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縣三岔鎮:挖掘鄉土文化 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三岔鎮以鄉風文明和生態宜居為目標,挖掘鄉土文化,通過加強對農耕文化、休閒鄉村和全域旅遊的一體化建設,有效助推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三岔鎮土地肥沃,農耕文化底蘊深厚。走進位於三岔鎮綜合文體中心的農耕文化展廳,你彷彿置身於一個古老的農耕世界,眼前的這蒜臼、牛軛、煤油燈、柳扁……勾勒出一幅久違的農村生活圖景,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尤其是來參觀的小朋友,更是對展出的物件表現出極大的好奇。青少年通過參觀農耕器具更多地瞭解了黃龍山墾區的農耕文化,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對於發掘農耕文化的內涵具有良好的現實意義,為子孫後代留住了鄉愁。

同時,三岔鎮廣泛蒐集身邊的正能量,今年以來全鎮各村通過評選“好媳婦”、“好婆婆”等,共表彰20人,利用“善行義舉榜”大力弘揚這些接地氣的先進事蹟,營造出了濃厚的正能量氛圍。各村利用牆體彩繪大力宣傳文明鄉風,彩繪超過500個平方。鎮政府為105名鄉土文藝人才建立了人才庫檔案,涵蓋獵鼓、舞蹈、演唱等類別。每逢節慶和農閒時節,鎮公用事業服務站組織他們義務演出,《黃龍情歌》這邊剛剛首發,那邊廣場舞就熱火朝天地排練開了,這些民間文藝隊伍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在孕育和弘揚文明鄉風的同時,三岔鎮將保護文物和休閒鄉村建設結合起來,下大力氣做大做強鄉村文化旅遊名片。鎮政府投資對高建群老宅原址進行了保護,附屬設施進行了提升,主體開發項目正在規劃設計中。木昌橋41株500年以上的古油松長期得到當地村民很好保護,保存完好。鎮村幹部經過多次外出查找相關歷史資料得知木昌橋古油松群是董家祖上甘肅平涼府董青式和紹興知府署寧紹臺兵備道董綵鳳乾隆期間的手植樹。春季高建群老宅路旁鮮花盛開,綠草如茵,夏季紅專公社生態園內出水芙蓉格外嬌豔,秋季國道327線果旅採摘園內碩果累累,冬季雪後古油松更顯蒼勁,每逢週末來此遊玩、休閒遊客絡繹不絕,觀光采摘、賞花拍照……嬉笑聲不絕於耳,一派歡樂景象。

傳承鄉土文化,滋養鄉村振興,只有不斷推動鄉土文化繁榮發展,才能為鄉村振興引來源頭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