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這根弦不能松!中國碗要裝中國糧!

點擊上方“鄉村發現”可以關注哦!

中國的改革已進入第40個年頭,中國的城市和鄉村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一些鄉村所面臨的低收入、高汙染、空心化等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塊短板,也引發了一些民眾的困惑。面對鄉村現存的種種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該如何破題?《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重量級嘉賓陳錫文為我們進行深度解讀。

陈锡文:这根弦不能松!中国碗要装中国粮!

陳錫文簡介:

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我國農村改革40年,他全程親歷,曾參與13箇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4次榮獲孫冶方經濟學獎,對農業與國民經濟關係、農村土地制度、農業經營體制等問題有著深入研究,在我國農業農村理論和政策研究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力。

以下為演講核心內容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改革的一個重大命題,有人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一定會進入一個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轉向城鎮經濟的過程,因此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鄉村一定會衰落。那麼中國是否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大家認真進行討論的。

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看那些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那裡的鄉村是不是已經衰落了呢?包括美國、日本,也包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這些國家算是實現了現代化了,我們到那裡的農村去看一看,我想你能得出一個結論:那裡的農村雖然不如它們的城市繁華,但是絕不能用衰敗去形容。

第二個要討論的問題,全世界有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口超過1億的一共只有11個國家,其中人口最多的就是中國,第二位就是印度。美國已經實現了現代化了,但是人口只有3億2千多萬人,它的總人口還不如中國的零頭多。它們的發展過程有它們的規律,但是它們的規律不一定是中國的規律。所以我想,我們要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去探索城鄉之間的關係,探索城鄉人口分佈的自身規律,這是我們的責任。

第三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就是中國的農民到底有多少數量?其實這個數字不要說一般的觀眾,就對很多專家來說,要回答可能也很困難。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口徑,口徑不一樣,數字就不一樣。比如說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6年年底農村的人口占42.6%,總的加在一起不到5億9千萬,但這部分人口是指常住人口,並不包括戶籍在農村、自身到城裡去務工經商的那部分人,所以你要把戶籍人口都加進來。公安部有統計,我們的農村戶籍人口大概要佔到全國總人口的58.8%,那也就是整個農村戶籍人口在8億1千多萬人,拿到全世界給任何一個國家講,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正因為這樣,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是不能讓它衰敗的!因為有幾億人口要在那裡生存和發展,應該讓他們和住在城裡面的人一樣,享有同等的幸福生活。我想從這幾個方面去講,至少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村不能讓它衰敗,因為這關係到幾億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國的農村不會衰敗、也不能衰敗,這是中國特有的國情所決定,也是黨中央做出的準確判斷。振興鄉村將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一條必經之路。我國的鄉村該如何振興?新時代的“三農”工作又該怎樣開展呢?

十九大報告中關於鄉村振興戰略傳達的四個重大信息:

1. “三農問題”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位置

第一個重大信息明確地告訴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黨和國家應當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什麼位置。十九大報告中講到,“三農”問題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你GDP漲得再高,人也離不開吃飯,所以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地位,就像報告裡講的,是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這個地位它是不會改的。

怎麼樣才能使得鄉村振興的戰略真正得到實施?這就需要有新的理念,需要有新的目標,也需要有新的措施和手段。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新的理念問題講到了一條,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句話是新話,以前從來沒有講過。說要讓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優先就是要排在人家前面,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未來發展的新理念。我們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儘管城鄉都有很大的發展和變化,但總體來講,農業還是現代化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小康的短板,這個基本事實就要靠優先發展來給它補齊。

至於新的目標,大家在十九大報告裡也看到,提出了要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也是一個新的提法。農業這個產業要讓它現代化,但是農村也要讓它現代化,為什麼呢?因為還有幾億農民要在那裡生活,只有農村實現了現代化,才能讓在農村生活的農民真正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那麼新的措施是什麼呢?新的措施就是強調要形成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城和鄉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衰敗的鄉村絕烘托不出繁榮的城市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根本的出路在於打破城鄉經濟社會的二元體制,這才叫實現城鄉的融合發展。

2.農業、農村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

我覺得十九大報告對於農業、農村工作而言,更加堅定地表述了我們必須堅定的一些基本的原則。一條基本原則就是要強調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前些年,我們中央發的關於農業、農村工作的文件,最開始我們的文件裡叫“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後來逐漸變成了叫“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而十九大報告用了“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從這些用詞中的變化,大家是不是能感受到黨對於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把它搞得更完善、讓農民兄弟更踏實是充滿著信心的,也是有著堅強的決心的。

二輪土地承包到期以後,農村土地承包到底會有些什麼變化?我看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做這個報告的時候,唸到這一句,底下是掌聲雷動。特別是農民兄弟感到非常興奮,感到自己吃下了一個踏踏實實的定心丸,但是我也瞭解了,有些同志覺得不過癮。你第一輪延長15年,第二輪就延長30年,第三輪怎麼還是30年呢?更長一點兒不行嗎?50年,70年,90年行不行?但總書記在十九大期間參加貴州代表團討論的時候,曾經很明確地講過,這次二輪承包再延長30年以後,那個時間節點和我們實現強國目標的這個時間節點是相契合的!所以總書記說到,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再來研究新的農村土地政策。

關於糧食安全,大家看總書記報告裡講得很清楚,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明確地提出了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裡主要應當裝中國糧,不是進口糧。進口糧也可以裝一點,但主要應當裝中國糧,這才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遠的不講,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的糧食產量就有過幾起幾落。起很不容易,要大量的政策,動員農民群眾,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才能起來;下很容易,滑坡很快。我們大家都看到,我們曾經經歷過1984年那一年,離改革開放才六年,糧食產量從當年的6千億斤出頭,一下子到了8千億出頭。第一次出現賣糧難,形勢很好,但是突然之間糧食產量就連續下滑,四年徘徊,第五年才勉強拉上去。所以中國的糧食生產一旦滑坡,三五年緩不過勁,這個危險我們要儘量避免。

當然中國農業資源有限,所以適當地進口一些國際農產品這是必要的,實際上也一直在進口。但是如果過多地進口糧食,就會出現威脅到中國農業這個產業的安全,威脅到中國農民的生計安全。

3.對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給予精準指導

關於鄉村振興戰略傳遞給我們的第三個重大的信息,就是對當前正在推進的各項農村改革的發展事業,給予了更加精準的指導。

第一點,它非常清晰地告訴我們,什麼才叫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這裡用了五句話,叫做“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句話的本質是什麼呢?十九大以後我也聽到有些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同志講,鄉村振興的這五句話的要求,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因為在2005年,中央召開十六屆五中全會,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時候,在那個建議中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那個裡面也有五句話的要求,叫做“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我記得後來有的領導同志還跟我們開玩笑說,你們這五句話是編得不錯,既通俗易懂,又比較全面,但是擔心你講了五句話,有的地方只幹一件事。我有一次到農村調研,到一農民家裡,大家都在地裡幹活,大嫂先回來做飯。我就問那個大嫂是否知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她說知道,我說是誰告訴你的?她說廣播裡電視裡都有,我們支部書記還專門來跟我們講了,現在要搞新農村建設了。我說他怎麼講的呀?什麼叫新農村建設?大嫂想了想,新農村建設他說的就是有錢就蓋房,沒有錢就刷牆。這個過程我想我們都經歷過了,你回想起十來年前,確實有些地方是幹過這麼一段,幹了那麼一段才知道,這個不能算新農村建設。經濟不發展,生產不發展,生活不寬裕,刷牆也白搭。

因此在這個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叫生產發展,現在叫做產業興旺,大不一樣了。過去可能主要關注在農業生產上,現在講產業興旺,就可能不光是農業,還有各種各樣的新產業新業態,還有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過去講生活寬裕,現在叫生活富裕,確實是大不一樣了。應該說制定“十五”規劃的時候,我們的農民人均收入才兩千多塊錢,現在是多少?2016年全國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63塊錢,比過去增加了一大截。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有底氣喊,要讓農民富裕起來,所以生活富裕。

過去講村容整潔,整潔就行了,不要到處垃圾亂堆、汙水橫流,但是現在我們提的叫生態宜居。生態宜居就是讓我們村莊能夠融入在青山綠水之中,能夠融入在田園之中,能夠可持續地發展,能夠讓人們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喝到乾淨的水,看到純淨的藍天,這個要求就比過去要求更高了。

過去講管理民主,管理民主主要是講幹部,對待老百姓,你得民主作風好,我們現在講的是治理有效,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區別大了。管理是講管理者,就是有領導那叫管理,治理是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大家一起來參加,把這個社會治理好,治理要有效。

這五句話裡有一句話沒有變。12年前叫做鄉風文明,這次仍然叫做鄉風文明。在我的理解中,鄉風文明這件事,我們大概12年過去了,進步不太大。在這方面需要下大的努力去做,才能真正做到鄉風文明。

第二個方面的精準,對當前農村推進的改革。大家都很關心,現在進一步再強調。實際上主要是除了承包到戶的農村土地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集體自己在統一經營的資源和資產。那麼這些資源和資產有多少?家當是多少?分佈在哪裡?誰在使用?經營效果怎麼樣?收益怎麼分配的?這些問題在很多地方對老百姓沒有講清楚,不公開不透明。於是就可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貓膩,也就可能存在一些小官鉅貪的現象。怎麼叫做保障農民集體財產權益呢?主要就是三項權利:

第一、農民有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二、農民有宅基地使用權;

第三、農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他享有對集體資產的收益分配權。那麼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把集體的家當搞清楚,都在怎麼經營,誰在經營,經營的效果怎麼樣,經營的收益怎麼分配,要把這些搞清楚。

第三個精準的回答,就是我們要發展現代農業。我想這個報告做了非常精準的、分層次的、一一的回答,在整個國家考慮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層面講了一個要構建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我們過去講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好像就是一條路,就是通過土地的經營權的流轉和集中,來發展土地的規模經營,讓某一個經營主體經營的土地比別人多,這叫規模經營。好像講新型農業主體似乎就是這麼一條路,這條路非常重要,因為在任何國家,農業規模都對於它的現代化水平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還必須要看到,我要流轉土地,我把你家的承包地,甚至你們十戶農民的承包地我都流轉過來,可你們每戶人家就七、八畝地,我都流轉過來,我就是七、八十畝地。七、八十畝地對於你們過去七、八畝來講是規模,但是對於國外那些新大陸國家,一動就是一、兩萬畝地的家庭農場,這個規模就太小了!最重要的是七、八十畝地的規模,你可以用什麼樣的技術手段來經營?買大馬力拖拉機嗎?它進去可能一個彎都調不過來;買大型聯合收割機嗎?它可能半天就把活幹完了。於是應運而生,就產生了另外一種經營主體。他不一定是直接經營農地,他不一定自己生產農產品,但是他有大量的技術服務手段,各種各樣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你們有什麼需求?你是需要秋翻地還是春天播種?還是夏天植保噴藥?還是秋後收割?一直到收下來要不要烘乾入庫?我給你提供這些服務,而且這樣的一類服務主體,正在從過去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經營者中脫身出來,成為專給人家提供服務的主體,那麼這是中國農業正在發生的一種非常深刻的、顯著的變化。

在黨的文件中,我第一次看到小農戶這個概念,改革開放以來的文件沒有講到過小農戶,但是你去細想一下,其實小農戶的存在是客觀的。那麼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到2016年的年底,流轉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總面積大概4.7億畝,大概佔到農民承包土地總面積的35.1%。把自己家承包的土地流轉給別人的,有的全部流轉了,有的部分流轉了,大概有7000多萬農戶,佔我們全部承包農戶2億3千萬戶承包農戶的30.1%。這個比例也不算低了。這說明什麼呢?我們有65%的農村承包地,仍然是誰家承包誰家經營的。所有的承包農戶中有70%的農戶,他沒有流轉土地,他自己種自己家的地,所以這是我們的基本現實。你不能通過行政性的強制的辦法,人為地去消滅小農戶,這個過程要靠經濟社會的發展,要靠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小農戶存在自身的能力難以利用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怎麼辦?就需要通過社會化的服務跟他去銜接。所以這個報告裡提到,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銜接就是通過多種多樣的社會化服務。

從這個角度講,我想我們一定要清楚,所謂的現代農業,不是簡單地把大批小農戶消滅掉,完了把土地都集中給少數人種,這樣可以提高效率。你一定要想到,你把大量小農戶消滅掉,把大量的農民從耕地上趕出去,把土地交給少數人種,他的效率是提高了,但是被迫離開土地的這麼多農民,他們靠什麼生存?他們靠什麼發展?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可能都不是農業能夠提高效率那麼一點點可以補償他的。

4.如何解決好農業、農村面臨的兩大突出問題

當前農業、農村中間存在著最突出的矛盾是什麼?怎麼去解決?這個報告裡講得非常清楚,有兩大突出矛盾。

一大突出矛盾就是農民就業和增收。我們確實三十多年下來,走出了一條路。

第一,提高農業的效率,提高農產品的價格,這可以讓農民增收。但是人均土地太少了,僅僅靠這點地,富不了,於是怎麼辦呢?過去先是辦鄉鎮企業,後來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但是現在看來這還不夠。鄉鎮企業很多地方不辦了,辦不下去了,競爭不過城市的現代化工業企業,於是大量農民工進城了,但是大家看到這幾年新增的農民工數量是明顯減少的。我有時候下鄉,農民見到也問我,原來你們都說鼓勵我們外出務工經商,現在你們都在說鼓勵我們返鄉創業,到底要我們怎麼弄呢?那麼很重要的就是情況有了變化。城市發展到這個水平的時候,它還沒有能力不斷地像以前那樣,一年吸收幾百上千萬的農民工進城。我們2016年新增農民工的數量是50萬,外出農民工離開本鄉鎮到外地去。2015年增加63萬,2016年增加50萬,那說明什麼呢?在這個階段,城市中吸收外來農民工的能力不像過去那麼強了。當然也許過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它還會有新的能量爆發出來,這也是很難判斷的,但是在這個階段,農民的就業怎麼辦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所以在十九大報告裡就明確講到,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多渠道地增加收入。

如果我們把耕地看作是農民的第一就業空間,那麼這個空間我們要用足它,但是不夠。於是就開闢出第二就業空間,就是城鎮和非農產業,但是從現在看,我們現在這個階段還不夠。於是要開闢第三就業空間,這個第三就業空間就是讓農民人在農村,但是主要不依賴於耕地,能不能創造這樣的就業崗位呢?現在看來,很多地方都在創造,比如說電商、網購、鄉村旅遊等等,這些都是這樣,人沒有離開農村,但是這樣的新增就業機會主要不是依靠耕地,這是農民的第三就業空間。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就是創造這樣一些主要不依賴耕地、而在農村就地可以新增的就業機會,通過這個方式來想辦法擴大農民的就業空間,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

第二個要解決的突出的問題是基層社會的治理問題。現在確實很多人到農村去看了,有憂慮,就覺得農村社會治理很渙散,沒有主事,沒有人管。甚至有的個別地方出現黑社會的現象,宗族勢力死灰復燃的現象。怎麼去解決?當然要下很大功夫。

在十九大報告裡面明明白白講了兩個基本必須做到的要求:

第一、要完善農村社會的治理機制。很多地方的農民自治組織發揮作用不理想、不明顯,甚至在很多地方農民還懶得去參加,沒有吸引力。他們缺乏參與的熱情,就說明這個治理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十九大報告裡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自治要和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有些地方為什麼宗法勢力抬頭、黑社會抬頭?法治缺乏。有的地方看起來好像定了一些鄉規民約,但有些鄉規民約不符合法律的規定,那你就得改過來,所以德治我想更重要。如果不能切實地提高廣大農民兄弟的文化科學素質,提高公民的素養和素質,那你這個治理水平是上不去的。

第二、你有了好的機制不行,靠誰去幹呢?所以十九大報告裡明明白白地提出來,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確實現在不少地方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了,出去了,農村的幹部確實存在著青黃不接的現象,當然也存在政策和制度上的問題。我也去調查過,和一些基層幹部聊過,有一些基層幹部跟我談的時候,心情也很不好。他說你們城裡人當了公務員,一級級升,可以升得多高啊!我們在農村當幹部怎麼辦呢?當到支部書記,當到村委會主任,天花板就到頂了,升不上去了。因為鄉里頭的人也是公務員,公務員就是逢進必考,那你說讓我們在農村基層當書記、當村委會主任的人跟大學畢業生一塊兒去考公務員,那我能考得上嗎?考不上,我仕途到此為止,幹到村委會主任、幹到黨支部書記就當到頭了,當到頭了還有什麼激勵呀!你像我們這樣六十七、八歲的人,有時開會,省裡同志、部門同志在一起一聊的時候,就能聽到很多省部長都會講到一句話,我可是大隊支部書記出身,很多人講我是幹過生產隊的倉庫保管員的,我是當過生產隊會計的,我是當過生產小隊的記工員的,這麼出來的,這是他們的經歷,三十年、四十年之後,這些人甚至已經當到了省部長。現在大家看到,我們十九大產生新的常委裡邊,總書記和總理都是當過村黨支部書記的人,但是以後還會有嗎?以後還能不能繼續產生?你這個機制改了,逢進必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靠德治引導年輕有為的農民回鄉創業,回到農村去,加入這個“三農”工作隊伍,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我們還要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要給農村基層幹部足夠的激勵,讓他們發揮才華,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是短腿,農村是短板。習近平總書記的“三農情懷”提醒我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新時代的中國農村必將生機勃勃、充滿希望!

鄉村發現轉自:中國經濟大講堂 9月2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