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區開創鄉風文明建設新路徑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如何讓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讓鄉村盡顯文明底色,是鄉風文明建設持續深入的時代課題。素有“蘇北領頭羊、淮海第一區”之譽的徐州市銅山區,堅持以文化建設為靈魂、為抓手,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鄉風文明建設之路,鄉村社會煥發新氣象。

抓制度設計——用“航標”引領文明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鄉村發展繁榮擺上全黨全社會的重要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視察時強調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良好的社會風氣既是新時代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又是推進農村建設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響應時代號召,銅山高舉文化振興的大旗,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在江蘇率先出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銅山區地處淮海經濟區中心,環徐州城而立,自古交通發達,文化興盛。近年來,銅山深挖歷史文化積澱,強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湧現出一批“好人故事”和“文明興村、文明富村、文明強村”的先進典型,漢王鎮、潘樓村分別當選全國文明鎮、村。

成績面前,銅山人保持了清醒。銅山名義上是區,但大量基層單位在農村,67%的居民生活在農村。農村面廣量大的特殊區情使他們認識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鄉風文明建設還需在思想認知、體制機制、經費保障、政策激勵等多方面繼續發力。為此,銅山突出抓好制度設計,出臺三年行動計劃,確立鄉風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同時明確相應的可操作性細則。按照計劃,銅山三年將累計投入數十億元,到2020年建成“鄉村文明程度高、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全覆蓋、文化產品供給和文化服務豐富”的鄉風文明新格局,並努力成為享譽全國的鄉風文明建設樣板區。

行動方案的出臺,成為引領銅山鄉風文明建設不斷前行的新“航標”,拉開鄉風文明建設持續深入推進的大幕。以創新求突破,以創新謀發展,引領鄉風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抓民生共享——用環境塑造文明

人與環境息息相通。長期以來,鄉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的欠賬較多,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這是鄉村髒亂差的根源,更是鄉村文明建設的短板。“要讓人民群眾儘快享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要讓優美的環境儘快成為人民群眾文明習慣養成的有力推手。”銅山區委書記王維鋒說。

2017年以來,銅山先後投入12億元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使1000多個村的民眾喝上駱馬湖、微山湖的優質水源;實施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兩年新修道路759公里,初步實現農民出門就有水泥路、村裡能坐公交車;連續兩年把“廁所革命”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力爭實現全區自然村水衝式廁所全覆蓋;面對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新期待,兩年招聘教師838名,新建、改建中小學和幼兒園93所。

為讓藍天白雲、清水綠岸、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變成民眾的鮮活體驗,銅山牢固樹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兩年關停農村小亂散汙企業1200家,全面開展15條黑臭河道治理,實現鄉鎮汙水處理和農村市場化保潔全覆蓋。

良好的生態資源是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如今的銅山鄉村,既有田園風光,又有山水生態,還有文化傳承。柳泉的北村、利國的西里村等一大批村莊,還依靠好山好水好環境,吃起生態旅遊飯,把過去的冶鐵採石髒亂地變成今天宜居宜業又富有文化特色的新農家。

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實現了宜居,還提升了農民的文明素養。柳新鎮閆海子村不到兩年就由“髒亂差”變成“世外桃源”。村美人更美,如今的閆海子人,不僅養成講文明的好習慣,還想方設法裝扮自己的家園,家家紅燈籠高掛,戶戶喜氣洋洋,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抓典型示範——用榜樣帶動文明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要發揮它感染人、影響人的作用,先進典型的帶動至關重要。近年來,銅山區不斷挖掘和總結基層鄉風文明建設的好做法、好經驗,並上升為區級品牌文化活動,引導農民廣泛參與,在全社會營造比先進學先進趕先進的濃郁氛圍。

地處蘇皖交界的偏僻小村潘樓村,20年堅持不懈,抓住“農村熟人社會和臉面社會”的特點,在全區率先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探索德治與自治、育民與惠民並舉的基層治理之路,闖出一條“村莊美、村風正、村民富”的鄉村振興之路,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綠色小康村、江蘇省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目前,潘樓村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寶貴經驗、重要啟示,已在銅山全區推廣,形成推動工作、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

時代需要精神引領,前行需要好人力量。近兩年,銅山精心打造好人文化品牌,通過“尋找讓我溫暖讓我感動的那人那事”主題宣傳活動和“銅山模範”評選活動,在基層廣泛發現、推出和表彰各類先進典型,同時搞好“中國好人”“道德模範”等評比推薦工作,湧現出綠化荒山老愚公劉開田,“溫暖中國”年度十大人物王秀珍、邵明才夫婦等一大批好人和道德模範。目前,全區每年評出的各類好人、模範達近千人次。

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也需要發展。百善孝為先,讓老人老有所居、老有所樂的“康養文化”,是銅山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體驗。在潘樓村,老年人是最幸福的群體:村中央的廣場被命名為壽星廣場,每逢重要節慶日,村裡都會在這裡舉辦各種敬老愛老活動;村裡還專門興建兩個平房小區,供全村60歲以上老人免費居住,小區各種生活、保健設施一應俱全。

抓典型示範,還離不開載體的依託。就銅山來言,既有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創建這樣的大載體,又有“道德講堂”“十星級文明戶評比”等小載體,還有各單位依據各自特點進行的評選。越來越多的身邊榜樣、“草根英雄”不斷湧現,極大地提振了鄉風文明建設的“精氣神”。

抓機制保障——用政策激勵文明

鄉村文化的振興,既離不開文化主體的積極參與和自覺踐行,也離不開相應的體制機制保障,尤其是通過政策的激勵和導向作用,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只有好人受尊重、好人有好報、好人得實惠,才能形成人人向上向善的正導向。”銅山區委宣傳部部長盧波認為,“把核心價值觀建設引向深入,讓鄉風文明在銅山春色滿園,需要科學的機制作保障,需要可行的政策作導向。”

讓好人好報,對好人獎扶,銅山以行動說話,用真金白銀體現。去年出臺的《銅山模範獎勵管理辦法》規定:獲得“銅山模範”稱號的,不僅有每月500元獎勵,還有每年的免費體檢;區裡還專門增設“模範幫辦處”,及時幫助解決日常生產生活困難;對連續兩屆的獲獎者,不僅在好人園塑像,還優先向上級推薦。

為使鄉風文明建設落到實處,銅山還祭出考核指揮棒。基於鄉風文明建設的系統性、短板多、戰線長,銅山將鄉風文明建設細化為十大體系納入各鄉鎮、街道和相關區直部門年度目標考核,明確“一把手”負總責,並實施嚴格的問責制度,確保幹好幹壞不一樣。也正是憑著建設過程中敢於“豁出去”、敢於“衝上來”的氣概,銅山啃下許多過去啃不動的硬骨頭,文明建設成效卓著,百姓生產生活發生鉅變。

總之,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充裕,更是精神文化的繁盛。從十幾名模範到數千名好人,從一個潘樓村到一群潘樓村,從人居環境到公共設施,從社會風氣到精神生活……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進程中,銅山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個蝶變的瞬間,更有鄉村魅力的不斷昇華、鄰里道德風尚的提升,以及一條自治與德治結合、育民與惠民交融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良好的生態和人文環境也是生產力。銅山鄉風文明建設帶來的農村全面進步,給區域經濟發展增添引力。今年以來,華錄淮海數據湖、慧影醫療、啟明星辰、滕雲天下等一批獨角獸項目在銅山落地,大數據、大健康、大文旅和現代商貿、現代物流、現代金融“3+3”產業,構建起現代產業新版圖。經濟總量在淮海經濟區率先跨入千億級方陣的銅山區,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悄然形成。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幅由文化引領的銅山鄉風文明新畫卷、鄉村振興新圖景,將會以更加美好動人的姿態在人們面前展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