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成道與「釋迦佛應化事跡圖」

2018年1月24日(農曆臘八節),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

佛教史記載:釋迦牟尼佛剛生下來,便具有與眾不同的稟賦。因為過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這一生出生時的各種瑞相。

不過,佛祖並沒有繼承命定的王位,而是選擇在一個夜裡離家出走,踏上了長達12年的求道之路。

佛祖成道與“釋迦佛應化事蹟圖”

在和佛友的交流中,我曾經問他們,誰瞭解佛祖成道前的那12年?很多人很茫然。

大家對佛祖的故事,是片段性的:先是七步蓮花,然後成道,再傳道。至於其中的一些更重要的細節,都往往忽略掉了。

佛祖為什麼叫佛祖?因為當時還沒有佛教。

佛祖成道與“釋迦佛應化事蹟圖”

當時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這些修法,在釋迦牟尼佛以前,都是客觀存在的。釋迦牟尼佛想要修行,也只有在這些現有的修法中選擇覺得適合自己的。當然,僅僅是自我感覺,沒有對與錯。

就這樣,釋迦牟尼佛學了各種苦行,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修煉。每一次都是誠誠懇懇去學,該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後他認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於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經過6年,認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離開了。

佛祖在學道前,對於數學、武功、文學,都達到了很高得境界。出家後,又學成了這兩種最高的法門,但是認為還不是道。這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有人說,就是佛祖出家前已經有的境界,我們一般人修一輩子也達不到。

佛祖成道與“釋迦佛應化事蹟圖”

因為在雪山苦修,他一天只吃一個乾果,結果下山時,餓得不成人形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釋迦牟尼佛到了恆河邊,牧羊女供養他很好的乳酪,得到了營養,恢復了體力,才睹明星而悟道。

可見,如果那碗“糜粥”,佛祖能不能活著下山還是個未知數,更別說坐在恆河邊“睹明星而悟道”了。

根據“釋迦如來應化事蹟”的記載,佛在六天之內,先得四禪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後陸續一夜之間證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頭一看,月亮下去了,整個天朦朦的,晨星出來了。他看見了,一下開悟了,大徹大悟。

佛祖成道與“釋迦佛應化事蹟圖”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眼熟?

佛緣之路一年行走十萬八千里,就護佑著一尊名為“釋迦佛應化事蹟圖”的翡翠玉佛。這尊玉佛的“苦行相”和“轉法輪相”就生動準確了刻畫了釋迦佛成道前後的形象。

佛祖成道與“釋迦佛應化事蹟圖”

在“苦行相”中,釋迦佛頭飾螺發,頭頂肉髻微微隆起,身著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衣紋寫實自然,雙手置雙膝上結禪定印。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其面部和軀體特徵:雙頰下陷,雙眼凹若深井,肋骨嶙嶙可數,小腹塌陷、骨盆突兀。這一刻畫極為真實,生動表現了釋迦佛苦行時因飢餓而變得枯瘦如柴形貌特徵。

佛祖成道與“釋迦佛應化事蹟圖”

轉法輪相則以佛祖飽滿的形象和莊嚴的法相,詮釋了他放棄苦行,來到附近的尼蓮禪河,洗去六年的汙垢,上岸後接受一位牧女獻給的乳糜,使身體得到了恢復的情景。這時陪侍太子的五位侍者見他放棄苦行,又接受牧女供養,認為他道心已退,一起離他而去。太子獨自來到一棵菩提樹(又稱畢缽羅樹)下,用吉祥草鋪在金剛寶座上,面向東方,雙膝結跏趺端坐,併發下大誓願:“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經過四十九天的禪定思維,終於在最後一天夜晚,繁星璀璨、明月當空之時,大徹大悟,證悟了無上諦理,成就了妙覺佛果。

佛祖成道與“釋迦佛應化事蹟圖”

凝視著“釋迦佛應化事蹟圖”,您是否感受到,佛從中古世紀的禪韻中走來,帶著一身的迷幻與傳奇,用一整塊翡翠,向世人呈現出古老的氣息。

而人們的心願,也因此找到了寄放的暖巢。

這不僅僅是一尊翡翠玉佛,它是歷史,是文化,更是無與倫比的精神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