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尹宏偉 李雪君

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快去請餘教授來看看,我們這個探方又有新發現!”這是10月11日,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名大三本科生在到陳策樓鎮豹子堖村“寨上遺址”現場發掘文物時的一個場景。

從9月10日進駐“寨上遺址”以來,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的同學們僅僅一個月時間,就已發掘出青銅鑄件、石斧、礪石、陶紡輪、石錛、石鑿、陶網墜、大小陶片等歷史遺物300多件。

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陶網墜

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陶紡輪

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當天,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考古領隊餘西雲實地查看了遺址發掘情況,並對現場發掘人員進行了專業的技術指導,對發掘出的遺址器物進行細緻的分析。他表示,此次發掘工作,採集遺物的標本主要為商周時期,是長江支流巴河流域不可多得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對研究長江支流巴河流域早期人類的繁衍發展及生產生活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有著較為重要科學研究價值。今年7月至2019年1月,武漢大學歷史系、黃州區博物館對“寨上遺址”1000平方米進行發掘,目前處於田野發掘階段。武漢大學歷史系預計用3至5年的時間,每年選派20名左右該系優秀本科生、研究生到黃州區的考古實習基地參加“寨上遺址”發掘工作。

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寨上遺址”位於黃州區陳策樓鎮豹子堖村西南部,巴河支流沙河圖河東岸,是1981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的。該遺址東南距陳策樓鎮2.7公里,距黃岡市區18公里。遺址為長條形臺地,頂部平坦開闊,高出外側地表3—5米,南北長約260米,東西寬約60—80米,總面積約24000餘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

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寨上遺址位置詳圖

寨上遺址和堵城螺螄山一樣,證明在距今3500至6000年間,我們的祖先在黃州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已經過著以稻作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定居生活,創造出較高水平的原始文化。此次正規發掘“寨上遺址”,與之前保護性開發堵城螺螄山文創項目,都有著較為重要的科研和學術價值,有利於保護黃州歷史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品味;有利於推進黃州文化旅遊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保護城市文脈,傳承歷史文化,彰顯城市特色;助推黃岡市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打造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名片”。

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黃岡市黃州區武漢大學考古實習基地“寨上遺址”考古發掘

螺螄山遺址

寨上遺址概況

簡介

寨上遺址位於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鎮豹子堖村西南部,巴河支流沙河圖河東岸。東南距陳策樓鎮2.7公里,距黃岡市區18公里。遺址為長條形臺地,南北長約260米,東西寬約60—80米,總面積約24000餘平方米。頂部平坦開闊,高出外側地表3—5米。文化層厚1.5—3米。採集商代陶片以夾砂黑褐陶為主,紋飾有繩紋,器形有鬲、罐、甕等;西周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褐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器形有鬲、甗、罐、豆、缽等。

歷史沿革

1981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了該遺址;

1982年,寨上遺址被黃岡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保護標誌牌。

1990年後,黃岡縣撤縣設市,改為黃州市,寨上遺址隸屬黃州市陳策樓鎮豹子堖村;

1992年前,寨上遺址隸屬黃岡地區行政公署黃岡縣陳策樓鎮豹子堖村;

1994年進行了詳細的複查,並就遺址的文化內涵文化屬性等發表科學的調查資料(《考古》1995年第10期);

1996年,原黃岡地區行政公署改為黃岡市,原縣級黃州市改為黃州區,寨上遺址隸屬黃州區陳策樓鎮豹子堖村;

1997年,黃州區人民政府發文明確其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黃州政辦[1997]85號);

2011年,黃州區博物館組織材料申報寨上遺址為湖北省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6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和與現有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鄂政發〔2014〕27號)公佈為第六批省保單位。

價值評估

一、較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寨上遺址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長江支流巴河西岸的淺丘區域,南距長江東距巴河分約25和4公里,採集遺物標本主要為商周時期,文化堆積厚約3米,保存狀況較好,是長江支流巴河流域不可多得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對研究長江支流巴河流域早期人類的繁衍發展及生產生活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有著較為重要科學研究價值。

二、文化堆積保存好,遺物豐富

寨上遺址文化層文化層厚1.5~3米,地表散落許多陶質殘片,採集商代陶片以夾砂黑褐陶為主,紋飾有繩紋,器形有鬲、罐、甕等;西周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褐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器形有鬲、甗、罐、豆、缽等。是長江支流巴河沿岸文化堆積保存較好的古代人類文化遺存,是一處重要的古人類實體遺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