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的工作會被機器所替代?

你有沒有想過,

有一天你的工作會被機器所替代?

-1-

上學時,學校北門附近有一家臊子面做的很地道。

每週都禁不住誘惑,從東門跑到北門去吃上幾次,有一次結賬時收銀員不在(出去換零錢),我便順著收銀臺與後廚的窗口望過去,想具體看看師傅是怎樣操作的。

因為正值飯點,我原以為後廚會是一片忙碌,熱火朝天的景象,但透過窗口卻發現兩口大鍋前只有1位師傅和一臺類似手臂的機器。

師傅主要負責把煮好的面撈入碗中,然後加上特製的作料,而整個煮麵的過程都是由機器獨立完成的,從削麵,到下鍋,再到攪拌,一氣呵成。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機器是在工廠裡,離我們現實生活很遙遠,但沒想到,平時吃的一碗麵都出自機器之手。

前幾天下班回家,路過盒馬鮮生(阿里巴巴旗下的超市)便進去買水果,出來結賬時竟發現如此大的超市卻沒有一個收銀臺,迎面的只有四臺類似廣告牌似的自助結款機,將商品放在指定的盤子上便會自動顯示價格,顧客只需要拿出手機掃碼支付便可以。

工業化時代,機器開始走進我們的生活,而到了今天,那些看似冷冰冰的器械已經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2016年3月,AlphaGo以4:1的比分打敗韓國選手李世石。後來,AlphaGo又以3:0的成績戰勝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圍棋職業九段棋士柯潔。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著我們思考一個問題:AI(人工智能)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的工作會被機器所替代?


-2-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如聽聽尤瓦爾·赫拉利怎麼說。

尤瓦爾·赫拉利是以色列著名的歷史學家,也是著名的暢銷書作家,他所寫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都好評如潮。

前者是講人類從哪裡來,從智人的起源開始談起;後者是說人要到哪裡去的問題,裡面提到有不少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知識。

而最新出版的《今日簡史》,尤瓦爾·赫拉利則聚焦當下,談了談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比如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如何與AI和諧共存等等。

在尤瓦爾·赫拉利看來,人工智能就在我們身邊,而且即將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界格局。

工作會被取代,自然環境會變得越來越惡劣,貧富差距也將進一步加大等等,各種不確定的因素都會令初看這本書的人感到恐懼。

但正如書中所寫:

恐慌暗含著一種傲慢,以為自己都看明白了,未來一定會變壞,而困惑是謙虛者才有的表現,承認不確定性,但會努力從模稜倆可中梳理出世事的脈絡。

所以,與其恐懼,不如想象如何從現有的困境中找到一個解決之道。

而對於關乎人類命運的種種議題,整本書中尤瓦爾·赫拉利都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之道,只是拋出問題,帶領大家一起思考。

每個人的答案或許不同,但正是多種思考的碰撞,讓我們越來越接近真相。

我閱讀完,思考的解決方法主要有兩個。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的工作會被機器所替代?


-3-

第一,主動思考,持續學習。

在二十一世紀,“穩定”將會是個我們最無福消受的奢侈品。

一切都在改變,而永遠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倘若我們還想死守著穩定的身份和工作,便註定是一場悲劇。

父母的年代,高中的學歷就可以令他們取得一份不錯的工作崗位,但現在本科學歷出去求職都有點捉襟見肘,那個學一段時間就能養活自己一輩子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而應對改變的唯一途徑便是持續不斷的學習,喚醒起獨立思考的能力。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將會被機器所替代,未來最值錢的不是黃金、珠寶,而是信息,誰掌握的信息越多,誰就擁有更大的權利。

遠的不說,就說如今各大新聞平臺的算法推薦,根據用戶的喜好,平臺會更準確地推送給讀者他們所喜歡的文章,從而更準確地“掠奪”用戶的時間。

算法對企業來說可以獲得更穩定的流量,但對讀者而言,便會使我們逐漸陷入思維的困境。

因為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切信息都是自己想要看到的,是和自己三觀保持高度一致的,那些反對的聲音離我們越來越遠。

最終我們會變得盲目自信,不願意接受異見,也就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誠如作者所言:

在一個信息爆炸卻多半無用的世界,清晰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

而想要獲得清晰見解的第一步就是打開心扉,打開眼界,去看一些自己從不關注的信息,聽一些從不認可的觀點。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的工作會被機器所替代?


-4-

在未來,人工智能註定會和人類共存,每個人的家裡都會擁有一臺機器人,幫助我們洗衣、刷碗,又或是交流、對話。

和人類相比,人工智能的強大之處就在於信息的蒐集、處理和分析能力,這些最終都會演化成強大的決策能力。

未來,人工智能會告訴你,誰是你的最佳伴侶,什麼樣的專業和工作是最適合你的,儘管在感受上你不喜歡這個人、不喜歡這份工作,但是你知道它在大概率上是對的。

到那時候,聽話便會成為一種正確。

從理性的角度來講,人工智能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準確的選擇,每個人也都在做著“最正確”的事情,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老實講,我不知道答案,除此之外,書中還有非常多關於未解的問題等待解答。

但也正因如此,我想到了應對未來的第二招——學會“放棄”。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的工作會被機器所替代?


-5-

這裡所說的“放棄”並不是放棄思考,更不是自暴自棄,而是強調活在當下,解決好眼前的困惑。

物理學上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詞,叫做“嚇尿指數”。

它是由未來學家庫茲韋爾所提出的,大致含義是把一個生活在過去的人帶到未來的某個時代,他如果會被那個時代的交通,科技,生活狀況所嚇尿的話,那麼這兩個時代之間的差值便被叫做“嚇尿指數”。

比如,山頂洞人穿越到唐朝時,肯定會被嚇尿,但如果唐朝的人穿越到清朝,或許不適應感就沒有那麼強烈。

但如果一個清朝人穿越到現在,可能不僅是嚇尿,嚇出翔的可能性都有。

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穿越到未來多久會被嚇尿呢?

具體答案我們並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差值將會越來越小。

科茲威爾認為人類在21世紀的進步將是20世紀的1000倍,下一個嚇尿指數或許只需要幾十年。

閱讀《今日簡史》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一種無力感,覺得再怎樣努力都趕不上技術的發展,被時代淘汰也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但轉念一想,自己有點杞人憂天、鰓鰓過慮。

我們一下子穿越到未來或許會被嚇尿,但如果逐漸過渡,一直生活在改變之中,嚇尿的可能性不就沒那麼大了。

用現在的眼界和技術去擔憂未來,或許本身就是庸人自擾。

不如保持一份對未來的好奇,更保持一份對當下的專注,努力做好現在,儘量做到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吧。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