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中國風 消耗著華語電影的最後一點「情懷」!

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越來越濃了!

這個國慶假期,影視圈並不太平,同樣不太平的還有電影市場。總的來說“冷”成了所有故事的主線。和去年的國慶檔相比,今年的國慶檔的電影似乎並沒有那麼引人注目。這對於票房屢創新高的中國電影市場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兆頭。

國慶檔的這12部電影涵蓋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從喜劇到動作,從文藝到動畫一應俱全。為什麼出現了票房和口碑雙輸的局面?筆者認為,一方面是電影市場中觀眾的審美髮生了變化,人們更注重多元化與電影故事性的結合,另一方面是今年以來觀眾對於電影中明星效應訴求正在減弱,理性地迴歸使得觀眾更加註重電影本身質量的好壞!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個國慶檔電影普遍質量不高,從票房上就可見一斑。拿《李茶的姑媽》來講,這部電影上映之前我想很多人(包括投資方等)一定對它期許了厚望。但是它上映之後評分和票房卻一路下跌。這也是開心麻花團隊大紅大紫以來第一次出現口碑票房雙降的局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好萊塢的中國風 消耗著華語電影的最後一點“情懷”!

筆者翻了一下豆瓣上的評價與評分,排名靠前的基本上給這個電影打了一星到二星評價。總結一下網友觀點,詬病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點:1.敘事主線不夠完整,有點為了電影而電影的拼湊嫌疑;2.故事邏輯基本上以敘述有錢人為主,缺乏創新成為團隊最大的問題;3.電影本身並無深意,純粹為了搞笑而喜劇,且喜劇元素略顯低俗;4.一味地迎合觀眾,卻忽略了電影本身想要表達的東西。

反觀《影》這部作品,濃濃的中國元素成為了電影最靚麗的創新。筆者認為這是張藝謀近年來比較成功的一部作品,電影中,黑、白、灰的色調,水墨寫意留白的手法都是這部戲最大的亮點。目前中國電影同質化,過度IP化都在透支觀眾對於華語電影信任。而張藝謀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取得很高的票房,但是在電影某一元素上進行突破也是電影前進的一種嘗試,這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好萊塢的中國風 消耗著華語電影的最後一點“情懷”!

國慶檔中逆襲的這部《無雙》的逆襲,恰巧反映出受眾對於好的作品的肯定與支持。相比幾年前,觀眾對於電影選擇與投票日漸成熟。從《戰狼2》開始到《我不是藥神》都體現出了觀眾對於好的作品的肯定,也反映出觀眾開始用腳投票的嫌疑,強者越強成為電影市場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近期,隨著一眾明星在資本市場的動作,給受眾均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疏於作品忙於綜藝,撈錢成為他們的標籤。而且高片酬和對於作品整體制作成本的擠壓讓民眾對於電影市場的亂象深惡痛絕。

比如之前的大電影《愛情公寓》,豆瓣上直接給出了2.9分的評價;《黃金兄弟》豆瓣上給出了5.2分的評價;《後來的我們》豆瓣上也給出了5.9分的評價。在這些電影中,消耗情懷成為最大的賣點,拿《愛情公寓》來講,雖然票房上收穫頗豐,但是觀影體驗差的令人髮指,更有觀眾表示,看了二十分鐘之後,影廳裡的人直接走了一半。這樣一錘子買賣的行為無疑是對華語電影的傷害。

好萊塢的中國風 消耗著華語電影的最後一點“情懷”!

再看看好萊塢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中國元素就開始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今年10月4日,中國市場上總票房已突破500億,比去年提前47天。面對越來越多重要和龐大的中國市場,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元素的增加,無疑表明了對中國市場更加重視。

從《功夫熊貓》三部曲,到《鋼鐵俠3》中范冰冰版的結尾,再到《金剛》中景甜的加盟,透露出了什麼?這些好萊塢大片從質量和製作上,無疑都是頂尖水平。而劇情、演員對中國元素的傾斜說明了什麼?都說明了中國觀眾正在成為好萊塢不容小覷的“金主”。

好萊塢的中國風 消耗著華語電影的最後一點“情懷”!

而且從《超體》到《奇異博士》更多取景都放在了中國也說明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視。在內地電影排行榜上,從《速度與激情》系列到《復仇者聯盟》系列,再到《變形金剛》系列。在內地票房總榜前20名上,他們就佔據了6席。這充分的說明了觀眾對於他們製作與內容的認可。往後隨著文化經濟融合性的加強,他們可能佔比會更大!

筆者認為,連好萊塢都在向中國觀眾傾斜,他們和我們之前巨大的文化差異只能通過優秀的作品來彌補,而我們卻一味的用一些“小鮮肉”或者明星的站臺消耗著之前的情懷。且超高的片酬對於拍攝、製作等本應是更重要環節的成本擠壓只會讓片子越拍越爛。如果,中國電影行這種扭曲的現狀不得已改變,往後越來越多的觀眾都會用腳投票,到時候壞的就不是某一兩個明星,而是整個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