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宅院|大竹縣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見證繁榮與落寞的人間滄桑

曾為志、楊承熹、李恆奕/文 楊承熹/圖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俯瞰江家大院全景

大竹縣位於四川盆地東部邊緣,古為巴賨舊地,秦時始設宕渠縣。唐武后久視元年(700),大竹縣從宕渠縣中分置,因邑內多巨竹得名。

大竹地形呈三山兩谿,多丘陵、少平田。悠久的歷史為大竹留下眾多的人文遺蹟。縱貫於大竹縣中部,銅鑼山東麓的童家鄉梅子山下,有一座結構嚴整、古拙典雅的大宅——清代探花江國霖舊宅。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銅鑼山東麓的九曲公路

梅子山下探花第

江國霖(1811-1859),大竹縣人。道光18年(1838)戊戌科進士,殿試高中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惠州府知府、廣東按察使、廣東布政使、廣東巡撫等職。

大竹民間尊稱他為江探花。其故居江家大院,興建於乾嘉年間,至今已逾200載。

大院地處梅子山下的鹽井溝,一片田疇之上。鹽溪流經其中,土地肥沃,阡陌交錯。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田疇上的江家大院,已經屹立200多年

大院共有三進,坐北朝南,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

整座大院沿中軸線呈東西對稱,依地勢起伏有序。中軸線上3座堂屋一字排開,堂屋兩側各有一排廂房,兩側廂房與堂屋間有巷道相隔。

大院牆面全系大塊青磚砌就,雨後青磚灰瓦微潤,古樸幽深。當地稱這種磚為“三六九”,即為高3寸、寬6寸、長9寸之意,多為虛指。

“三六九”分水磚與火磚兩種,水磚由泥土夯實而成,火磚則需要燒製。江家大院所用的是火磚。這種火磚舊時多用於官府、宮廟、祠堂、高門宅第。

三進堂屋兩側與兩邊廂房的盡頭,封火牆高高聳立,為川東常見的直線型牆面。這與川西、川南常見的貓拱背式曲線型封火牆截然不同,倒是和江家原鄉湖南南部常見的鵲尾式封火牆十分相似。

封火牆頭飛簷微翹,簷上拼嵌青花瓷片,煙雨中別有一番風情。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江家大院風火牆,為川東常見的直線型牆面

江家大院的第一進為下堂屋,面闊3間。

屋簷有仿斗拱磚雕裝飾,從歷經歲月的斑駁青磚中,仍能看到當年精巧的彩繪雕飾。

下堂屋中間開有一道“凹”字型朝門,這是川東一帶常見的傳統大門樣式。民間認為,大門內凹,有聚氣招財的作用。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江家大院下堂屋

與川西平原建築不同的是,朝門前屋簷下架有駝梁,蒼勁有力,兩側輔以祥雲紋木雕雀替。

門框上方有一對花卉木刻門簪,與門戶兩側的門枕石上下呼應。門枕石上飾以花卉、銅錢圖案,符合民間文官雕花草、武官刻走獸的習俗。

下堂屋兩側原來還各設有一道大門,與凹型正門呈犄角之勢,如今兩側大門已毀,只剩下幾尊孤單的門枕石。

下堂屋與中堂屋之間有天井相連,舊時天井兩側開有小門與堂屋兩邊的巷道貫通。中堂屋原為江家會客所用。過去,堂上懸有江國霖手書“耕讀傳家”匾額一塊。

傳說江國霖高中探花後,報喜的人一路敲鑼打鼓到了鹽井溝,其母鄧氏還在地裡耕作。

江國霖的祖父喜極而泣,感慨萬千,說道:江家能有今日,全靠“耕讀傳家”的祖訓。後來,江國霖便書寫了這塊大匾。

直到民國時,中堂屋一度仍是江家子弟讀書識字之所。1949年後,這裡曾用作學校教室。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中堂屋

穿過中堂屋,便是大院的上堂屋。大院上堂屋與中堂屋以一條小巷道相隔,空間上顯得較為獨立。

上堂屋地勢最高,氣勢宏大,彰顯了江氏家族的官紳氣派,建築結構也更為精巧。

上堂屋整體可分兩層,由石梯拱門連接為一體。

走出中堂屋,是一條小巷道,巷道兩端開有小門,與堂屋兩側的巷道連貫。跨過巷道陽溝,就是上堂屋的天井,這是第一層。

天井邊上有石板相圍,構成庭院,穿過天井步上石梯,便是走廊。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上堂屋與中堂屋間的巷道、陽溝、上堂屋天井院落

走廊與建築主體呈“凹”字形格局,中間為硬山頂大堂,是建築的主體。

走廊與建築主體構成上堂屋結構的第二層,走廊兩側盡頭是兩道彩繪拱門(左側屋室與拱門俱毀),由拱門直下石梯又可回到第一層的小巷道。

上堂屋最為寬闊,舊時這裡設有神龕供奉江氏歷代祖先。堂上高懸“進士及第”大匾,收藏有歷代祖先的官服畫像,並擺放著許多名貴的烏木傢俱。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上堂屋拱門上的彩繪

這些珍貴的文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壞,堂屋裡的傢俱被付之一炬,祖先的畫像也被用作小孩射擊石子的靶子,無一倖存。

江國霖書法筆力勁挺,清新俊逸,曾經堂內高懸著的、他手書的數塊匾額,如今流落民間。

大院中軸上的3座堂屋兩側,分佈著兩列廂房,為家人日常起居所用。

左側廂房為木結構吊腳樓,共有兩個天井。左側廂房內至今藏有一張舊式雕花大床,雕刻人物故事、花鳥蟲獸圖案數十幅,用料考究,裝飾精美,富有川東田園風情。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左側廂房吊腳樓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大床上的浮雕

右側廂房為磚木結構,有一個天井,灰塑花窗,至今尚存,別具風格。舊時這裡還有碾房、豬圈等,顯示了江家人富貴後不忘農耕的樸素傳統。

過去,大院門前還豎有兩座八角桅墩。桅墩為大竹方言,實為石桅杆。

舊時,考中功名的家族可在宅前或宗祠前樹立桅杆,一是標榜家族的榮耀,二為激勵後代發奮讀書。

江家大院與雷老和尚

提到江家大院,當地民間往往會聯繫到另一位傳奇人物——雷老和尚。

據江國霖五世孫江文哲老人講,江家入川始祖江世開,最早落籍的八角廟高立口地處銅鑼山巔,山高田少,土地貧瘠。江家雖辛勤開墾,但始終只得小康。

江世開的孫子、貢生江鎮歧,與寶珠寺的雷老和尚頗有交往。

在雷老和尚的指點下,江家開始逐漸遷往童家場鹽井溝居住。鹽井溝土地肥沃,有一口古老的岩鹽井可以開採,江家因此發達起來。

雷老和尚為江家大院佈置的風水格局,歷來為人稱道。

傳說,此處原為一土坡,江家僱傭工人將土石一擔擔挑走,並在雷老和尚的指點下規建成龍頭形狀。

院後兩棵老松樹為龍角,大院為頭顱,屋側的兩口水井為龍眼,一對石碾是龍耳,門前的兩尊桅杆便是龍鬚了。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雷老和尚堪輿修建的江家大院

後來,雷老和尚還為江家在入川祖地八角廟“尋龍點穴”,作為江氏族人的墓園。

當地至今還流傳著一首稱讚這片祖墳風水的順口溜:“西河流水不見灘,對面一座筆架山,不出文官出武官。”墓地附近的西河場,甚至因此得名。

據大竹縣鳳凰寺主持釋演法法師考證,雷老和尚原名錢江,後來取別名田雨,二字合寫作“雷”,時人稱他為雷老和尚。

他原是湖南郴州興寧縣人,18歲時上川,拜寶珠寺潤壁和尚為師,賜法名心提。雷老和尚佛學精深,尤其通曉堪輿術。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雷老和尚靈塔

今天的鳳凰寺,就是乾隆年間雷老和尚在古龍聖堂遺址基礎上覆興修建的。

雷老和尚一生功德圓滿,年過百歲,圓寂後葬於鳳凰寺左側,其靈塔至今尚存。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鳳凰寺古磚,上書建造年代“乾隆三十九年”

江氏祖籍和入川考

江家大院佈局錯落有致,房屋秩序井然,整體裝飾樸素淡雅,於灰塑、磚雕技藝上著墨甚多,古樸典雅。

青磚灰瓦中,一段歷時數百年的移民歷史,躍然其間。

江氏祖先發跡於江西饒州鄱陽縣星沙裡,尊南宋丞相江萬里為一世祖。

宋末,中原大亂,江氏一族南遷福建。明嘉靖後,江通耀舉家遷往湖南郴州。但因時局動盪,江家數次在分屬湘粵兩省的郴州與樂昌縣之間遷徙,最終在郴州桂陽縣文明鄉坦漣裡落戶。

江氏至明末清初時已傳至第八代,裔孫名叫江富龍。

彼時正值明末動亂,大竹數遭兵燹,直到康熙20年(1681),方始平定。據康熙25年《順慶府志•建制》載,當時縣城的建築幾乎完全被毀。

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大動亂後,大竹已是煙戶凋零,幾近十室九空。待到復平後,湖廣、廣東、江西、福建等省移民先後遷竹。

江富龍的後裔們,正是在那時輾轉徙來的。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順慶府志》中記載大竹縣城的建築幾乎完全毀於兵燹

江富龍育有四子:世開、世選、世經、世傑。在朝廷招民填川的政策下,江家四兄弟於康熙53年(1714)辭別故里,踏上西行巴蜀的漫漫長路。

歷經數月,江家兄弟抵達當時尚屬順慶府(今南充市)的大竹縣。

長房江世開插佔周家場八角廟高立口,二房江世選居住在周家場寶石嘴,三房江世經落業在城西蓮印村。么房江世傑因思鄉心切,中途早早返回湖南故里,後斷了音訊。

江世開落籍八角廟後,以耕種為生,辛勤勞作,稍有資財。傳至第三代時,江家移居童家場鹽井溝。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鹽井溝美景

童家場始建於乾隆年間,群山環繞,風景秀麗。雍正時,知縣林良銓曾夜宿童家,留下詩文一首,可觀其山水之美:“迎雲百里上清灘,到得嶺頭日已殘。竹藪掃風人語隱,石梯留雪馬蹄寒。梅花有蕊皆含白,楓葉無山不染丹。始解最難惟作令,停鞭又覺一更闌。”

江家移居的鹽井溝,因有一口古老的石壁鹽井而得名。井口直徑兩丈,一晚可煮鹽20多斤。

在當時官府初設、管理還不甚嚴格的情況下,江家入川第三代江鎮歧與江鎮華開始以販私鹽謀生。

兄弟二人分工協作,一人常年往順慶府販鹽,賺取訾財後匯往老家;一人則在家鄉煮製鹽巴,經營家室。

私鹽利潤極高,江氏一族因此發家,之後買下當時趙姓人家的屋室,並按南充縣衙的圖樣加以改造擴建。歷經幾代人營造,終於有了今天我們見到的江家大宅的規模。

江家人思慕湖南故里,在修建大院時,多有原鄉風情,建築融入了湘、贛、粵、川的文化元素。

一般認為,江氏來自湖南,說的是湘語。經過反覆考證,我們認為,江氏為客家後裔。

舊郴州直隸州桂陽縣,為如今的郴州市汝城縣,地處湘粵贛交界。當地很多移民,是明代從福建汀州府一帶遷入過去的客家人。今天的湖南客家,主要分佈在湘東南。

江氏祖籍地汝城及周圍桂東、桂陽等縣市遍佈客家人,客家方言分佈很廣,是今天湖南客家的大本營地區。在明代,湘東南屬於政府專設的南贛巡撫的管轄區域。

客家民系形成於南宋末年,福建汀州為客家祖地。

《江氏族譜》記載,江氏於宋末搬遷至福建,又於明嘉靖年間遷徙郴州。有明一朝,江家數次在分屬湘粵兩省的郴州與樂昌縣之間遷徙。樂昌縣隸屬韶州府,也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從來源來看,江氏當屬於客家人。

考察其親屬稱謂,江氏稱呼祖父曰公、祖母曰婆,這與大竹操湘語的湖南移民後裔稱祖父為“嗲嗲(diādiā)”,稱呼祖母為“奶奶”不同,倒是符合閩西客家人的稱呼。

而客家江氏基本都尊南宋丞相江萬里為祖先,種種跡象表明,這支江氏乃是湘籍客家後裔,非操湘語者。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江家大院廂房花窗

遷居大竹的移民們,在新的土地上團結一致,齊心協作,新建家園。

經過他們的共同努力,不過百年,山林開闢,煙戶稠密,大竹再度成為川東重鎮。安居樂業後的竹鄉人重視生養教化,崇尚耕讀,江家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江氏家族稍有積累,愈發重視教育,鼓勵族人考取功名,報效家國。

江家入川第三代江鎮歧即為歲貢生,第四代江溶則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庠生。江溶先後在八角廟、鹽井溝執教,品格高尚,治經有法,桃李遍播。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江家天井裡的花臺與“古老錢”

嘉慶16年(1811)仲夏的一天,江家入川第五代江國霖,出生在鹽井溝的江家老宅裡。

江溶晚年得子,卻並不溺愛。江國霖剛會說話時,江溶便親授《三字經》與《千字文》,江國霖稍長即開始學習儒家經典。

江國霖年少時顯示出過人的天分,年僅16歲被縣學補為博士弟子,享受優等待遇。當時的綏定府(今達州市)知府孫東厒得知江國霖天資聰慧,將他召入府城,不僅資助他上學,還親自為他授課。

江國霖天賦異秉,卻不因此自滿,而是常年苦心攻讀,加上名師指教,學益日進。

道光11年(1831),江國霖高中辛卯科舉人。江國霖中舉後,更是加倍努力,不知疲倦。他曾題聯自勉;“奮起精神,讀落滿天星斗;養成羽翼,衝破萬里雲煙”。

終於,道光18年(1838),江國霖在戊戌科考殿試中,登榜一甲第三名。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雨後的巷道,青磚灰瓦微潤

科舉鼎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因此民間以江探花尊稱江國霖。

清代川省中鼎甲者僅3人,分別是遂寧縣順治辛丑科榜眼李仙根,道光戊戌科探花江國霖和資州光緒乙未科狀元駱成驤。

順治以來200年間,大竹縣登進士者僅2人,江國霖的高中使得大竹文風頓開,爾後至民國鼎新前,僅僅60多年,中進士者達5人,中舉者16人。

江氏一族自江國霖高中後,顯赫一時。舊日童家場上場口立有江國霖“進士及第”坊,下場口是江國柄“孝廉坊”。江家在大竹城南亦修建了兩座公館,江國霖祖上3代均受追封。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今日新舊童家場鎮一瞥

江氏後裔也是人才輩出,除江國霖外,還出了江國柄、江三田、江三乘等3位舉人以及江國榮、江都定等名賢。

咸豐11年(1861),土匪周紹湧、謝寡母進犯大竹,江探花長子江都定出資組建虎勇百名抵抗匪徒,保衛竹城;江國霖族侄孫江三乘,是清末四川保路運動領袖之一,還與舉人陳步武合撰了民國版《續修大竹縣誌》。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江家大院與江氏入川第十代後裔江文哲老人

清代3位高中鼎甲者,今唯有江國霖故居格局尚存,屬極具歷史文物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產。

200年的時光,早已洗盡江家大院的鉛華。如今的它,悄然佇立在梅子山下,見證著鹽溪河畔百年變化。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部分房屋屋頂已經垮塌

由於沒有得到修繕保護,老宅已經出現了部分垮塌的跡象,岌岌可危,其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特別鳴謝大竹縣鳳凰寺主持釋演法法師提供部分雷老和尚的資料;文中江氏客家歸屬之鑑定,特別鳴謝廣東中山市華僑中學陳偉平先生)

曾為志: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教授。楊承熹: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6級本科生。李恆奕:成都市鹽道街中學高三學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