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三省GDP比重降到全國6.7%,你怎麼看?

實現人生夢想夏立飛


2017年,東北三省總面積約7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74萬人,佔全國的比重分別是8.1%和7.8%。同年,東北三省的生產總值(GDP)分別是遼寧23942億元、黑龍江16200億源、吉林15289億元,合計55431億元,佔全國(大陸地區)經濟總量(827122億元)的比重為6.7%。也就是說,東北的經濟在全國比重沒有達到其人口和麵積的比重。

和我國的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相比,東北的面積是它的4.38倍,人口相當(2017年廣東常住人口11169萬人,比東三省多295萬人),但經濟規模只有廣東的61.7%。

在改革開放40年來,東北三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下滑最快的區域。1978年,遼寧、黑龍江、吉林GDP在全國省市區中的排名分別是第3、第8和第19位。到2017年,遼寧下滑到第14,黑龍江下滑到第21,吉林下滑到底23,分別下滑了11、13和2個名次。遼寧和黑龍江下滑最嚴重,吉林相對較輕。

原因何在?簡單來說存在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計劃經濟時代,東三省得到了力度最大的國家政策支持,改革開放後國家投資減少。通過幾個五年計劃,國家把大量的項目,尤其是重點項目佈局在東北,比如一汽、沈飛、鞍鋼。在建國初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吉林省11項、遼寧24項、黑龍江22項,合計57個項目,佔了全部重點建設項目的36.3%。

改革開放以來,沿海的廣東、江蘇、浙江通過引進外資和民企投資,獲得的資本大大增加。資本是調動資源的資源,東北的資金來源相對單一,主要靠政府投資,民企和外企投資較少,和沿海省份相比少得可憐。因此,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競爭中,輸給了東部和南方的大部分省份。

第二,東北經濟結構單一,偏重重工業,產業分佈不平衡。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的投資幾乎都集中在能源、汽車、機床、機械、化工、飛機、鋼鐵、造船等重工業領域,輕工業不多。到市場經濟時代,這些企業很多經營不善,倒閉破產的企業很多。留下來的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有限,對拉動當地發展作用變小。而東部和南方的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這些中小企業成為了經濟增長、帶動就業、交納稅收的主力軍,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紅谷新視界


從1978年至2017年大陸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中GDP名次增長最快的是:福建、浙江、廣東,其中福建上升13位,浙江上升8位,廣東上升4位(第1名,無名次可再上升);GDP名次退步最快的是:黑龍江、遼寧、上海,其中黑龍江下降13位,遼寧下降11位,上海下降10位!

GDP倍數增長300倍以上的依次是: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這5個沿海省份;GDP倍數增長200倍以下的依次是:西藏、河北、吉林、山西、青海、甘肅、上海、遼寧、黑龍江等9個省、市、區!

其中上海是個特例,本來人均生活水平是大陸最高,現在人均生活水平還是最高!

東北三省中,黑龍江和遼寧無論是從GDP下降名次還是GDP增長倍數來看,都是最後兩個省!吉林的GDP名次也下降5位,GDP只增長186.5倍,也好不到哪裡去!

還有西南地區整體發展速度較快,僅次於沿海省份;西北地區發展速度較慢,僅比東北稍好點,也任重而道遠;中部地區發展速度居中。



經天緯地安邦定國


不能一竿子打死,東北經濟在蘇聯援建中國的計劃經濟時代,是最鼎盛的,那時候東北的固定投資佔到全國4成,改革開放初期,東北經濟還是非常強勁,全國十大城市,東北獨佔4城。

但是時代在變化,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廣東和江蘇為主的沿海經濟異軍突起,全國人民開始去珠三角和長三角打拼,所以,東北開始出現了第一輪人口轉移。

到了21世紀初,中國十大城市,瀋陽和大連還能上榜,可是到了2008年之後,東北經濟開始急劇下滑,遼寧的經濟開始出現負增長,同時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許多中西部省會城市開始反超東北F4(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東北的人口進一步往南方轉移,這就是東北經濟下滑的信號。

2018年,東北F4的GDP都落寞了,經濟體量最大的大連,也未能進入全國前20強。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東北經濟的下滑呢?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1、中國的經濟大環境,經濟結構的升級,東北的農業和重工業所佔的經濟權重越來越低。

2、中國濟南北不平衡,南方經濟形勢大好,造成東北人口轉移到南方

3、東北自身的營商環境不夠好,造成許多人不敢在東北投資。

其實,就是錢和人都在離開東北,東北經濟自然不行。


深圳觀察


有些地區沒擠水而已,Gdp7000多億的城市,按長春的標準自覺掉回6000多甚至更低,東莞除外,按瀋陽的標準,自覺打回5000多甚至更低,東莞除外,西安可6000多。稅收就是一把照妖鏡。而且主體稅收越高,稅收也實,主體稅收不高,地稅一些不重要的稅高得離譜也是有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