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蘋果收購價翻番,背後是果農連虧兩年?進口水果將衝擊國產

今年蘋果收購價翻番,背後是果農連虧兩年?進口水果將衝擊國產

山東煙臺:蘋果豐收果農樂

各位農創朋友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有位新農人觀察到一個狀況,一位產地果農跟他聊到,今年蘋果的收購價漲幅較大,以山東棲霞的紅富士蘋果舉例,直徑8釐米的普通級蘋果去年的收購價在2.5元左右,今年普遍要到4.5元,甚至5元。這個新農人問為何蘋果收購價會有如此大的波動?

我就給這個新農人科普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水果和標準品的生產方式是有區別的。標準品可以通過開動機器無限生產,然後生產出庫存,因為它的保質期很長,所以可以做很大的庫存。這是標準品的生產方式。

而水果要經歷幾個月的生長週期,每年結一季。比如說現在這個季節就是蘋果開始採摘入庫的時間。它每年只有一季,不是無限供給的。所以水果就會存在一個自然的規律,上市的時候就是峰值上市,然後沒貨的時候就是集體缺貨。

水果峰值上市的特點就會導致價格的波動。我們都知道經濟學最基礎的一個理論為供需平衡理論。如果市場對蘋果有一萬斤的採購需求,而果農供給出了兩萬斤,毫無疑問果農想把蘋果賣出去就必須降價,蘋果的價格可能會腰斬一半。

反過來也是一樣,如果市場需求有一萬斤,而果農只能供給五千斤蘋果的時候,蘋果的價格可能就要漲一倍。今年的蘋果就是這個特徵。

為什麼會造成蘋果的供給量有高有低,有峰值有低谷呢?因為農業有一個自然週期。比如臍橙、蘋果一棵樹能夠掛果,需要四五年的時間。在蘋果樹掛果的過程中間,如果供給量不夠,蘋果價格比較好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果農願意種植蘋果樹。那蘋果的總體產量就會慢慢大起來。隨著產量的逐年增大,有一天蘋果會達到產量的峰值,到了峰值之後,蘋果的價格會下跌。蘋果價格下跌之後,果農就會砍果樹,因為他不划算。在這個過程中蘋果的產量又會逐年下降。隨著蘋果產量的下降,蘋果的利潤又開始上升。當蘋果有一個比較好的利潤的時候,果農又開始加大果樹的種植量。所以果樹種植的面積決定了該水果供給量的大小,進而決定了價格的波動。

我以前分享過劉強東的一個觀點,他不建議政府安排所有農民來做規模化、集體化的土地流轉和種植。因為一旦地區政府表示種植某種水果是個好生意,讓大家集體化大規模種植之後,那麼幾年之後這個產品的價格就會大規模下跌。這個時候政府倡導規模種植的人是不管的,農民就可能面臨賠的血本無歸的情況。

回到今天討論的話題上來,今年蘋果的價格為何會暴漲?今年蘋果的價格上漲一倍的前提條件是在過年兩年中蘋果的種植戶都在虧損,過去兩年蘋果的價格完全起不來,去年尤其明顯。所以很多農民砍掉了果樹,今年已經沒有蘋果產出了。這就是今年蘋果價格暴漲的原因。

講到這裡,我再給大家增加一個話題。我們剛剛只講了國內供需的一個狀況,而實際上現在供需盈虧之間還有一個更復雜的狀況。因為現在中國的水果可以實現全球進口。

比如說等到來年的五六月份、七八月份,蘋果的儲存期已經進入尾季,已經沒有蘋果的時候,國外的蘋果是可以進入中國市場進行有效補充的。

國外的蘋果進來補充這是錯季銷售,錯半球銷售,其實也進一步壓縮了國內蘋果的銷售週期,壓縮了國內蘋果的銷售總量。因為國內蘋果的銷售期短了,在存儲期尾季的時候市場需求已經被國外的蘋果所補充掉了。

國際進口的水果進入國內,衝擊了國內水果種植。由於國際進口水果的衝擊,國產水果的銷量小了。好處是消費者每個季節都可以吃到當季的新鮮水果。而據我觀察,我國十年以來,進口水果的增量越來越大,每年保持15%左右的進口增幅。

現在我們觀察到,在上海市場,進口水果已經佔主導,在廣州的江南市場進口水果也是佔主導。而在新發地,國產水果的空間比進口水果要多一點。從全國的大勢來看,基本上進口水果和國產水果已經是55比45,國產佔到55左右。也就是半壁江山已經被進口水果所佔據了。

而我判斷進口水果佔據的市場份額還會持續加大,這是和我國宏觀政策直接相關的。因為人民幣接下來會升值,進口會大量增加,所以國外低價的農產品會持續進到國內。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國內農業的水果種植、蔬菜種植這些品類都將受到較大的衝擊,價格的波動也會更大。因為國產果蔬的市場佔有量小了之後,需求就會更加的不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