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北宋汝官窯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北宋晚期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因器物多被宮廷壟斷,故南宋即有“近尤難得”之說。後因靖康之亂,金兵入侵中原,宋朝被迫南遷,汝窯毀於一旦,窯址荒沒,工藝失傳,致使汝官窯址問題成了一大懸案。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專家普遍認為,北宋汝官窯只燒製了20年,就神秘地失蹤,目前存世器物不過60多件,彷彿只是在歷史煙雲中曇花一現。然而隨著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汝州張公巷窯址、汝洲文廟窯址的發掘,揭開了汝窯遺址及瑪瑙入釉等千年之謎,同時也至少提出了三大懸疑。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懸疑之一:北宋晚期汝窯究竟是官窯還是民窯?

寶豐清涼寺、汝州張公巷、汝洲文廟汝窯究竟是官窯還是民窯,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解決,然而在學術界仍然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莫衷一是,主要是四種觀點。

官窯論 觀點有兩種:一是汝窯有可能或者說就是北宋官窯;二是汝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專為宮廷燒御用瓷,一部分燒民用瓷。他們依據發掘的器物與傳世品比較,認為清涼寺天青釉汝瓷燒造區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汝瓷的官窯,是“供御”而不是像越窯、耀州窯、龍泉窯的“貢御”。特別是在張公巷窯址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碎素燒胎片,說明此窯是宮廷有命則燒,無命則止,平時將產品作好素燒後放置,藏於庫內等候宮廷下令待燒。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貢窯論 認為民汝與貢汝可能只是並行的兩條線,不能形成先後或因果關係。將作為貢瓷的越窯秘色瓷、耀州窯青瓷、鈞窯瓷的釉色、造型、裝飾、工藝進行比較分析,說明了汝窯是貢窯,它是可民可官的,優質的由官府進貢宮廷,揀出來的可出售。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貢官論 認為汝窯具有官方性質,但是從《清波雜誌》所記載的落選品可以出賣的情形看,是從貢瓷向官窯過渡的中間階段。從稱謂上區分,認為河南汝州、寶豐、魯山一帶都出青瓷,稱為汝窯,燒造民用瓷器的應稱寶豐窯,汝州的稱臨汝窯,魯山的稱魯山窯。而清涼寺窯應該是貢窯,燒造御用瓷器,汝窯多少帶有官窯性質,但實際上還不具備官窯的應有條件,稱“汝窯”比較適當。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民窯論 認為北宋官營手工業管理機構“文思院”有若干分工細緻的各種手工藝機構“作”,唯獨沒有陶瓷“作”,再結合故宮舊藏流傳的不可靠性以及其他文獻,從而論證汝窯“非官營手工業的職能”。

多元論 認為從清涼寺、張公巷遺址瓷片堆積情況看,主要系挖溝或挖坑埋藏的廢品,屬於官窯性質,同時也提出疑問:“這一窯場是北宋中央政府的官窯還是地方政府的官窯,目前還有待研究。”同時認為“汝窯瓷器燒造可能呈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燒造格局”。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綜上所述,從“宮廷有命則燒,無命則止”說明汝窯是官窯性質,從“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說明是貢窯性質,從“官府沒有備案”說明這是民窯性質。我們認為,上述觀點不僅具有代表性,而且根據實物特徵,揭示了汝窯的某種本質,即從民窯向貢窯再向官窯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汝窯逐步壟斷的過程。就是說,從“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即“棄定用汝”開始,汝窯在接受宮廷任務後,燒造宮中用瓷。在清涼寺汝窯遺址首次發現了為北宋宮廷燒製御用汝瓷的窯口,這說明清涼寺汝窯結束了從盛唐開始數百年來汝窯只屬於民窯的歷史,逐步進入了“準官窯”狀態。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存在不存在官窯和民窯並行,這個問題是肯定的。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魯山、寶豐、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發現多處窯址,均屬於汝窯系統,這些窯主要還是民窯,而且“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官窯瓷達不到要求的還可以出賣,說明宮廷沒有完全壟斷。但由於“瑪瑙入釉”成本高,質量要求高,燒製難度大,加之釉料成分和燒製技術是師徒間口頭傳授,只有官窯才能不計成本地不斷燒製,因此民窯燒出官窯天青瓷的可能性不大。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懸疑之二:北宋汝官窯究竟存在多長時間?

這裡有一點首先要說明,我們現在普遍地把“汝官窯”理解成了汝窯,凡是說汝窯即是說“汝官窯”,所以我們研究“汝窯”的存在時間實際上是“汝官窯”存在的時間。汝窯的燒造年代範圍在北宋晚期已成定論,但具體時限,研究者意見不一。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第一種觀點認為:清涼寺、張公巷、文廟汝窯遺址發掘證據表明,汝窯在北宋中後期約有20年左右時間為宮廷燒御用瓷器,即汝官窯瓷器,以燒青瓷為主。即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以汝窯為貢瓷,在汝州城文廟汝官窯燒造,歷經15年。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由於宋徽宗的原因“廢汝用鈞”,大觀元年(1107年)至大觀四年(1110年)又“廢鈞用汝”,由文廟汝窯燒製,歷經4年。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宋徽宗酷愛藝術卻缺乏治國才能,他繼承兄長宋哲宗的皇位後,重用小人,打擊前朝賢臣,剛即位就借剪除元佑黨之機廢了汝窯。由於是和平環境,有充足的時間毀掉汝窯,所以文廟汝窯毀滅得比較徹底,從此汝窯失傳。隨著宋徽宗藝術造詣的不斷提高及政局改變,他又想在汝州恢復汝瓷燒造。大觀年間,汝州文廟第二次設貢窯,鈞官窯從此廢棄。由於汝瓷技藝已失傳,生產出來的汝瓷從釉色和製作工藝均趕不上宋哲宗時文廟燒製的汝瓷,這從出土的實物可以充分說明,所以史稱“汝州新窯器”。

▌懸疑之三:北宋汝官窯被毀後工匠到哪裡去了?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北宋末年的戰亂中,工匠們是不是在戰爭中被金兵所殺,或者是匆匆熄滅了窯火倉皇逃命,或者在逃難途中命喪黃泉,各種情況都可能發生。按理戰亂平熄後,他們應該回歸故里,重開窯爐,就像近鄰的禹縣,遠處的定州、黃堡窯等,不都恢復了傳統作業嗎?可是奇怪,至今尚未見到一件金代特徵的汝官瓷。從汝州地區的窯址考古可以發現,金代這裡只有一種“汝鈞”與官汝略微接近,但面貌已大為不同,與其說接近官汝,不如說更像鈞瓷。很顯然,那批宋徽宗時生產汝瓷的工匠要麼在戰爭中被殺,要麼落腳他處。因為從上述其他同樣生產過貢瓷的窯場可以發現,這些窯場即使停燒貢瓷後,後續的民用產品依然保留了貢瓷的風範,產品的固有特點並不會因為用途有所改變而突然消失,唯獨汝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從此竟消失得無影無蹤。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筆者認為,修內司官窯應該不僅僅是“襲故京遺制”,有可能是汝窯的那批工匠或者部分工匠被南宋皇帝帶到了江南,因而修內司官窯在工藝上與汝窯相類似。要知道汝窯的工藝、汝釉的配方即使今人也很難學,要讓習慣了生產青綠釉瓷的浙人一下子就掌握河南人發明的天青釉、開片瓷的燒製,似乎難以想象。因此推測修內司窯中必有汝窯工匠,目前雖然在浙江兩處南宋官窯遺址發掘材料中,以及地層分析中尚未找到具體證明,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汝窯與修內司窯的血緣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

宋代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你知道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