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稻香村被判侵權遭下架,「蘇稻」「京稻」之爭到底什麼情況?

南山路口東


一直以為北京稻香村和蘇州稻香村同屬一家,只不過是不同分公司而已。看了雙方一系列法律糾紛,才知道兩者並不是一家。

題目中提到蘇州稻香村被判侵權,已經是老黃曆了。

2018年9月10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對北京蘇稻食品工業有限公司、蘇州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與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與不正當競爭案做出一審判決。判決公告指出,被告北京蘇稻公司、蘇州稻香村公司停止在“粽子、月餅、糕點”等商品上使用“稻香村”商標,並賠償原告北京稻香村公司經濟損失3000萬元等。

然而,一個月後,事情發生了反轉:

10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人民法院判決,北京稻香村停止在涉案商品上使用“稻香村”字樣,賠償蘇稻115萬元。

這下尷尬了:兩地法院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決,雙方互有勝負,執行時到底該聽誰的?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國華律師解釋道:雙方均存在侵權。商標局授權了這兩家公司,都享有使用含有文字“稻香村”商標的權利,然而雙方在使用商標時,按照兩份法院判決,都存在超過授權限度不正當使用的情況,均對對方構成了侵權。

回顧歷史,蘇州稻香村先註冊了“稻香村”商標。早在民國時期,於1928年,蘇州稻香村就註冊了商標。

時間回溯得更久遠一些,早在1923年朱楓隱所撰寫的《饕餮家言》、1934年蓮影撰寫的《蘇州小食志》等書中,就有關於蘇州稻香村的記載。甚至有歷史資料可以將蘇州稻香村的歷史追隨到18世紀。

那麼,北京為什麼又有個“稻香村”呢?

原來是在1895年,金陵人郭玉生北上,在北京前門觀音寺打出“稻香村南貨店”的字號,售賣南味食品。這家開在北方的“稻香村”,後來因為經營不善於1926年關張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北京稻香村,打著“復業”的名號,於1983年創立。

至於北京稻香村是否傳承自“稻香村南貨店”,一直存在爭議。北京稻香村聲稱,創辦者劉振英是稻香村南味食品派系的第五代傳人。然而,在1926年稻香村南貨店關門時,劉振英只有五歲,不太可能真正參與過稻香村南貨店的經營,“復業”之說有些牽強附會。

兩家稻香村的關係,一直處於非常微妙的狀態。2008年,蘇州稻香村授權北京稻香村使用“稻香村”商標。這本來是化干戈為玉帛的好機會,然而北京稻香村卻暗中捅了蘇州稻香村一刀:在被授權使用商標的前四天,即2008年1月18日,北京稻香村已向政府提出了“三禾北京稻香村”商標的申請,且在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結束(2018年12月31日)前,北京稻香村還在一直使用蘇州稻香村授權的“稻香村”商標。這一舉動,無疑超過了授權合同所約定的限度。蘇州法院之所以判決北京稻香村侵權,也正是基於這一原因。

目前,雙方各執一份對自己有利的判決書,工商部門應當如何執行?恐怕要等到更高層級的法院來了結這樁公案了。


王瑞恩


先簡單盤點一下,稻香村是怎麼來的。

蘇州稻香村起源於1773年,距今已有244年,起源於“蘇州稻香村茶食店”。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蘇州品食稻香村糕點後,讚歎為“食中雋品,美味不可多得”並御題匾額,之後名揚天下。

蘇州稻香村在北方的加工工廠在通州食品工業園,佔地100餘畝,擁有6條世界先進的蛋糕、月餅、糕點以及休閒食品生產線,生產規模年產值可達20億元。蘇州稻香村的蘇式月餅製作技藝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稻香村創始於1895年(清光緒21年),時稱“稻香村南貨店”,距今也有100多年。原址位於北京前門外觀音寺,南店北開,前店後廠,很有特色,這也是京城生產經營南味食品的第一家。但在1926年因戰亂被迫關張,1984 年年初復業,至今有30多家直營店和100多家加盟店、一個食品配送中心、一個14萬平方米的中心工廠和一個4萬平方米的原料加工基地的規模,生產中西糕點、熟食製品、速凍食品、休閒小食品等十二個系列的400多個品種,年銷售收入達40億元。

但是,最早的“稻香村”商標其實是由第三者——保定稻香村食品廠註冊。蘇稻的商標是由保定稻香村取得的兩件“稻香村DXC”字樣商標,分別於1982年和1988年註冊成功。之後因保定稻香村經營不善瀕臨破產,商標幾經轉讓到蘇稻旗下。

這兩者之間的爭奪,涉及歷史、發展、現在、未來,錯綜複雜。反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都有理。在傳統商業狀況之下,雙方之間矛盾不大,大家都是有歷史、有傳承的,你賣你的貨,我賣我的貨。但問題是,隨著移動互聯帶來的電商狂飆,雙方在虛擬世界發生了面對面的競爭關係;還有就是隨著企業不斷髮展,市場擴張不斷提速,雙方是面對面的競爭,這就涉及非常大的利益之爭:究竟怎麼辦?

有幾種辦法可以選擇。

第一種是,反正雙方已經爭奪了很多年,多爭奪幾年也不是問題。在雙方繼續“掐架”中,可以進一步提高各自知名度,把整個市場的盤子做大。然後最終能夠解決的辦法,在大盤子之下,共同擁有“稻香村”這個大商標,各自用一個能夠代表自身特色的文字來區隔,讓消費者自己去選擇。

第二種辦法是,雙方進行交叉持股,二者合二為一,共同把稻香村從老字號,做成世界性的品牌。

第三種辦法是,有一家央企大佬,乾脆把兩家企業都給併購了,然後再進行整合。

當然,不管怎麼樣,都是困難重重。但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里,辦法總是比困難多不是?關鍵還在於雙方之間如何相互妥協、相互理解、共同奮鬥。能夠將老字號發展成現在規模,可以說兩個“稻香村”都是值得驕傲的。不管“蘇稻”也好;“京稻”也好,都是“好稻”。


波士財經


您這個問題恐怕提的比較早吧?因為剛剛蘇州地方法院作出了相反的判決,也就是說到了今天,不僅“北稻”和“蘇稻”在打架,而且兩邊地方法院也各護各的短。

作為一個和北京、蘇州都有很多淵源,且籍貫也半南半北的吃貨,大約可以比較中立一些地看待蘇稻、北稻之爭。

蘇州稻香村創建於何年已不可考,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13年)乾隆下江南,在蘇州觀前街東側“稻香村茶食店“品嚐點心後讚歎”食中雋品,美味不可多得“,和如今眾多”乾隆光臨老字號“的牽強附會不同,觀前街茶食店老闆陳某(曾是一名鹽商)得到了乾隆親筆御題的匾額為證,且寫的就是“稻香村”三個字——也就是“蘇稻”註冊的那個葫蘆。

北京稻香村的第一塊牌匾,是光緒廿一年(1895年)在前門外觀音寺邊掛出的,經營者是南京人郭玉生,名字叫“稻香村南貨店”,民國十五年破產。郭玉生的確是南方人,也是經營南貨的,但沒有證據表明他和早已傳承不明的蘇州稻香村有什麼血緣關係。

1983年,自稱郭玉生第五代傳人的劉振英出任當年成立的北京稻香村南貨糕點店經理,並聘用“原稻香村副經理”宋士武為副經理,但根據《記稻香村老經理劉振英》一書記載,老北稻關張時郭玉生年僅5歲,他實際上是在東四一家名為“稻香春”、主營“毛餃”的食品店學藝,而宋士武也是“稻香春”而非稻香村的前副經理。這家“北稻”1996年註冊“三禾稻香村”商標,2008年1月18日自行註冊“三禾北京稻香村”商標,和蘇稻的商標之爭由此趨於白熱化。

蘇稻在註冊商標方面確實比北稻要早:老稻香村幾經易主、更名,建國後歸併蘇州食品廠,1978年3月掛出稻香村招牌,蘇州食品廠改名、改制,成為蘇州稻香村食品廠,1979年《商標法》實行後註冊了“單禾稻香村”商標,1982年在“糕點、麵包”等幾十個相關類別註冊“單禾稻香村”商標——而“北稻”第二年才成立。

但蘇稻的陳述也並非全無問題:雖然“北稻”血統存疑,但脫胎於蘇州食品廠的“蘇稻”,和當年觀前街那家陳姓“老蘇稻”又有多少血統傳承?如果說“北稻”血統不純,“蘇稻”也庶幾近之。

“蘇稻”稱自己早在民國時代就向當局申請註冊了“單禾稻香村”商標,但查無實據,能找到的最早稻香村註冊商標是民國六年的保定稻香村:保定稻香村創始人曹洪波,倒千真萬確是老北京稻香村的學徒。這家老字號的繼承者是保定稻香村食品廠,1983年註冊了“稻香村DXC”商標,適用於糕點、麵包和速凍食品兩大類。2002年該廠經營不善,先後謀求和北稻等合作未果,遂在當年底同意北京新亞食品技術開發公司法定代表人周廣軍建議“商標入股”成立保定稻香村新亞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4月,蘇州稻香村食品廠、保定稻香村新亞食品有限公司和北京新亞趣香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蘇州稻香村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出資為20萬元、15萬元和15萬元,於是“保定稻香村”的商標使用權也歸了“蘇稻”。

對此保定稻香村商標原所有者保定國資委不滿並在2008年起訴,但2011年敗訴。“蘇稻”方曾公開稱“2000-2008年期間”北稻“兩次徵求“蘇稻”同意後在自己部分產品上使用蘇稻的“單禾稻香村”商標”,其實當時“北稻”徵求的是“保稻”授權,至少第一次授權時“保稻”商標並不屬於“蘇稻”,而是屬於“保定稻香村新亞食品有限公司”。

再往下就都是明牌了,無需多說。

在我看來,“蘇稻”和“北稻”在商標溯源上都有問題,但就檯面上的證據看,“蘇稻”恐怕更理直氣壯一些,如果法院裁定“中國只能有一個稻香村註冊商標”,恐怕“蘇稻”更佔法理(雖然它也說了不少帶水分的話,且從“保稻”那裡獲得商標所有權的手段有些不太光明正大,但“單禾稻香村”和“保定稻香村”這兩個品牌的確都屬於它)。

“北稻”在商標方面從一開始就落後一步,以後一步慢、步步慢,原本“保稻”先找的是“北稻”,卻擺架子耍官腔錯失良機,等對方拿走商標後4年才借失意的“老保稻人)去爭,已經失了先手,即便北京”主場“吹”主場哨“,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也很難在京津以外討到太多便宜。

如果非要說歷史、說淵源,那麼不妨說“蘇稻”和“北稻”都是“假貨”,都和當年的“老稻”沒啥直接關係。

就口味而言,“蘇稻”無疑更接近“南味糕點”的本色,但“北稻”源自北方,其“變種南味糕點”更貼近當地人口味,且諸如滷菜等自創特色,也是“蘇稻”所沒有的,公平地說,是各有千秋,適口者珍。


陶短房


我是北京人,我對北京稻香村說兩句。

你是做糕點的去把你的糕點做好,研發新的健康好吃的糕點這是正道。可是這麼多年,你研發了多少種好吃的食品。你不僅沒有研發出好的食品,還把糕點外包給河北,天津,長春的食品廠做稻香村的貼牌欺騙消費者。雖說曾經你將媒體曾經曝光的正隆齋貼牌稻香村的拿破崙不衛生,讓你們公關的沒有下文了。但是,你們門店銷售的產品標示不清晰,由於是散裝的食品,根本就不知道是那天出的,所以,你們怎麼保證消費者的利益不受屏蔽。另外,你的代工廠是怎麼選擇的,難道這裡沒有灰色利益鏈條,如果說代工廠都標準化了,難道稻香村還比不上代工廠嗎?作為一個企業不去發展技術只是在吃老本,不管叫什麼名字應該對的起自己的業界良心,不要再代工了,發展實業,帶動就業,貢獻稅收,這才是對國家和社會最好的回報。不管南稻還是北稻最後由商務部將他們整合起來就叫中國稻香村食品集團!為中國人自己的胃將企業做強做大!


誠信加執著


過去南方不僅僅在蘇州,在江浙一代叫稻香村的糕點店數不勝數。而北京稻香村是建立在北京依據江南糕點店的習俗而取名稻香村,並不是任何一家南方糕點房店北遷而來。乾隆下江南留匾的那家稻香村早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不復存在,只有一塊匾留在後人手中做文物。保定的稻香村是八十年代一個曾在北稻做學徒的河北人回河北建的私人糕點廠,並搶注了商標,因無法擠入北京市場,才與蘇州一家街道廠合資成立蘇稻公司,又從人手裡買下牌匾,冒充百年老字號開始搶佔北京市場。現在蘇稻,京稻之爭,是因為蘇稻跑北京冒充北京特產,騙外地遊客。到王府井、前門大街去看看,哪家蘇稻門口不是掛著北京特產,百年老字號招牌騙外地遊客上當?也是當年北稻商標意識,維權意識都不強才留此後患。


hwy550


稻香村,蘇州有,北京有,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我認為沒有必要爭論,你叫蘇州稻香村,我叫北京三禾稻香封,很好,我在北京60多年,現在改革開放已後才開始認稻香村,北京還有稻香春是老北京的,現在這些老字號都沒了,稻香村成了集團品牌,就和護國寺小吃一樣,現在是集團,過去不算什麼,我直新街口住了20年,豁口的小吃店,總政歌舞團旁邊,很好,護國寺真是一般的,現在名氣大,也是包裝的,和慶豐包子一樣,不算什麼,北京過去最有名的包子是,八面槽東安市場一樓外賣的大肉包子,5毛錢一個,是樓上東來順下腳料肉頭做的,真香呀,我在七十年代,就吃過兩次。因為窮呀吃不起呀,不講了,傷心的淚。


圓仁閃拍


這件事好像是去年的舊事了,這馬上要到中秋,所以又被翻出來了。


如果要去翻歷史的話,兩家都是老字號,蘇州稻香村歷史更悠久一些,建於乾隆年間,要比北京稻香村早一百多年。而北京稻香村是由蘇州稻香村的夥計在光緒年間開的“稻香村南貨店”,中間因故歇業,在1984年,由第五代傳人恢復這個老字號。

兩個稻香村歷史上同源,但是發展到現在,是兩家公司。

矛盾的產生在於,兩家稻香村是名字一樣的兩家公司,蘇州稻香村的商標變化頻繁,本來和北京稻香村區別很大,但是現在越變越像,讓消費者傻傻分不清。


喜歡吃北京稻香村點心的北京人,其實對於遍佈街頭巷尾或超市裡的稻香村的牌子是很熟悉的,它的門店門頭幾乎都長得一樣,紅色的底色,白色的大字,必有標誌性的“三禾”和“北京”兩字。店裡經營四類東西,傳統點心、熟食、冷凍食品、商超食品。

北京稻香村的糕點盒子上和門頭一樣,也能找到標誌性的“三禾”和“北京稻香村”,所以,只要認準這個標誌,就不會買錯。


蘇州稻香村現在在北京也有不少門店,不過很少出現在小區周邊,一般都是商業街或旅遊景點附近,前門就有一個。蘇州稻香村一部分會有“始於1773”的字樣,有些沒有。有些是木質牌匾,有些是紅色門頭。店裡一般都只賣傳統點心。



大家根據這些特徵,購買自己一個喜歡的品牌的月餅或點心吧,對於老百姓來說,好吃才重要。


家居達人呱呱


嚴格地說,帝都壓根兒就木有“稻香村”!“稻香村”原本就起源於蘇州!只是後來遷入帝都,在帝都發揚光大了。但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來說,“稻香村”的知識產權,的確該是歸蘇州。帝都只擁有使用權。


帝都原住民


沒有北京稻香村。北京只有仿稻香村口味的禾禾禾蘇式點心,簡稱三禾牌稻香村口味蘇式點心鋪子。成立於1984年,是宣武區一街道企業。不啥啥蘇稻京稻的。北京根本沒有稻香村這牌子的食品。


啥也不叫不叫不叫


稻香村,起源蘇州是客觀事實,稻香村字號在蘇州、北京、上海均有。說實在,蘇州、上海稻香村的糕點、糖果蜜餞、南貨比北京的好吃多了。北京稻香村也就京八件給北方鄉民遊京城的土產而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