主。散戶經營的不可控,最終導致了三聚氰胺事件的爆發。從那以後,中國奶製品行業開始向集約化和標準化努力。到今天奶製品行業的生產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從檢測結果來看安全性和品質也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今天的雞蛋行業很像十年前的牛奶行業——以散戶為主,經銷公司對於養殖過程的掌控極為薄弱。曾經有業內人士坦言:我們也可以建立嚴格的收購標準,但執行收購標準就收不到雞蛋了,因為雞農可以不賣給我們而賣給不執行標準的公司。

在目前的監管中,基本上是抽檢市場上的產品,遇到不合格的就對經營者進行下架和處罰。在目前的產業鏈下,這種方式收效甚微——經營者都不能肯定自己銷售的雞蛋是否合格,就更無從談起“保障安全”了。是否在抽檢中“中招”,更像是“撞大運”。

好在雞蛋行業和政府對此已經有所認識,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推動“淘汰落後產能”,推廣“集約化養殖”。當集約化、標準化的養殖成為主流,市場監管難度就會大為降低——監管機構可以有更多的資源和精力進行生產過程的監管,各種“隨意更改操作規程”的任性會得到很大的遏制。那樣,雞蛋被檢出“不合格”的情況,就會大大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