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吃過這種神奇的「西洋祕藥」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阿甘正傳》這句經典臺詞,曾經火遍大街小巷。其實,歷史也是一塊巧克力,當它滾滾而來,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它是液態還是固態,亦不知道它是糖還是藥。當巧克力環遊世界之際,它曾被美洲先民視若珍寶,也曾長期被歐洲人用作藥物,亦曾被康熙皇帝遺忘在冷宮。

若不是科爾特斯攻佔了阿茲特克的土地,巧克力也許將永遠躲在世界一隅默默無聞。在蒙特蘇馬擁有的黃金寶石和珍禽異獸之間,征服者沒有忘記巧克力(可可豆)的存在。雖然一位高傲的歷史學家譏諷巧克力是“用來餵豬的”,但它還是漂洋過海抵達歐洲。不過,與近親咖啡、茶有著相似的命運,巧克力最初也被視作藥物。它是一種令人糾結的藥物,這份糾結拜體液學說所賜。

在西方醫學界,希波克拉底一直是萬眾景仰的祖師。在他眼裡,人體的四種體液——血液質、粘液質、膽液質與黑膽質一旦失衡,疾病就將在體內蔓延。蓋倫發展了他的學說,認為體液與藥物都具有熱性或涼性、溼性或乾性等特質。他們的理論,在大航海時代仍被奉為圭臬,面對未知大陸的新事物,醫生們依然生搬硬套一番,非要區分出性質。

巧克力,不經意間成為了困擾醫生的難題。它究竟屬於熱或涼、幹或溼,很久都沒有答案。1570年,奉腓力二世之命前往新大陸研究阿茲特克植物的皇家醫師弗朗西斯科·埃爾南德斯就對巧克力給出了模稜兩可的判斷——製作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豆偏涼性,故而適宜在炎熱天氣飲用,可用來治癒發燒;而巧克力里加入的香料屬於熱性,因而可以暖胃、清新口氣、解毒、緩解腸痛和疝氣。

1591年,在墨西哥遊歷十餘年的醫師胡安·德·卡德納斯指出,巧克力會損害消化系統,帶來注入突發疾病、憂鬱和心律不齊等令人擔憂的症狀。但他也認可,添加了玉米麵和糖或是蜂蜜和熱水的巧克力可以降溫祛熱。最終,他選擇了一個和稀泥的答案——巧克力是寒性的,然而加入的新大陸調料是熱性的,兩者的結晶應該屬於中性,與埃爾南德斯殊途同歸。

與如今風靡世界的塊狀巧克力不同,當巧克力最初降臨歐洲——無論它來自風塵僕僕的多米尼加傳教士或是墨西哥修女,都是以熱飲面目示人的。但隨著時間推移,西班牙民間出現了打造蛋糕狀、磚狀與卷狀巧克力的配方。於是,問題浮現:它是固態還是液態,它是藥品還是飲品?虔誠的神職人員也要插上一腳,聲稱巧克力既是食物亦是春藥,與齋戒苦修的精神相悖,因而強烈抵制,儘管歷代教皇都不曾對此橫加干涉。

你一定吃過這種神奇的“西洋秘藥”

二百多年間,人們隨著醫生、美食家與神職人員的風言風語搖擺,不斷變換著陣營。1671年,賽維涅侯爵夫人,那位以寫給女兒的諄諄教導著稱的貴婦人、昔日的巧克力擁躉,在一封致女兒的信裡,憂心忡忡地寫道:“據說巧克力會讓人犯病,引發人體的溼氣,讓人心悸。它緩解病症的效果只是暫時的,隨後會讓人持續高燒,甚至引發死亡……”幾日之後,她帶來了更可怕的消息:“科厄特洛貢侯爵夫人去年懷孕期間攝入了過量的巧克力,最後生出了一個膚色和惡魔一樣暗沉的男嬰,後來夭折了。”

賽維涅夫人畢竟只是一個容易受到流言左右的母親,但托斯卡納宮廷醫生喬萬尼·費利奇的論斷就要致命得多,他指出:“我認識一些原本嚴肅而沉默寡言的人,可他們喝了巧克力之後變得口若懸河,甚至可能失眠、頭腦發熱,還有一些人會變得易怒,說話聲音也大了起來。如果孩子喝了巧克力,會變得更加亢奮,根本無法安靜下來、好好地坐著。”

當然,這些負面新聞無法抹煞歐洲人對巧克力的熱情,尤為重要的是,坊間傳聞裡,它具有催情功效。意大利醫生喬萬尼·裡米尼開出治療陽痿的藥方裡,含有雄鹿角、象牙屑與黃樟根,他特別提醒患者,佐以摻入香草的巧克力,一併飲下。1702年法國飲食作家路易·萊梅里在《陳腐的食物》一書中提出,巧克力可以讓人恢復精力、增強體力,讓飲用者變得強壯。它可以掩蓋酒氣、提升性慾,並消除體液的不利影響。英國人相信巧克力能為睪丸提供豐富的液體,霍布斯之友、英國巧克力藝術權威亨利·斯圖布讚頌道:“如果多情而尚武的土耳其人曾嘗過巧克力的味道,恐怕都不願再去抽鴉片了。如果希臘人和阿拉伯人嘗過巧克力,恐怕連延齡草和天南星都不要了。”而意大利人吉羅尼莫·皮佩爾尼的讚美詩至今仍在廣告裡隨處可見——巧克力是一種神聖的天水,是星星的汗水、生命的種子,是甘露,是神仙的飲料,是宇宙萬能之藥。

你一定吃過這種神奇的“西洋秘藥”

至遲在18世紀,巧克力在歐洲飛入尋常百姓家。人們逐漸承認,巧克力在藥用方面頂多是安慰劑,而作為飲品卻甘醇可口。與此同時,巧克力也沒有停下腳步,而是隨著商人和傳教士繼續闖蕩世界。在中國,它曾經以西藥的身份勾起康熙皇帝的興趣。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的滿文檔案裡,記錄著這樣一條聖旨:“著赫世亨至鐸羅處,倘若鐸羅多帶有deriyaga,可以求取,若少則勿取,可捎信到廣東後尋得,寄來亦可。若有cokola,亦求取。”看似稀鬆平常的一句話,牽出一段巧克力秘史。

你一定吃過這種神奇的“西洋秘藥”

赫世亨,出身鑲黃旗包衣,以內務府員外郎的官職兼任武英殿總監造,是滿文硃批奏摺裡的熟面孔,康熙常將瑣碎的差事交付與他。而且,他與康熙的關係非同一般,素來不苟言笑的皇帝曾在他生病時調笑“必將赫世亨交與其妻掐死”,這類皇帝與奴才之間的玩笑在康熙一朝都極為罕見,這一幕不禁令人聯想到《鹿鼎記》裡的韋小寶爵爺。

你一定吃過這種神奇的“西洋秘藥”

鐸羅,乃羅馬教皇派往中國的特使。堂堂大清皇帝,降旨向教皇特使求藥,可見康熙對西藥的青睞有加,這源於他在1692年患惡性熱病之事。所謂熱病,就是瘧疾,張誠、徐日升兩位得寵的傳教士束手無策,多虧法國人洪若翰攜金雞納樹皮而來,藥到病除,康熙從此對西藥好感十足。日後曹雪芹之祖父曹寅染上瘧疾,康熙聞訊派人連夜快馬疾馳送去金雞納,可惜藥在途中,曹寅就已身故。

前一段聖旨裡,康熙點名索取的deriyaga,亦名底野迦,傳教士白晉與洪若翰都曾記載,其後各國多有進獻。至於cokola,就是巧克力。早在1637年,遊訪澳門的彼得·門迪就提及了這種可口飲品,看來傳播到東亞的巧克力,已經擺脫了藥物的身份。不過,它在亞洲似乎不受待見,連傳教士都不常記錄,在市面上或許更難尋蹤跡。

領旨後,赫世亨不敢怠慢,連忙與鐸羅接洽,獲贈150塊巧克力。但難題來了,這味西洋藥,應當如何服用?赫世亨請教了耶穌會士鮑仲義,此君也曾是康熙的隨行醫師,他傳授道:“飲用cokola時,將cokola放入銅製罐子或銀製罐子煮開之糖水中,以黃楊木捻子攪勻之後,可以飲用。”這與歐洲及澳門的飲用方式幾無差別,可見各地已基本達成共識。不過,鮑仲義提醒,巧克力“性溫而味甘苦”,這令赫世亨為難,只能先將其中100塊送大內收存,詢問聖意後再做決定。

誰想,康熙依然斥責他辦事不力,對巧克力的療效未能刨根問底,於是下旨令巧克力“毋庸寄來”。赫世亨再度諮詢鮑仲義後回稟:“cokoladi非藥物,猶如ameriga(美洲)地方之茶葉,一日或一次或兩次飲用。凡為老人,或腸胃功能弱者,又腹內有寒氣者、腹瀉者、消化不良者,均可飲用。尤其在增加胃熱以消化食物方面,頗有益處。內熱發燒者,患有癆病者,甦醒過來者,痔瘡流血者,以及瀉血者,均不宜飲用。”這番有著中醫影子的答覆說明,清代宮廷醫師對巧克力並不陌生,也擺脫了巧克力屬藥物的舊日印象。那麼,康熙對巧克力的誤讀,究竟源自何人?這恐怕是歷史之謎了。總之,得知巧克力並非西洋秘藥後,康熙一如既往冷冷批覆“知道了”,從此不再有下文。

深鎖大內的巧克力最終下落,檔案里語焉不詳。不久之後,由於禁止中國教徒敬拜祖先,鐸羅成為禮儀之爭的犧牲品,被康熙下令關押在澳門,巧克力的貨源,就這樣斷了。西洋秘藥巧克力,最終沒能叩開皇家大門。

你一定吃過這種神奇的“西洋秘藥”

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巧克力的權威指南。從植物學、考古學和烹飪歷史等多角度,呈現給讀者一個完整、準確的巧克力的歷史。本書從可可樹的起源談起,一直敘述到如今大規模生產的巧克力糖果,還有昂貴的精品巧克力……不僅是巧克力愛好者,凡是喜歡在生動的歷史中探尋蛛絲馬跡的讀者,都會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獲得無窮樂趣。

更多內容請關注浙江大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zupres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