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中国作家,倒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

有多少中国作家,倒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

丨韩石山

很早以前,我是写小说的,曾跟中国好些个有名的作家在一个班里学习过半年。后来知道自己不是那个料,写不了那种时尚的小说,就主动放弃了。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个三流作家,意思是混饭吃的,上不了台盘。离远了看文坛,看什么就更清晰了。我总觉得,中国作家,不知是所受教育不足,还是大多出身贫苦之故,看写作如同种庄稼,辛苦到了,自会有好的收成。有人累得病倒,有人累得毙命。我认识一个作家,一到要开始写作了,先买两箱方便面备着,从此十天半月不出门。那几年我常给《文学自由谈》写稿,总想写一篇规劝中国作家的文章,意在说明,写作靠的是灵性,还有学识。辛苦不辛苦,实在关系不大;太辛苦了,反而戕害灵性。怎么写呢?告诫式的文章,我是不写的。不管写什么文章,我总愿意别人说,这是个聪明的人写的。要是写一篇文章,让人看了骂笨蛋,是自取其辱,活的不耐烦。

有多少中国作家,倒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

我的文章名叫《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的凭吊》。这名字一听就怪怪的,好像我去欧洲旅游,去了瑞典的首都,去西郊墓地凭吊一位外国朋友。中国作家有不知道阿姆斯特丹是哪国首都的,没有不知道斯德哥尔摩是什么地方的。是不是瑞典首都且不管,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地,没有人心里不清楚。即便本人没有去过,精神魂儿早不知去那儿游荡了多少回。几乎可以说,凡有大名气的作家,没有没做过诺奖梦的,次一点的,也会将之作为悬在不远处的鹄的,万一呢。放开脑子想象吧,于是我的眼前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壮丽也惨烈的图景:自从上世纪20年代,一个又一个域外作家,频频获得诺奖,构筑起中国作家的文学美梦,同时也撩逗起他们的雄心以来,有多少优秀的,或不那么优秀却异常骁勇的作家,拼了全力,向着斯德哥尔摩发起长途进击?

有多少中国作家,倒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

这是一幅惨烈的征战图。没有现代化的装备,没有足够的糇粮,甚至没有一双便于长途跋涉的皮靴,笔是他们唯一的利器,拐杖都是前行的赘物,就这么几乎是赤手空拳地上路了。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向西偏北!越过哈隆克丘陵,向西偏北!走过东欧平原,向西偏北!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看上一眼,脚步不停,继续前行。如果有人坐飞机,沿着这条路的上空飞行,临窗下望,当会看到,这里那里,倒卧着一具具僵尸,有的已成森森白骨;这里那里,仍有趔趄前行的身影。不管是倒下的,还是行走着的,脸都朝着正西偏北方向。脚步可以凌乱,呼吸可以停止,心中的方位是不会错的:在东经18度、北维59度的一个点上,有一个城市,它的名字叫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有座皇宫,那儿每年一度颁发一次世界级的文学奖,用的是一个炸药制造商的存款,署的是他的名字,此人名叫诺贝尔!为什么要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凭吊呢?我的意思是说,这些中国作家已冲到了斯德哥尔摩,该收住脚步了,但因为用力过猛,穿过市区,冲到西郊,终于体力不支,没来得及折返,颓然倒下断了气息,当地居民只好将他们就近埋葬在西郊的墓地里。(节选,《文学自由谈》授权发布)

有多少中国作家,倒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