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的到嗎?白酒這種東西,其實是1949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你想的到嗎?白酒這種東西,其實是1949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酒桌上時常會有人端著杯白酒,說著中國酒文化的源遠流長,話至興處也不管八錢還是一兩的杯子,仰起脖子一飲而盡。盡顯李白斗酒詩百篇,或是武松盡飲十八碗上山打虎的豪氣。

但是實際上,白酒這種高度酒,和古時的酒,完全是兩回事,更跟源遠流長的中國酒文化不沾邊。

你想的到嗎?白酒這種東西,其實是1949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中國酒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上古傳說時代,同時就有酒的傳說。漢代劉向《戰國策》中就有魯公共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儀狄是夏禹時代司掌造酒的官員,相傳是最早的釀酒人。而禹就是為治水而三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

釀酒工藝的正式發明人,是夏王朝的第五位君主少康。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也被奉為“釀酒始祖”,進而成為酒的代名詞,例如曹操詩中就有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製發酵酒。這種發酵酒,度數在20度以下,僅僅比啤酒度數略高,跟紅酒近似。所以李白斗酒之後還能寫詩百篇、武松喝十八碗之後還能上山打虎。否則高度白酒按這個喝法,早就酒精中毒了。

你想的到嗎?白酒這種東西,其實是1949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景陽岡前三碗不過崗的酒,應該是北派黃酒的代表滄酒。這種酒產於河北滄州,從宋代興起,到清朝乾隆年間,在整個中國的酒業中居於支配地位。上至宮廷貴族,下至販夫走卒,喝的都是滄酒,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國酒”。

由於發酵酒的酒精含量不高,在南方酷暑天氣下是容易變質的,在長途運輸中也容易變味。因此南派紹興黃酒革新了釀造工藝,使得品質更加統一,且不易變質。於是清朝後期南派黃酒興起成為新“國酒”,北派滄酒沒落,釀造工藝失傳。

至於白酒,在古時叫燒酒。它的出現,一說是在宋代,一說是再元代。近代考古發現確有眾多蒸餾酒在宋代出現的依據,但那時只是剛剛改進了技術,尚不成熟,遠遠沒有達到高度的地步。

你想的到嗎?白酒這種東西,其實是1949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到了元代,隨著蒙古和南宋沿重慶、瀘州一線長達36年的對峙,蒙古軍隊征戰阿拉伯帶回來的蒸餾工藝傳入中國西南地區,與中國傳統的釀酒技術發生融合。公元1324年,四川瀘州釀酒師郭懷玉釀造出了具有現代白酒特徵的大麴酒,自此中國蒸餾酒正式出現。

它比傳統發酵酒多了一道蒸餾工藝,可以將酒精度提升到50度以上。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人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你想的到嗎?白酒這種東西,其實是1949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雖然白酒早在元代就已經出現,但在其後的六百多年裡,它都只是西南地區的支流文化,從未登上過大雅之堂。

達官貴人們並不喜歡喝白酒,更不會用白酒上正式酒席來招待賓客。從客觀上講,白酒也並不適合佐餐。黃酒和白酒,就味道而言,前者溫和醇厚,後者辛辣刺激,就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來說,無疑前者更加健康,也更符合中華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西方也有烈性酒,但是似乎也沒有誰把烈性酒當作佐餐酒來喝。

你想的到嗎?白酒這種東西,其實是1949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白酒原料用的是口感差、不宜食用的高粱,釀造方面還沒有那麼多講究,便宜的很,大眾都喝得起。白酒的酒精度數也高,一來容易保存,二來比較烈,喝起來過癮,三來喝幾杯就醉了,消耗量比黃酒少得多,是底層勞動人民的最愛。

對於白酒的這種性價比優勢,一般喝得起黃酒的上流階層是看不上的。《清詩鐸》中有“黃酒價貴買論升,白酒價賤買論鬥”的詩句,意思就是有錢人喝黃酒,窮人喝白酒。

因此一直到民國,中國酒文化的主體,都不是白酒,而是黃酒。比如花雕酒、女兒紅、狀元紅等等,都是當年享有盛名的黃酒。袁世凱的過年菜譜用的是花雕,魯迅筆下孔乙己:“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也是黃酒。

你想的到嗎?白酒這種東西,其實是1949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

清末年間,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民生凋敝,太平天國叛亂,辛亥革命,軍閥內戰,抗日戰爭,上百年間打個沒完沒了。黃酒需要用糧食釀造,但戰爭期間,飯都吃不飽了,哪裡還有餘糧來釀酒,所以讓黃酒徹底成了奢侈品,價格貴的一般老百姓只有咽口水的份。於是白酒在下層社會逐漸流行起來。

白酒開始走入大雅之堂,走上宴會的餐桌,是抗日戰爭時期。江南失守,黃酒主產地淪陷,國民政府退守大西南,很難喝到正宗的黃酒。這時候四川的白酒近水樓臺,名正言順的登上了國宴的餐桌。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畢竟國民政府12年後就跑到臺灣去了。

你想的到嗎?白酒這種東西,其實是1949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白酒有現在這樣的決定性影響力,是在1949年之後。

當年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一大半的時間都在貴州、四川一帶。紅軍經過貴州的繳獲了大批的白酒,而白酒易於禦寒,雲貴高原氣候又比較溼冷,所以喝白酒就成為一種習慣。遵義會議奠定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而茅臺鎮就在遵義地區。紅軍長老們觥籌交錯之間,喝的只能是白酒,這種革命情誼和鮮血鑄就的珍貴回憶,自然少不了白酒的一份子。

解放戰爭和建國初期,軍隊裡面和蘇聯走的比較近。各級軍官感染了飲烈酒成癖的俄國風俗,逐漸發展到以喝酒作為一種能力的體現。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白酒在官場中流行起來。新中國成立後的國宴也開始採用白酒。

你想的到嗎?白酒這種東西,其實是1949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如今高端白酒價格以千計,甚至成為像黃金、古董一樣的藏品。而曾經的國酒黃酒,則成了擺在超市貨架下層的廉價貨。中華源遠流長的酒文化,也從原來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演變成“哥們兒來晚了,自罰三倍”、“我幹了,您隨意”、“感情深,一口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