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01

前幾天,發小李倩做了一件令我大吃一驚的事,她辭掉了月薪過萬的工作,回家自己帶孩子了!

李倩告訴我,促使她辭職的,是一個細節:

上週末,她和母親帶女兒去逛商場,2歲的女兒看中了一套小豬佩奇玩具,愛不釋手想要買下來。但是母親認為家裡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不能再買了。

女兒剛變臉要哭,抬頭觸碰到了母親凌厲的眼神,突然一陣顫抖,就再也不要玩偶,乖乖跟她們走了。

女兒的顫抖,喚醒了她從小到大的痛苦回憶。

學生年代,母親希望她一門心思讀書,又擔心她愛美、早戀,便一直給她剪短髮,要求她和男生保持距離。

一次,她和一個男同學順路一起回家,倆人有說有笑,正好被路過的母親看到了。回到家,母親訓斥了她很久,直到她同意不再和那個男生有任何來往,才作罷。

可是,等她大學畢業、工作穩定後,母親又拼命“催婚”,給她安排各種相親,硬是逼她在30歲之前匆匆嫁了出去。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李倩就是這樣一個心理問題眾多的“乖孩子”, 她總是擔心不被認可,習慣去迎合別人;她優柔寡斷,在做決定時會茫然失措;她膽小自卑,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事懷有恐懼……

她說,“這麼多年來,我活得一點都不開心。我完全不能忍受,母親把同樣的痛苦,再加諸到我的女兒身上!”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02

心理學認為,人性的核心在於內部有一個“本能的內核”,它希望擺脫外界控制,朝向滿足自我選擇、自我實現發展,成為自己支配自己的人。人總是希望實現自己的需要,只有本人最清楚自己需要什麼。

聽話的乖孩子,往往通過壓抑和忽略的方式,來對待自己沒有滿足的需要。

可是,如果一個人真正的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他的快樂和舒適從何而來?

他甚至會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

世界文學鉅著《無聲告白》裡,就講述了一個因聽話而引發的悲劇:

主人公莉迪亞因為母親的一次離家出走,安全感被嚴重破壞。由於恐懼母親再次離開,她開始討好、迎合母親,努力學習並不喜歡的醫學、物理、化學,收下了一本本媽媽希望她讀但她並無興趣的書。

母親希望莉迪亞繼承自己的心願,成為一名真正的女醫生。然而,隨著學業難度的增加,她開始意識到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麼艱難,最後,只能用自殺去獲得解脫!

莉迪亞用慘痛的教訓告訴大家,人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實的自己。找自己,是天性使然。

莉迪亞的故事,更是成千上萬家庭的縮影。

近年來,孩子自殺的新聞屢見報端。縱觀這些新聞的背後,往往站著控制慾極強的父母,和被迫聽話的孩子。

心理醫生指出,孩子太聽話容易失去自我,活在別人的目光中,缺乏對社會、對生活的適應能力,一旦遇到困難,很容易出現焦慮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03

強迫孩子聽話,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它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還會扼殺他們的創造力,阻礙時代的發展。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德國媽媽讓她的孩子畫一條金魚,但是孩子卻畫了一條藍色的魚。這位德國媽媽不僅沒有批評孩子,還誇他有想象力。

這要是在中國家庭中發生,孩子很可能會受到責罵,“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呢,都說了讓你畫的是金魚!”

聽話哲學,是中國式教育的核心。

我們把“聽話”當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徑,卻把他們的個性和創造力扼殺在了搖籃裡!

在創新能力如此重要的年代,“乖孩子”通常循規蹈矩,很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大多在普通崗位上工作。

而很多真正的成功人士,從小都是所謂“不聽話”的孩子。

就比如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喬布斯,從來不相信也不喜歡權威。小學時,他覺得學習沉悶無聊,調皮多動,經常惡作劇。

養父母意識到了他看事物的方式與眾不同,從來沒有因為他在學校犯錯而懲罰過他。有一次,老師把喬布斯遣送回了家,養父保羅卻對老師說,這不是他的錯,如果你提不起他的興趣,那是你的錯。

調皮多動的性格,讓喬布斯對新鮮事物抱有極大的熱情,敢於做一些別人想不到或不敢做的事情。後來,他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者之一,改變了世界!

同喬布斯一樣,科學家牛頓、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等等,曾經也是“不聽話”的孩子,卻都成為了改變世界的名人。

一個時代的進步,離不開這些創新者的推動。

強迫孩子聽話,說不定就會將下一個牛頓、愛因斯坦,扼殺在了搖籃裡。

聽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04

在讀《窗邊的小豆豆》時,有一個情節令我印象深刻:

小豆豆在被學校退學後,媽媽帶她來到了巴學園。

初次見面,校長小林先生鼓勵小豆豆說說話。沒想到,小豆豆東拉西扯、滔滔不絕,說了很多無關緊要的事,如:

鼻涕流出來的時候,她總愛刺溜刺溜地吸鼻涕;爸爸在海里游泳遊得真棒,還會跳水;家裡有隻狗……

然而,校長一個哈欠也沒打,探著身子非常認真地聽她講了整整4個小時的話,還不時地問“後來呢”“還有什麼想說的呢”?

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歡的人,並想永遠和他在一起,因為長這麼大還從沒有人聽自己講這麼長時間的話。

小林先生用他的愛護和尊重,改變了小豆豆的一生!

孫曉雲說:“中國父母最難能可貴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自己怎麼想。’”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想要孩子聽話,卻很少願意去聽孩子說話。但其實,真正的教育是從心對心的對話開始的,而這樣的對話是從認真傾聽開始的。

我們可能無法像小林校長一樣,聽孩子講4個小時的話。但是,我們可以努力由之前的1分鐘變成5分鐘,由5分鐘變成半小時,甚至更久。

在一次次的認真傾聽中,我們將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在一次次的積極表達中,孩子會成長得越來越健康,不斷髮展獨立的思維、創新的頭腦。

與其要孩子聽話,不如先好好聽聽孩子的話。

把說話的權力交給孩子吧!你會發現,他們遠比我們想象的更豐富、更獨特、更具有創造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