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割據導致安史之亂,爲何平叛後唐朝還增加藩鎮數量?原因簡單

中國曆代王朝眾多,但是沒有一個能延續至今,無論是強大的漢朝,還是腐朽的清朝,最終的結果無一不是滅亡。而令我們引以為傲的唐朝最終也沒能逃過滅亡的命運,唐朝被滅亡的直接原因是黃巢起義,但最根本的是發生在唐玄宗統治時期的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則是藩鎮割據。那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詳細介紹一下唐朝滅亡的最根本原因藩鎮割據。藩鎮割據不同於一般的割據政權,它表面上聽令於中央,但實際上擁兵自重。其實在唐朝中期,藩鎮誕生的條件就已經具備了,但是並沒有發展成後來無法控制的局面。玄宗在位時期,均田制的瓦解,唐朝特色的府兵制也隨之瓦解,進而實行了募兵制。

藩鎮割據導致安史之亂,為何平叛後唐朝還增加藩鎮數量?原因簡單

這個時期,大唐帝國頻繁對外發動戰爭,皇帝熱衷於開疆拓土,因此,政府開始大量擴充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各州縣相應的軍事權力,而這其中尤為北方權力的集中更為明顯。“安史之亂”的叛亂者之一安祿山就是憑藉節度使的身份,擁兵自重而發動叛亂的。雖然他最後被唐朝政府鎮壓, 但是他的勢力仍然盤踞在河北三鎮。再加上這時唐朝對吐蕃用兵,政府便開始對之前的降將進行招撫,將“河北三鎮”換成“河朔三鎮”,但此地藩鎮勢力並未根除。據史書記載:“以河朔胡漢雜居,風輕文重武,地節度使徑自廢科,則民晉階之唯一術為兵。”因此,此地割據越來越嚴重。到了唐代宗時期,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唐代宗,開始對此地用兵,但都以失敗告終。

藩鎮割據導致安史之亂,為何平叛後唐朝還增加藩鎮數量?原因簡單

但這還並不是最壞的,隨唐代宗前往平叛的軍隊發現,自己的軍餉還沒有割據的軍隊多,這些節度使的軍隊生活過得也比自己滋潤。於是也一起割據了起來,而與此同時,安史之亂使朝廷不再信任武將,於是朝廷將軍政大權移交給宦官,因為皇帝現在寧可信任自己身邊的人,也不再相信武將了。然而藩鎮割據導致安史之亂,為何平叛後唐朝還增加藩鎮數量?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唐朝政府招降納叛,無法管控手下的叛將,必須利用他們,去對抗其他反叛軍,同時在唐朝周邊,局勢一樣不容樂觀。邊疆戍邊的節度使勾結回紇和吐蕃等少數民族,使唐帝國內外交困,而朝廷為了保衛首都,又部署了大量的軍事藩鎮,如此惡性循環,使唐帝國走入了死衚衕。

藩鎮割據導致安史之亂,為何平叛後唐朝還增加藩鎮數量?原因簡單

而且,藩鎮割據越來越向著割據政權那樣,開始“子承父業”。在藩鎮割據最為嚴重的時候,中原大半江山實際上已經不在唐帝國的實際控制範圍裡了。這時,朝廷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實行“以藩治藩”。朝廷想的很好,讓自己不信任的平叛軍與反叛軍打得昏天黑地,到時候自己再坐收漁翁之利。但是結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範圍,因為各地節度使打著打著就紛紛割據稱王了。再到後來,不受控制的反叛軍包圍了首都長安,朝廷本以為可以殊死一搏,但是守衛朝廷的軍隊覺得大唐已無力迴天,紛紛各謀生路,回過頭來把長安搶劫一空。自此,“五代十國”便形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