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咸豐年間開始流行的「綠殼」是什麼意思?爲什麼後來成爲了罵人的代詞?

舊史陳言


“綠殼”一詞源於成豐元年(1851年),廣東海盜船入侵海門,定海、黃岩、溫州三鎮清軍水師抵擋不住。海盜佔據海門10日,焚燒竟日,直逼至黃林洋。因盜船“形如蚱蜢,船殼塗綠色,濱海民呼為綠殼”(《臨海志稿》)。

“綠殼”本是台州人民對廣東盜船的貶稱,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對一切土匪的代名詞。“台州綠殼”在清末民初影響比較大,畢竟那是一個土匪橫生的年代。到後來土匪打完了,這個詞又以另一種形式流傳了下來,至今“綠殼”在臺州地區仍然是罵人的名詞。


清朝中後期,綠殼一直是盜賊的代名詞,到了民國後期,這個詞語的性質則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那時候“綠殼”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其實本質上就是四種不同意義上的土匪。

第一種類型是與我軍合作開展武裝鬥爭的土匪。這種土匪在民國時期其實不在少數,他們雖然做了匪,但很多都是正義之士,大部分是迫於生計才化身為匪的。


第二種類型是投身於抗日烽火之中的土匪。這種土匪雖然不跟我軍或國軍合作,但他們也會在敵佔區進行抗日鬥爭,這部分綠殼,多半是在亂世中揭竿而起的那種土匪,也是有利於人民的。

第三種類型是國民黨被打散的舊部,組合起來成為“綠殼”的土匪。這部分人擁有比較高的戰鬥意識,但多半打的也很辛苦,因為他們既急需政府的支持,又因為黨派理念而拒絕我軍的支持。

第四種類型則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土匪了。這種土匪極為的可恨,綁票、殺人、酷刑等無惡不作,本來人民在亂世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些土匪還趁亂來禍國殃民,極其可惡。

台州在民國時期有很多“綠殼”,有“台州土匪如毛”的說法。民國19年至32年,國民黨黃岩縣政府審理盜匪案件212起,槍決35人。“綠殼”之盛,可見一斑。

解放以後,“綠殼”們要麼棄暗投明,要麼被我軍肅清,自此之後就不再用“綠殼”來形容土匪了,而是逐漸的演變成罵人的專用名詞,比如我們在平時中遇到一些壞人,我們會說“土匪、強盜”,而當地人則稱其為“綠殼”。

(注:圖片為網絡配圖,如有雷同,純屬抄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