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我們永遠的大海

母親,是我們永遠的大海

文:魏慧明 魏任斌 魏任勇 魏勁風

01:引子

自古以來,家庭都是由父親母親共同打造而成。在母系氏族階段,母親的作用和權威是很大的,在家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在母系氏族以後,父親的作用在逐步加大,但是,不管時代怎麼變遷,母親在整個家庭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同樣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古人對母親的稱頌很多。《詩經》有云:“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就是一直在描述母親養子的艱辛,感念母恩的孝心。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隨著歲月年輪的增長,我們都是為人之夫、為人之父了,對父母有了更深的感悟。

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家庭的風水和命運。我們的父親是一座高山,我們的母親就是大海。我們的父親,一直用山一樣的的堅實給我們依靠。我們的母親就是這深深大海,總是用寬廣的胸懷海撫慰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父親,就如同燈一樣,一直照耀著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方向。我們的母親就好比溫暖的火,總是帶給我們溫暖。

02:在2歲的時候,母親的父親就去世了

我們的母親,叫李水菊,生於江西九江縣湧泉鄉鐵爐村的李家自然村,出生時間為1946年6月初十晚上八點左右。

根據我們的猜測,母親五行缺水,李家外公在取名字的時候,參考了算命先生的意見,名字裡面加“水”,同時,希望母親中晚年幸福,收穫滿滿,名字裡面又加“菊”。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天開花,意味收穫季節。名字裡麵包含“菊”,也算是李家外公的一份美好祝福。現在看來,母親在年輕的時候,為了全家生計,確實吃了很多苦,現在的中晚年是幸福的。

母親的父親,也就是我們的李家外公,叫李電梅。母親的母親,也就是我們的外婆,叫胥秀蓮。在母親才2歲的時候,也就是1948年9月底,李家外公就因病去世的。

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農村,一個家庭中的一個頂天的男勞動力去世,對一個農民來講意味著天就塌下來了,外婆帶領5個孩子的生活從此陷入絕境。

03:母親姐妹6個,父親早逝,外婆在風雨中搖曳前行

母親排行老五,有姊妹6個,分別是:李火秀、李菊珍、李雪嬌、李騰炳、李水菊和後來繼父生下的祝正權。姊妹之間的關係都很好,相處非常融洽。

母親告訴我們,由於外公早逝,家境貧寒,這些姊妹的生存都非常不容易。

大姐李火秀在16歲的時候就嫁到范家村。後來第一個丈夫生病去世,再嫁到范家村的第二個丈夫;

二姐李菊珍從小就抱養距離李家很近的孫家村做養女,後來嫁到馮家村;

三姐李雪嬌從小抱養到距離李家村5裡之外的瑞昌董家村做童養媳婦。母親講,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三姐李雪嬌後來又抱養到童家村做童養媳婦;

哥哥李騰炳,在1952年剛剛13歲的時候就生病夭折。

根據歷史統計數據,1950前的舊中國,人均壽命只有35歲。在那個時代的中國農村,很多家庭的青壯年因病去世,這是殘酷的歷史現實,因此很多家庭陷入困境,基本的生存都是很艱難的。

1949年3-4月份,在母親只有3歲的時候,由於家裡無法養活,被抱養到距離李家5里路的瑞昌石山村劉姓屠夫家裡。劉姓養父養母沒有子女。這一年,只有3歲的母親被安排幹活,就是農村常見的用石頭磨子來磨玉米,不小心把手打傷了。

在劉家這戶人家生活大概一年之後,也就是1950年的3-4月份,外婆、母親的二姐、母親的三姐實在捨不得母親一個人這麼小在劉家受罪,從劉家把母親搶了回來,再放回到李家。據母親回憶,當時,劉家是不同意的,外婆、母親的二姐、三姐是抱住母親的頭,對方劉家是拉住母親的腳死死不肯放手,最後,在死纏硬磨的基礎上才把母親搶了回去。現在看來,母親能夠被搶回去,應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新中國成立了,老百姓對新中國的政策多少有點知曉和敬畏。

04:母親第一次隨外婆改嫁而來到祝家村

1951年,也就是李家外公去世的第三年、母親被搶回來的的第二年,迫於生存和撫養子女的壓力,外婆又嫁到距離李家5裡之外的祝家村祝紹由家裡。這就是我們的祝家外公。外婆來到祝家是帶著母親和母親的哥哥一起的。

母親常常跟我們講起,她的繼父、也就是我們的祝家外公,是一個非常善良和能幹的男人。他接納了外婆,同時全部接納了母親和母親的哥哥。要知道,在那個時代的中國農村,多一個孩子,就意味著多一個吃飯的嘴,何況一下子增加了3個人吃飯的負擔

在外婆嫁到祝家村的第二年,也就是1952年農曆的二月十一日,母親的弟弟出生了,取名祝正權。母親告訴我們,弟弟出生那一天,她就在外婆的邊上,看到弟弟突然出現,她非常害怕,嚇得大哭。

母親說,大概在1952-1953年6月份的時候,母親的哥哥李騰炳在13歲的時候因為癆病去世。在那個時代的中國農村,營養條件、醫療條件都是非常差的,很多人因為營養不良致病,再因病致死。按照農村風俗,未成年人去世,是不能從正門送出的。母親的哥哥就是從側門送出埋在後山的竹林裡。

05:祝家外公有遠見,送母親上學讀書

祝家外公是一個石匠,以幫助別人打石碑和石磨為生,在當時的農村算一個有技術含量的手藝活,為別人打一付石磨五毛錢,生活水平不會很差,至少比種田要好一點。母親還說,祝家外公略懂一點中醫,會抓一些草藥,幫助自己家人和別人治病。我們記事的時候,就發現母親有時候也會抓一點中草藥為我們看一點小病。這點小技術,也是母親從她繼父那裡學來的。

母親告訴我們,祝家外公對她很信任,委託她收賬。她那時候經常帶她的弟弟、也就是我們的祝家舅舅去收賬討錢。在當時中國農村,還完全是農耕經濟社會。一般石匠到別人家幹活的時候,東家平時只是提供一日三餐的伙食,工錢不會付現款,都是採取賒賬的方式,至少半年或者一年再付款,大部分是在大年三十之前把工錢結算好。因此,幫助外公討賬收錢就成為母親一個很重要的工作。當然,母親總是牽著她的弟弟一起去的,一來是給自己壯膽,走山路需要有伴;二來也是需要有人照顧弟弟的。

祝家外公也算是一個走南闖北的手工藝人,有點見識。但是,由於當時歷史條件限制,祝家外公斗子不識,是一個文盲。有兩件事情一直困擾他:一是按照農村風俗,每年都要為先人上墳、寫字燒紙錢,他自己不會寫,都要求別人寫;二是外出做工,都是賒賬,需要有人記賬,他自己不會記賬,都是靠自己大腦記憶,憑信任要賬。

於是,祝家外公做出了大膽、重大決策:讓母親讀書,將來幫助他寫字燒紙錢,幫助他記賬。從此,改變了母親的命運。

06:母親對繼父讓她讀書一直心存感激

1956年9月份,也就是母親已經滿10歲的時候,祝家外公正式將母親送到小學讀書。這在當時的農村,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很了不起的。農村風俗認為,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孩子是要出嫁到別人家的,不需要讀書。因此,在當時的農村,很少有女孩子獲得讀書的機會,哪怕是富人家的女孩子也是很少有獲得讀書教育的機會。母親是一個很知恩、感恩的人。對於她繼父的舉動,母親一直心存感激。母親常說,我們一家3人來到祝家,祝家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吃飯的嘴,外公非常不易的。僅僅是解決一家吃飯問題,就很艱難,更何況要送她讀書,要送我弟弟讀書。

2018年5月份,老大魏慧明的一個祝家同學祝髮揚來到我們家裡做客,母親心存感激地告訴客人,儘管是從李家隨外婆來到祝家,算是外地人,母親很乖巧,嘴巴也甜,善解人意。但是,整個祝家村的叔叔嬸嬸都很善良,對她都非常好。

母親講到一個細節。她讀一年級的時候,她的語文老師叫唐厚軍,是師範畢業生,普通話很標準,這在當時的農村小學是很稀罕的。這位老師對母親影響很大,以至於母親雖然後來一直在家務農,但是普通話很不錯,甚至超過父親的普通話。

07:祝家外公因病去世,母親再次陷入生活的絕境

由於祝家外公的開明和遠見,母親一直讀到四年級。

1960年2月份,祝家外公因病去世。這個時候,母親才14歲,沒有完全成人。母親的弟弟、我們的祝家舅舅也還是一個孩子,無法承擔家庭重任。從此,家庭的重擔就完全壓在外婆一個人身上。母親的讀書也受到影響,不僅僅是學費問題,更重要是的生計問題。

在十九世紀的中國農村,基本上是農耕社會。一個家庭之中,如果沒有男人,生存是非常艱難的。實在沒有辦法生存下去,在祝家外公去世之後的不久,1960年7月,外婆只好帶著母親的弟弟、也就是我們的祝家舅舅祝正權遠嫁到岷山鄉。岷山鄉這戶人家,沒有老婆,家庭也不富裕,不能同時接納3個人,只能接納外婆和弟弟,母親被迫留在祝家,一個人過日子。母親那年剛好14歲,還在讀四年級,這對於一個只有14歲的女孩子來講,是多大的打擊和悲傷啊!母親至今眼含淚水對我們講,外婆帶著舅舅遠嫁岷山鄉的那天,她是在地上打滾,哭得死去活來,央求外婆帶她走,能夠管她。但是,外婆實在沒有辦法。

08:爺爺有遠見,母親在14歲的時候就定親到魏家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母親在14歲的時候就提前“嫁到”魏家,也就是準備做我們的父親的妻子。母親的繼父去世之後,外婆為了給母親一個安身生存的地方,經人介紹與我們的父親訂婚的。

我們在《父親,我們永遠的高山》一文中講到,我們的爺爺魏新鈇是一個讀了幾個月私塾的農民,在家裡做起了貨郎生意。爺爺認識到自己的文化不夠,需要有人幫助記賬打理自己的生意,想找一個能認識一些字的媳婦。爺爺四處託人尋找,終於找到了母親,認為母親比價合適。於是,通過母親的大姐、我們的大姨娘李火秀做媒,母親就這樣來到了魏家。

爺爺也是一個很開明、有遠見的農民、小商人。母親來到魏家之後,爺爺支持母親繼續讀了兩年書,直到小學六年級畢業為止。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中國農村,一個農民的女孩子能夠完成小學六年級的學業,那是一件很困難、很稀罕的事情。

母親是不幸的、痛苦的,但是,也是幸福、幸運的,得到繼父和公公的愛護寵愛,得以完成小學六年的學業。我們長大之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母親在我們家庭當時那麼艱苦的情況下還是努力奮鬥、努力讓我們多讀書?也許,答案就在這裡:她得到父輩的恩賜和庇廕,一直影響著母親的教育和培養子女的思想。

母親充滿自豪和感恩地告訴我們,爺爺是非常喜歡她這個媳婦的。一是因為她有文化,這在當時的中國農村是鳳毛菱角的;二是因為不管農活多忙,她總是非常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將家裡整理得很乾淨有序;三是規矩做人,不在鄰里之間講閒言碎語、挑撥是非;四是她非常勤快,能夠吃苦,鄰居都誇她好。

09:初為人母,母親從學習換尿布開始新的生活

1962年1月29日,在已經小學六年級畢業了,母親與父親正式結婚了。

出於珍惜和對爺爺的感激,母親至今保留著結婚時爺爺為她準備的床單。

婚後的生活是幸福的,但同時,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非常艱辛的。

母親告訴我們,初為人妻、初為人母,很多東西都不會的,尤其是不會為人母。1963年農曆5月28日,我們中的老大魏慧明出生了。那時候,沒有人教,母親又很年輕,連幫助孩子換尿布都不會,也不會給孩子穿衣服,以至於老大魏慧明在出生兩天都沒有換尿布。第三天,老大魏慧明就生病了,母親只好用熱水給老大魏慧明擦身子,在大伯母的幫助下學會給孩子換衣服,學會用一件大人衣服為老大魏慧明改成四件小衣服,度過艱難的初為人母的一段時期。

10:母親總是教育孩子要做好人,學會感恩

母親總是教育我們:“壞人有報應,好人有好報。”要學會做好人,學會感恩。

母親雖然已經為人母,但還是一個孩子,熱愛文藝生活,喜歡看熱鬧。母親一直對大伯母心懷感恩。1963年8月中秋,附近村莊有演戲,母親很想與父親一起去看戲,但是,苦於老大魏慧明才幾個月,沒有人照顧。這個時候,大伯母主動說過來幫助照顧老大魏慧明幾個小時。就這樣一件再普通、在簡單不過的幫助,母親一直銘記在心,心存感激。

老二魏任斌說,他一直聽到母親常講大伯父、伯母對她的好,也深深感覺到這種長輩的愛。於是,在大伯父、大伯母進入暮年的時候,他春節回家,總要看望病中的大伯父、大伯母,送上一些零花錢。

母親也講起後面的一個叔叔,叫魏安定,在很多時候也常常幫助我們的家庭。老二魏任斌說,從小的時候,他也一直看在眼裡,身心感悟到這位叔叔對我們家庭的幫助。於是,有時回老家的時候,他也總是要送上一點零花錢,以表達感恩之情。

母親一句話,我們常記在心中。對自家人,有能力一定要幫助,幫的不是外人。

11:農村廣為傳播的“被子煞”,其實是一種迷信和無知

在中國農村,有一種說法,叫“被子煞”,意思是孩子在夜晚睡覺的時候,趁大人睡著鬆懈的時候,會有天神鬼怪過來,將孩子殺死。據老輩人講,很多家庭的孩子,在第二天早晨,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沒有了生命跡象。要躲避這種災難,需要請鄰居長者值夜,鎮住鬼神,保護孩子平安。

小時候,我們就聽到奶奶講過“被子煞”的事情,母親也講過老大魏慧明“被子煞”的故事。有一天晚上,算命先生算出近日會有“被子煞”出現,也就是天神鬼怪會來的。爺爺安排幾個鄰居長者在家裡值夜,預防“被子煞”出現。深夜12點左右,突然天空大風,將屋頂上的瓦片吹得呼呼直響,值夜的人頓時非常緊張,感覺天神鬼怪會來臨,趕緊圍在老大魏慧明的周圍。風吹過之後,突然屋頂掉下一大塊瓦片,但是沒有傷到人。

現在看來,所謂的“被子煞”,那是老一輩人迷信和對大自然瞭解不夠造成的。真相是由於條件差,通風不好,或者小孩被大人捂得太緊,或棉被矇住,或者被大人擠壓,最終導致過熱或缺氧或者擠壓死亡。

12:母親懷孕勞動非常不便,還不得不堅持下地乾重活

1968年上半年,父親已經在代山裡小學做老師了,母親開始一個人既要帶兩個孩子,也要承擔家庭的全部農活。當時的農村,是實行工分制度,沒有工分,就沒有糧食分配。爺爺已經年齡大了,幹不了重活,一家人的重活基本上就壓在母親的身上。

母親告訴我們,從家門口出發到瑞昌之間,有一個溼地叫湖蕩,距離5公里的樣子。有一段時間,村裡規定,每天要在這裡割草用來給農田施肥,一天兩次。每天早晨5點鐘,母親就起床了,為全家洗好換洗的衣服、燒飯、餵豬,同時安排好老大、老二一天吃飯,放在家裡。中午的午飯是由村裡統一安排一個人送去的。母親的午飯,是由奶奶做好的。每天為了賺取可憐的8-10工分,母親要來回奔波,割兩擔草,而且需要自己撒到田裡,用腳踩進泥裡,非常辛苦。

1968年,根據形勢需要,上級規定魏家、劉家合為一個生產隊。由於姓氏不一樣,兩姓自古以來就有矛盾,合成一個隊以後,兩姓相互攀比和比拼,家裡更加困難。

1969年農曆3月初五,老三魏任勇出生,給沉寂的家庭又帶來了喜悅。在喜悅的同時,父親、母親的負擔更重了。

母親告訴我們,在懷孕老三的時候,身體不適,做事情、幹農活很不方便。那時候,正是農忙雙季節。經常由於身體不適,母親不方便上工,結果被點名批評沒有堅持上工生產。為了生存,沒有辦法,母親只好堅持挺著大肚子上工生產。

13:農村的文革,留下抹不去的痛苦記憶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有一件事情至今讓母親記憶猶新,沒法釋懷。爺爺的前妻留下一副手鐲,爺爺一直保存很好。後來,爺爺把這幅手鐲重新打磨了,給了母親。當時正是文革時期,爺爺被批鬥。爺爺為了保護全家安全,又將這幅傳下來的手鐲主動交到大隊部。這幅手鐲最後被誰拿去了,再也無法知道了。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遺憾!

在文革期間,中國的農村有很多不近人情、幾乎令人瘋狂的政策。今天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就是那樣的,年輕的一代是無法理解的。1969-1972年,生產大隊為了落實“抓革命、促生產”政策,做出規定:哺乳期間的婦女,在勞動生產期間,上午、下午的中間階段不能回家給孩子餵奶。為了不影響在哺乳期間的老三魏任勇,母親沒有顧上那麼多不近人情的規定,堅持中途回家餵奶。這就是母愛的偉大!

母親對自己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從不給生產隊拖後腿,而且努力在勞動生產中走在前列。母親告訴我們,她曾經一次性砍刺(用來焚燒做田地的有機肥料)65公斤受到生產隊表揚。65公斤,挑在肩上重量,對一個婦女來講意味著什麼?對現在女性來講,是不可想象的。

母親至今記憶猶新。她說,那時候,每天在田地幹活,中途快速趕回家給孩子餵奶,再跑回田地幹活。收工後,要每天向生產隊會計彙報工分量,晚上趕緊燒飯,安排好孩子吃喝洗澡,然後自己再去生產隊開會學習,核對工分。每天就是在賽跑,睡覺休息不會超過5個小時。

14:母親是在懷孕後期還堅持參加農田水利建設的

1972年農曆9月29日,老四魏勁風出生了。母親告訴我們,那時候,真的很艱難,父親在外面教學,她一個人在苦苦扛起家裡的重擔。那個時代,農村是大修農田渠水庫的,是各家出義務工去修建。父親不在家,全部靠母親一個人去幹體力活。儘管身體非常不便,母親是在懷孕後期還堅持參加修建水渠水庫的,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這樣去拼命幹活。

體力活累一點、苦一點,對母親來講,這都不算什麼的。母親一直糾結的是全家6個人的口糧問題,基本生存問題。我們深有同感,自從記事以來,我們總是感覺到飢腸轆轆,吃不飽,一年到頭沒有飯吃。每天上完課回家,總是餓得不成樣子,一回家就找吃的。可是,能吃到什麼呢?也只是找一個生紅薯填一下肚子。母親說,那時候,秋收的時候,我們一家只能分到三擔稻穀。這是什麼概念?三擔稻穀,只能出大米210斤,怎麼能夠全家6口人的一年的口糧?那怎麼辦?只能用玉米、紅薯、高粱等雜糧代替。為了讓我們吃得飽,把玉米、紅薯變著花樣做,如玉米糊、玉米麵、玉米餅;紅薯粥、煮紅薯、紅薯大米飯等。雜糧主要是父母親吃,大米飯基本上由我們承包了。現在回想起來,想起兒時的懵懂,真是慚愧。

15:母親總是把父親的衣服洗得乾乾淨淨,讓父親體面走出家門

母親每天的勞動時間很長。我們清晰地記得,母親總是在每天早上4點左右就起床,來到家門口的水塘將全家人的衣服洗得乾乾淨淨,然後7點開始回家燒早飯。安排好每個孩子的吃喝上學之後,母親就開始到生產隊的田地裡上工。中午要燒一頓飯,晚上要燒一頓飯。晚上吃完飯,生產隊開完會之後,母親又要為我們做布鞋。那個時候,是沒有錢買鞋的,我們所有的鞋都是母親一針一線來完成的。總是到深夜12點,母親才能開始睡覺,年復一年。

母親告訴我們,她雖然認為父親的脾氣不好,容易發火。但是,父親很愛她,也非常理解她的艱辛。母親說,父親從來沒有因為她沒有時間燒飯或者延遲燒飯而發脾氣。父親每次從學校回家,看到沒有燒飯,父親是很能理解母親的艱苦,立即自己動手幫助母親來燒飯。

再苦再累,母親一直保持家裡乾淨、整潔,讓我們以潔淨的儀態示人,維護家庭的尊嚴。我們小的時候,經常看到在重大節假日、走親戚的時候,母親總是把自己打扮得整整潔潔,把我們四個人的衣服弄得乾乾淨淨,讓父親體面地走出家門。母親認為,整潔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四個孩子,有好的精神狀態,才能夠讀好書。父親作為一個老師,為人師表,應當整潔地展現在同事、家長和學生面前。小時候,我們總能看到父親的衣服洗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讓父親體面地走出家門。

16:農村的“雙搶”季節,是母親一年最忙碌的時候

1972年以後,我們四個人開始慢慢大起來,可以幫助家裡幹一點活,家裡的經濟條件開始好一點了。恰逢文革後期,國家開始整頓抓生產了,國家經濟形勢也開始好轉起來。

1975年,老大魏慧明上初中,要帶米上學的。家裡沒有米,怎麼辦?母親就把很多雜糧整合在一起,去找鄉政府糧站,用雜糧換取大米。雖然很不公平,但是,沒有辦法,生活總得繼續。

在1978-1979年,家裡經濟開始略有一點點的好轉,我們可以開始為家裡做更多的事情。在暑假,對農民來講,“雙搶”是最為重要的工作,要在規定的時間節點把第一季水稻收割上來,通過割、曬、脫等流程,完成收割任務。要在立秋之前,把第二季水稻種下去。父親、母親就帶著老大、老三下田地幹活,老二負責燒飯,老四負責送水。幹完自家的農活,母親總是不忘記自己的弟弟家裡的農活,安排我們去舅舅家裡支援,幫助舅舅家裡的“雙搶”。

17:為了賺5-10元錢,母親陪父親四點起床販賣冬瓜

1983年,農村已經是分田到戶,國家已經改革開放4個年頭了,國家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我們家裡的經濟形勢也進一步好轉。這個時候,老大魏慧明已經從大學畢業了,開始拿國家工資了,在經濟上不斷支援家裡。老二魏任斌說,1983年的春節,他明顯感覺到家裡的經濟一下子好了很多,特別高興,非常感謝母親常常為家人燒的好菜,撰寫了一副春節對聯:“廚房百味香,佳餚願常有”,貼在廚房的門口。

在那個時代的農村,因為要割資本主義的尾巴,對農民來講,獲得一點現金收入真實比登天還難。但是,對家庭來講,需要購買工業產品:油鹽醬醋、布料、牙膏、牙刷、毛巾鞋襪等等。這些錢從哪裡來?母親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家庭的日常之需。

在1978--1990年左右的夏天,母親與父親總是每天4點起床,每人挑100多斤的冬瓜到距離家5公里的東風煤礦販賣,每天賺5-10元錢,維持家庭可憐的一點日常必需開支。

18:為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母親勞作過度落下了病根

十九世紀90年代初,也就是1990-1992年左右,國際市場發生變化,農村的麻很好銷售,遠銷國際市場。於是,我們家裡的部份地改種麻。我們市場看到的麻,是經過很複雜的艱苦流程才能夠形成的:剝麻——泡麻——刮麻——曬麻。這種活是非常非常辛苦的,而且很傷手。在剝麻季節,母親是每天4點就起來開始到地裡剝麻,然後將毛坯麻泡在水裡,早飯後就開始刮麻,曬乾後就可以出售。一個月下來,母親的手都因為受傷,能看到帶血的肉。

有好幾年的冬天,家裡經濟很緊張。母親就陪同父親挑著紅薯幹到瑞昌集市去販賣,換取一點點少得可憐的現金。從家裡到瑞昌,有5公里的路程,要過一條河流。由於天未亮,沒有船工,母親與父親都赤腳淌水過河,那個寒冬的水真是刺骨啊!母親每次都是自己帶飯菜去吃,捨不得買一點早餐點心。母親知道,這點錢,需要供四個孩子讀書,需要買家裡的日常用品。

至今,母親的風溼病,應當與剝麻勞累過度、與這冬天赤腳淌水是有關係的。

19:再苦再累,孩子在母親的心中一直是第一位的

母親的性格里面,有著非常堅強一面,再苦再累,那怕自己生病,照顧好孩子一直是在她的心中責任。

為了操持家務、完成生產隊的生產任務,吃飯不定時,母親應當是積勞成疾,在年輕的時候就一身疾病。那時候的農村,缺醫少藥,我們小時候常常看到母親胃病復發,疼痛難忍,在地上打滾。沒有辦法,請人用傳統中醫方法刮痧,改善後又得繼續下地幹活、挑水、燒飯、砍柴。尤其是在雙搶或者秋收季節,最農忙的時候,母親勞累過度,常常生病、頭暈。但是,為了搶農時,不得不帶病堅持幹活。就是在這樣生病的情況下,母親除了堅持勞動之外,由於父親不在家,母親從來沒有因為她生病而讓我們兄弟四個餓著,帶病燒飯,保證可以有飯吃。

母親告訴我們,老三魏任勇喜歡交朋友,總是帶很多同學來家裡吃飯住宿。每次,老三帶來的同學總有10多個,吃住在家,滿滿一桌。儘管有時候很忙,有時候還生病身體不適,母親從來沒有怨言,總是把家裡最好的酒菜拿出來招待客人。母親說,她用家裡最好的酒菜招待過父親的同學和同事,招待過四個孩子的朋友同學,孫子、孫女輩的同學朋友,如果有需要,她也願意燒菜招待。至如今,老三魏任勇經常回憶起母親的燒菜,遠在杭州,希望回家能多吃到母親燒的飯菜。

母親,是我們永遠的大海

20:母親總是在細微之處一直關愛我們

有一個細節,我們至今銘記在腦海裡,深感母性的偉大。十九世紀初,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生完老四不久的1976年,母親就響應國家號召實施計劃生育,到鄉鎮政府醫院做結紮手術。住院期間,親友慰問,送了不少雞,母親捨不得吃,在農曆三月初六的這一天,把雞拿到集市上賣了,換取一點現金。因為老大的衣服實在太破,已經上初中了,母親就用本來應該給自己補養身體的雞換取一點錢,給老大魏慧明買了新衣服。

我們兄弟四人成年以後,一直在外地工作、生活,遠在家鄉的母親時刻牽掛著我們。自從有了電話以後,我們生日當天的第一個祝福就來自遠在千里之外的母親。

儘管離家幾十年,母親對我們的喜好一直記在心中。今年6月底,端午節剛過完,母親得知老大慧明和老二任斌一起回來,又是買米又是買肉,連夜包了我們愛吃的粽子。母親看我吃著粽子,說大兒子,你有近四十年沒有吃我包的粽子了,還是當年的味道嗎?我看見母親臉上盪漾著幸福的微笑,心裡百感交集,無以言表!

老二魏任斌講述了自己親身感受的母愛故事。我們家裡,養了一條水牛,每天需要早晚在山上放養。每天早上,老二魏任斌總是牽著牛早早地與村裡的其他夥伴在家後面的山上放養。因為,年幼無知,也因為那個時代實在沒有更多的樂趣,魏姓的放牛隊伍總是與劉姓的放牛隊伍發生衝突,打群架。既然是打群架,總免不了傷人。母親每次發覺老二魏任斌回家之後,總要問詳細情況。一旦發現對方無理或者實在過分,母親總會挺身而出,找對方說理。

21:歲月艱辛,母親默默地為我們操勞、為我們付出。

那個艱苦的歲月,對農民來講,有時候一分錢都是很難的。母親為了有一點現金來維持家庭生活,總是想盡辦法。我們記得,每年葉茶籽成熟的季節,母親總是在星期天帶著老大、老二去5公里外的山上採摘葉茶籽,拿到集市上去賣,換取一點生活費用。每次都是天不亮就出發,帶上午飯在深山裡吃,晚上天黑才回家。回到家,母親還要為家人燒晚飯。

我們老家魏家壠的老宅子建於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由於多年沒住人,多處進風漏雨,電線老化。2017年深秋季節,母親拖著受傷的右腿,陪著老父親維修老宅子。在沒有電、沒有氣,天氣又涼條件下,既要給父親和僱工做飯,又要收拾物品。這一忙就是一個多月,直到宅子維修好,期間吃的苦受的累可想而知。父母親對老宅子的這份執著體現出對兒女的深深愛意!體現出對兒女的那份牽掛!父母親認為老宅子是兒女們出生、成長的地方。只要宅子在,這個家就在!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可以隨時回家!

在2018年5月份,老二魏任斌問母親:是什麼力量讓你願意為家庭和孩子付出那麼多?

母親看著老二,淡淡地說:

第一、支持你父親的工作,是我的最大責任。作為妻子,我一定要支持他的工作,讓你的父親安心教學,與同事相處好,教好書,對得起家長和學生。

第二、對於孩子,既然生下來了,做為母親,一是要把孩子養活養大;二是努力讓孩子成為有出息的人;三是教育孩子尊老愛幼;四是不要偷拿別人的東西。

第三、希望第三代能夠健康成長,都有出息。希望魏娜、魏芊芊、魏丞永、魏思危、魏宇軒、魏天昊都能夠學習進步成長,相互幫助,將來能夠為國家服務,為家族爭光。

22:母親的心誠祈禱和精心照料,讓父親得以重生

2005年,我們的父親因查出胃癌在南昌市做手術治療。在手術前後,母親一直堅持為父親護理,有時候整晚沒有睡覺。手術之後的前2年父親的身體一直恢復得不好。母親總是求神拜佛,去過很多地方,祈求菩薩祖輩保佑父親健康。

母親告訴們,她有一次去父親的母親、也就是我們的奶奶的墳頭,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祈求我們奶奶:”娘啊,娘啊!如果您在天有靈,請保佑您的兒子身體健康,儘快恢復身體!他是您的兒子啊!,他現在剛剛做完手術,身體沒有很好地回覆起來。”足足哭了5分鐘,突然,天空一陣大風吹過,好像是奶奶在回應。母親說,她當時就感覺有一陣風吹過,奶奶就在身邊,一點都不感覺到害怕。也許這就是心誠則靈吧!

父親的胃全部切除了。為了保證父親能吸收營養,手術後的這些年,母親一直堅持每天早起,為父親煮加紅棗、黑豆的稀粥,至今已經堅持了13年了,從未放棄和中止。同時,買好零食,時刻準備父親充飢,因為父親沒有胃,需要一日多餐。今天的父親,身體很好,紅光滿面。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母親的心誠祈禱,沒有母親的精心照料父親,父親是不可能至今有如此好的身體。

23:結尾:母親有溫度,一個家庭的運勢必然順遂通達

母親曾自豪地告訴我們,我們家族有個凌奶奶,曾誇獎她教育孩子好,不偷東西。凌奶奶家門口種了很多水果樹,每年夏季都是水果豐收季節,村裡的熊孩子都回去偷吃水果,唯獨我們家孩子不去投。為此,凌奶奶專程來到我們家,帶來水果,向母親表達敬意。

母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中國農村婦女,也有缺點。但是,母親善良、堅毅、執著、勤勞、愛心、遠見的品格,一直感染和影響著我們。母親一生對丈夫的熱愛和追隨,對子女的教育和疼愛有加,我們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頭。

如今,母親已到耄耋之年。儘管滿頭白髮,步履蹣跚,卻依然牽掛著我們小家庭的幸福,惦念著孫子、孫女快樂成長。

父為乾天,母為坤地。乾坤相宜相吸,人宇和美無極。父親有方向,母親有溫度,一個家庭的運勢必然順遂通達。

在撰寫本文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有一個提議,請父親為母親一首詩,以表達對母親的肯定和感恩,父親欣然同意,提筆寫下四言詩:

吾之愛妻,年逾古稀

相夫教子,艱辛備歷

夫之康體,子育成才

為興家業,秉燭破夜

聞雞起舞,步履維艱

浩盡之風,譽滿鄰里

賢妻良母,名副其實

閨中楷模,倍感欣慰。

善良的母親是我們心靈的導師,堅強的母親是我們健康的基石,勤勞的母親是我們人生指引,慈祥的母親是我們溫馨的港灣。母親,就是我們的永遠的大海,一直在滋養著我們。

我們衷心祝福敬愛的母親健康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