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尋找成本更低的“窪地”

從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往東南方向約30公里,便可到達“東方工業園”。這是一個由中國人投資建設的工業園區,被當地人稱之為“中國城”。目前已經有十餘家中國企業進駐,製鞋企業華堅正是其中之一。而這批做早操的工人,都來自華堅。

今年以來,“製造業進入寒冬”、“小企業倒閉”的消息幾乎每天都在國內媒體上演。從長三角到珠三角,隨著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出口訂單減少,製造業倍感生存艱難。

那麼,為何不試試到非洲去找機會?去年9月份,時任埃塞總理的梅萊斯邀請中國企業考察埃塞的皮革市場,華堅幾乎立刻就做出了到埃塞投資設廠的決定。而從作出決定,到第一批皮鞋裝在集裝箱裡運往美國,僅僅3個多月。“這種速度是史無前例的,”已故的總理梅萊斯當時這樣驚歎。

在談到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時,埃塞俄比亞往往是人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詞。然而,這裡卻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勞動力成本低廉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

世界上大概沒有比埃塞俄比亞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了。這個國家年人均收入不足300美元(約合1890元),在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普通工薪階層月收入僅為1000比爾(約合300人民幣),最低工資標準為20比爾(約合7元)一天。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作為非洲牲畜數量最多的國家,適宜的氣候環境,也令埃塞俄比亞出產世界上質量最佳的皮革。

此外,從埃塞俄比亞出口到歐美國家,能避開貿易壁壘,享受“零關稅”的待遇。

解決當地人的就業問題

“我們的大部分員工,都是埃塞俄比亞當地人,”華堅集團海外投資公司總經理海宇介紹。去年10月份,華堅招收了第一批600多名埃塞工人。現在,華堅在埃塞的工廠約有1000餘名工人,僅有不到300人來自國內。

在招工之後,華堅還出資“空運”首批84名埃塞俄比亞工人前往位於廣東東莞的總部,接受為期兩個月的技術培訓。“我可以告訴你,他們學得像中國人一樣快,”海宇表示。

對於一個失業率高達40%的國家來說,一個幫助他們解決就業的中國企業,無疑是一個“救星”。

據一位華堅的工人介紹,她的月收入約為35美元(約合220元人民幣)。“雖然不高,但我在這裡能學到東西。”她承認。

華堅的這一步吸引了所有西方主流媒體的注意。法新社、美聯社、CNN、BBC都報道了這個意義重大的舉措。西方媒體稱讚其為“中國改變對非洲投資方式”。

美利堅大學專家德博拉-布勞蒂加姆說:“中國在埃塞俄比亞的存在填補了一個巨大空缺。西方把這裡看作一個需要救助的國家。而中國人從中看到種種商機,把這裡看成‘行善賺錢’的一種途徑。

《紐約時報》稱,中國這種幫助埃塞發展經濟的方式,值得美國學習。CNN則認為,埃塞有取代中國,成為新的“全球工廠”的潛力。

目前,華堅在埃塞有兩條生產線,每天生產兩千多雙鞋,主要是為國際大品牌進行代工,包括GUESS、Coach、Tommy Hilfiger等。近千名工人,在生產線上各司其職,熟練地修整皮革、粘鞋底、上鞋帶……在機器的嗡嗡聲中,他們埋頭工作的情形,令人想起國內的眾多加工企業。

唯一不同的是,曾經令國人無比熟悉的“made in China”的標籤,在這裡,則要改成“made in Ethiop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