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的農村沒有衰落,中國的農村更不能衰敗!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CFIC導讀:

“一碗米”,連著天下糧倉,關係糧食安全。民以食為天。解決好吃飯問題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中國人的飯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


中國的改革已進入第40個年頭,中國的城市和鄉村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一些鄉村所面臨的低收入、高汙染、空心化等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塊短板,也引發了一些民眾的困惑。面對鄉村現存的種種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該如何破題?《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重量級嘉賓陳錫文為我們進行深度解讀。

嘉賓簡介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陳錫文,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我國農村改革40年,他全程親歷,曾參與13箇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4次榮獲孫冶方經濟學獎,對農業與國民經濟關係、農村土地制度、農業經營體制等問題有著深入研究,在我國農業農村理論和政策研究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力。

(以下為演講核心內容)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改革的一個重大命題,有人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一定會進入一個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轉向城鎮經濟的過程,因此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鄉村一定會衰落。那麼中國是否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大家認真進行討論的。

1

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看那些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那裡的鄉村是不是已經衰落了呢?包括美國、日本,也包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這些國家算是實現了現代化了,我們到那裡的農村去看一看,我想你能得出一個結論:那裡的農村雖然不如它們的城市繁華,但是絕不能用衰敗去形容。

2

第二個要討論的問題,全世界有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口超過1億的一共只有11個國家,其中人口最多的就是中國,第二位就是印度。美國已經實現了現代化了,但是人口只有3億2千多萬人,它的總人口還不如中國的零頭多。它們的發展過程有它們的規律,但是它們的規律不一定是中國的規律。所以我想,我們要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去探索城鄉之間的關係,探索城鄉人口分佈的自身規律,這是我們的責任。

3

第三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就是中國的農民到底有多少數量?其實這個數字不要說一般的觀眾,就對很多專家來說,要回答可能也很困難。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口徑,口徑不一樣,數字就不一樣。比如說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6年年底農村的人口占42.6%,總的加在一起不到5億9千萬,但這部分人口是指常住人口,並不包括戶籍在農村、自身到城裡去務工經商的那部分人,所以你要把戶籍人口都加進來。公安部有統計,我們的農村戶籍人口大概要佔到全國總人口的58.8%,那也就是整個農村戶籍人口在8億1千多萬人,拿到全世界給任何一個國家講,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正因為這樣,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是不能讓它衰敗的!因為有幾億人口要在那裡生存和發展,應該讓他們和住在城裡面的人一樣,享有同等的幸福生活。我想從這幾個方面去講,至少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村不能讓它衰敗,因為這關係到幾億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國的農村不會衰敗、也不能衰敗,這是中國特有的國情所決定,也是黨中央做出的準確判斷。振興鄉村將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一條必經之路。我國的鄉村該如何振興?新時代的“三農”工作又該怎樣開展呢?

4

十九大報告中關於鄉村振興戰略傳達的四個重大信息:

1. “三農問題”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位置

第一個重大信息明確地告訴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黨和國家應當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什麼位置。十九大報告中講到,“三農”問題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你GDP漲得再高,人也離不開吃飯,所以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地位,就像報告裡講的,是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這個地位它是不會改的。

怎麼樣才能使得鄉村振興的戰略真正得到實施?這就需要有新的理念,需要有新的目標,也需要有新的措施和手段。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新的理念問題講到了一條,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句話是新話,以前從來沒有講過。說要讓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優先就是要排在人家前面,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未來發展的新理念。我們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儘管城鄉都有很大的發展和變化,但總體來講,農業還是現代化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小康的短板,這個基本事實就要靠優先發展來給它補齊。

至於新的目標,大家在十九大報告裡也看到,提出了要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也是一個新的提法。農業這個產業要讓它現代化,但是農村也要讓它現代化,為什麼呢?因為還有幾億農民要在那裡生活,只有農村實現了現代化,才能讓在農村生活的農民真正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那麼新的措施是什麼呢?新的措施就是強調要形成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城和鄉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衰敗的鄉村絕烘托不出繁榮的城市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根本的出路在於打破城鄉經濟社會的二元體制,這才叫實現城鄉的融合發展。

2.農業、農村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

我覺得十九大報告對於農業、農村工作而言,更加堅定地表述了我們必須堅定的一些基本的原則。一條基本原則就是要強調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前些年,我們中央發的關於農業、農村工作的文件,最開始我們的文件裡叫“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後來逐漸變成了叫“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而十九大報告用了“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從這些用詞中的變化,大家是不是能感受到黨對於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把它搞得更完善、讓農民兄弟更踏實是充滿著信心的,也是有著堅強的決心的。

二輪土地承包到期以後,農村土地承包到底會有些什麼變化?我看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做這個報告的時候,唸到這一句,底下是掌聲雷動。特別是農民兄弟感到非常興奮,感到自己吃下了一個踏踏實實的定心丸,但是我也瞭解了,有些同志覺得不過癮。你第一輪延長15年,第二輪就延長30年,第三輪怎麼還是30年呢?更長一點兒不行嗎?50年,70年,90年行不行?但總書記在十九大期間參加貴州代表團討論的時候,曾經很明確地講過,

這次二輪承包再延長30年以後,那個時間節點和我們實現強國目標的這個時間節點是相契合的!所以總書記說到,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再來研究新的農村土地政策。

關於糧食安全,大家看總書記報告裡講得很清楚,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明確地提出了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裡主要應當裝中國糧,不是進口糧。進口糧也可以裝一點,但主要應當裝中國糧,這才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遠的不講,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的糧食產量就有過幾起幾落。起很不容易,要大量的政策,動員農民群眾,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才能起來;下很容易,滑坡很快。我們大家都看到,我們曾經經歷過1984年那一年,離改革開放才六年,糧食產量從當年的6千億斤出頭,一下子到了8千億出頭。第一次出現賣糧難,形勢很好,但是突然之間糧食產量就連續下滑,四年徘徊,第五年才勉強拉上去。所以中國的糧食生產一旦滑坡,三五年緩不過勁,這個危險我們要儘量避免。

當然中國農業資源有限,所以適當地進口一些國際農產品這是必要的,實際上也一直在進口。

但是如果過多地進口糧食,就會出現威脅到中國農業這個產業的安全,威脅到中國農民的生計安全。

3.對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給予精準指導

關於鄉村振興戰略傳遞給我們的第三個重大的信息,就是對當前正在推進的各項農村改革的發展事業,給予了更加精準的指導。

第一點,它非常清晰地告訴我們,什麼才叫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這裡用了五句話,叫做“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句話的本質是什麼呢?十九大以後我也聽到有些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同志講,鄉村振興的這五句話的要求,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因為在2005年,中央召開十六屆五中全會,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時候,在那個建議中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那個裡面也有五句話的要求,叫做“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我記得後來有的領導同志還跟我們開玩笑說,你們這五句話是編得不錯,既通俗易懂,又比較全面,但是擔心你講了五句話,有的地方只幹一件事。我有一次到農村調研,到一農民家裡,大家都在地裡幹活,大嫂先回來做飯。我就問那個大嫂是否知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她說知道,我說是誰告訴你的?她說廣播裡電視裡都有,我們支部書記還專門來跟我們講了,現在要搞新農村建設了。我說他怎麼講的呀?什麼叫新農村建設?大嫂想了想,新農村建設他說的就是有錢就蓋房,沒有錢就刷牆。這個過程我想我們都經歷過了,你回想起十來年前,確實有些地方是幹過這麼一段,幹了那麼一段才知道,這個不能算新農村建設。

經濟不發展,生產不發展,生活不寬裕,刷牆也白搭。

因此在這個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叫生產發展,現在叫做產業興旺,大不一樣了。過去可能主要關注在農業生產上,現在講產業興旺,就可能不光是農業,還有各種各樣的新產業新業態,還有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過去講生活寬裕,現在叫生活富裕,確實是大不一樣了。應該說制定“十五”規劃的時候,我們的農民人均收入才兩千多塊錢,現在是多少?2016年全國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63塊錢,比過去增加了一大截。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有底氣喊,要讓農民富裕起來,所以生活富裕。

過去講村容整潔,整潔就行了,不要到處垃圾亂堆、汙水橫流,但是現在我們提的叫生態宜居。生態宜居就是讓我們村莊能夠融入在青山綠水之中,能夠融入在田園之中,能夠可持續地發展,能夠讓人們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喝到乾淨的水,看到純淨的藍天,這個要求就比過去要求更高了。

過去講管理民主,管理民主主要是講幹部,對待老百姓,你得民主作風好,我們現在講的是治理有效,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區別大了。管理是講管理者,就是有領導那叫管理,治理是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大家一起來參加,把這個社會治理好,治理要有效。

這五句話裡有一句話沒有變。12年前叫做鄉風文明,這次仍然叫做鄉風文明。在我的理解中,鄉風文明這件事,我們大概12年過去了,進步不太大。在這方面需要下大的努力去做,才能真正做到鄉風文明。

第二個方面的精準,對當前農村推進的改革。大家都很關心,現在進一步再強調。實際上主要是除了承包到戶的農村土地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集體自己在統一經營的資源和資產。那麼這些資源和資產有多少?家當是多少?分佈在哪裡?誰在使用?經營效果怎麼樣?收益怎麼分配的?這些問題在很多地方對老百姓沒有講清楚,不公開不透明。於是就可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貓膩,也就可能存在一些小官鉅貪的現象。怎麼叫做保障農民集體財產權益呢?主要就是三項權利:

第一、農民有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二、農民有宅基地使用權;

第三、農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他享有對集體資產的收益分配權。那麼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把集體的家當搞清楚,都在怎麼經營,誰在經營,經營的效果怎麼樣,經營的收益怎麼分配,要把這些搞清楚。

第三個精準的回答,就是我們要發展現代農業。我想這個報告做了非常精準的、分層次的、一一的回答,在整個國家考慮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層面講了一個要構建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我們過去講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好像就是一條路,就是通過土地的經營權的流轉和集中,來發展土地的規模經營,讓某一個經營主體經營的土地比別人多,這叫規模經營。好像講新型農業主體似乎就是這麼一條路,這條路非常重要,因為在任何國家,農業規模都對於它的現代化水平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還必須要看到,我要流轉土地,我把你家的承包地,甚至你們十戶農民的承包地我都流轉過來,可你們每戶人家就七、八畝地,我都流轉過來,我就是七、八十畝地。七、八十畝地對於你們過去七、八畝來講是規模,但是對於國外那些新大陸國家,一動就是一、兩萬畝地的家庭農場,這個規模就太小了!最重要的是七、八十畝地的規模,你可以用什麼樣的技術手段來經營?買大馬力拖拉機嗎?它進去可能一個彎都調不過來;買大型聯合收割機嗎?它可能半天就把活幹完了。於是應運而生,就產生了另外一種經營主體。他不一定是直接經營農地,他不一定自己生產農產品,但是他有大量的技術服務手段,各種各樣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你們有什麼需求?你是需要秋翻地還是春天播種?還是夏天植保噴藥?還是秋後收割?一直到收下來要不要烘乾入庫?我給你提供這些服務,而且這樣的一類服務主體,正在從過去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經營者中脫身出來,成為專給人家提供服務的主體,那麼這是中國農業正在發生的一種非常深刻的、顯著的變化。

在黨的文件中,我第一次看到小農戶這個概念,改革開放以來的文件沒有講到過小農戶,但是你去細想一下,其實小農戶的存在是客觀的。那麼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到2016年的年底,流轉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總面積大概4.7億畝,大概佔到農民承包土地總面積的35.1%。把自己家承包的土地流轉給別人的,有的全部流轉了,有的部分流轉了,大概有7000多萬農戶,佔我們全部承包農戶2億3千萬戶承包農戶的30.1%。這個比例也不算低了。這說明什麼呢?我們有65%的農村承包地,仍然是誰家承包誰家經營的。所有的承包農戶中有70%的農戶,他沒有流轉土地,他自己種自己家的地,所以這是我們的基本現實。你不能通過行政性的強制的辦法,人為地去消滅小農戶,這個過程要靠經濟社會的發展,要靠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小農戶存在自身的能力難以利用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怎麼辦?就需要通過社會化的服務跟他去銜接。所以這個報告裡提到,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銜接就是通過多種多樣的社會化服務。

從這個角度講,我想我們一定要清楚,所謂的現代農業,不是簡單地把大批小農戶消滅掉,完了把土地都集中給少數人種,這樣可以提高效率。你一定要想到,你把大量小農戶消滅掉,把大量的農民從耕地上趕出去,把土地交給少數人種,他的效率是提高了,但是被迫離開土地的這麼多農民,他們靠什麼生存?他們靠什麼發展?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可能都不是農業能夠提高效率那麼一點點可以補償他的。

4.如何解決好農業、農村面臨的兩大突出問題

當前農業、農村中間存在著最突出的矛盾是什麼?怎麼去解決?這個報告裡講得非常清楚,有兩大突出矛盾。

一大突出矛盾就是農民就業和增收。我們確實三十多年下來,走出了一條路。

第一,提高農業的效率,提高農產品的價格,這可以讓農民增收。但是人均土地太少了,僅僅靠這點地,富不了,於是怎麼辦呢?過去先是辦鄉鎮企業,後來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但是現在看來這還不夠。鄉鎮企業很多地方不辦了,辦不下去了,競爭不過城市的現代化工業企業,於是大量農民工進城了,但是大家看到這幾年新增的農民工數量是明顯減少的。我有時候下鄉,農民見到也問我,原來你們都說鼓勵我們外出務工經商,現在你們都在說鼓勵我們返鄉創業,到底要我們怎麼弄呢?那麼很重要的就是情況有了變化。城市發展到這個水平的時候,它還沒有能力不斷地像以前那樣,一年吸收幾百上千萬的農民工進城。我們2016年新增農民工的數量是50萬,外出農民工離開本鄉鎮到外地去。2015年增加63萬,2016年增加50萬,那說明什麼呢?在這個階段,城市中吸收外來農民工的能力不像過去那麼強了。當然也許過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它還會有新的能量爆發出來,這也是很難判斷的,但是在這個階段,農民的就業怎麼辦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所以在十九大報告裡就明確講到,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多渠道地增加收入。

如果我們把耕地看作是農民的第一就業空間,那麼這個空間我們要用足它,但是不夠。於是就開闢出第二就業空間,就是城鎮和非農產業,但是從現在看,我們現在這個階段還不夠。於是要開闢第三就業空間,這個第三就業空間就是讓農民人在農村,但是主要不依賴於耕地,能不能創造這樣的就業崗位呢?現在看來,很多地方都在創造,比如說電商、網購、鄉村旅遊等等,這些都是這樣,人沒有離開農村,但是這樣的新增就業機會主要不是依靠耕地,這是農民的第三就業空間。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就是創造這樣一些主要不依賴耕地、而在農村就地可以新增的就業機會,通過這個方式來想辦法擴大農民的就業空間,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

第二個要解決的突出的問題是基層社會的治理問題。現在確實很多人到農村去看了,有憂慮,就覺得農村社會治理很渙散,沒有主事,沒有人管。甚至有的個別地方出現黑社會的現象,宗族勢力死灰復燃的現象。怎麼去解決?當然要下很大功夫。

在十九大報告裡面明明白白講了兩個基本必須做到的要求:

第一、要完善農村社會的治理機制。很多地方的農民自治組織發揮作用不理想、不明顯,甚至在很多地方農民還懶得去參加,沒有吸引力。他們缺乏參與的熱情,就說明這個治理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十九大報告裡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自治要和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有些地方為什麼宗法勢力抬頭、黑社會抬頭?法治缺乏。有的地方看起來好像定了一些鄉規民約,但有些鄉規民約不符合法律的規定,那你就得改過來,所以德治我想更重要。如果不能切實地提高廣大農民兄弟的文化科學素質,提高公民的素養和素質,那你這個治理水平是上不去的。

第二、你有了好的機制不行,靠誰去幹呢?所以十九大報告裡明明白白地提出來,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確實現在不少地方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了,出去了,農村的幹部確實存在著青黃不接的現象,當然也存在政策和制度上的問題。我也去調查過,和一些基層幹部聊過,有一些基層幹部跟我談的時候,心情也很不好。他說你們城裡人當了公務員,一級級升,可以升得多高啊!我們在農村當幹部怎麼辦呢?當到支部書記,當到村委會主任,天花板就到頂了,升不上去了。因為鄉里頭的人也是公務員,公務員就是逢進必考,那你說讓我們在農村基層當書記、當村委會主任的人跟大學畢業生一塊兒去考公務員,那我能考得上嗎?考不上,我仕途到此為止,幹到村委會主任、幹到黨支部書記就當到頭了,當到頭了還有什麼激勵呀!你像我們這樣六十七、八歲的人,有時開會,省裡同志、部門同志在一起一聊的時候,就能聽到很多省部長都會講到一句話,我可是大隊支部書記出身,很多人講我是幹過生產隊的倉庫保管員的,我是當過生產隊會計的,我是當過生產小隊的記工員的,這麼出來的,這是他們的經歷,三十年、四十年之後,這些人甚至已經當到了省部長。現在大家看到,我們十九大產生新的常委裡邊,總書記和總理都是當過村黨支部書記的人,但是以後還會有嗎?以後還能不能繼續產生?你這個機制改了,逢進必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靠德治引導年輕有為的農民回鄉創業,回到農村去,加入這個“三農”工作隊伍,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我們還要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要給農村基層幹部足夠的激勵,讓他們發揮才華,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是短腿,農村是短板。習近平總書記的“三農情懷”提醒我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新時代的中國農村必將生機勃勃、充滿希望!

三農中國:鄉村振興與互聯網引爆的革命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1978年11月的一個冬夜,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簽約“分田到戶”。一個月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正式啟航。

40年後,中國正處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接下來的2020到2035年,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目標是建成現代化強國。這一進程中,最明顯的短板在“三農”,當前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後尚未根本改變。

剛剛發佈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動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鄉村有序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人口淨流入城市的郊區、集體經濟實力強以及其他具備條件的鄉村,到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周邊以及廣大平原、丘陵地區的鄉村,是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鄉村,到2050年如期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改革起於農村,沒有農村改革就沒有中國的改革。

現代化將終於農村,只有當農業農村實現了現代化,中國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在我們這個鄉村人口仍有5.77億、佔總人口比重41.5%的國度,住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人,對農村往往非常陌生。

村裡還有人嗎?還有人種地嗎?村莊不是都消失了嗎?

“空心村”增多到底是壞事還是好事?一個村要支持“一個年級差不多60個孩子”這樣的小學,需要具備多少穩定人口?大部分建制鎮,包括一些村,已經很少有下地種田的農民,這些地方到底是農村還是城市?這裡的人還是不是農民?

在如此廣大、差異性又強的中國,很難有標準答案。中國有的鄉鎮一年的GDP和西藏自治區GDP差不多,但也有不少空殼村、負債村。我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作物綜合利用率還很低,在美國,玉米、大豆作物全部“吃幹榨淨”,渣皮不剩,全產業鏈加工,而我們很多地方連秸稈還無法充分利用,還在焚燒。至於肥料過度使用和重金屬汙染,也相當普遍。

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但有一個方向是明確的,那就是城市居民享有的服務,無論是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還是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服務、飲水用電,以及金融、商業、科技,農村也應逐步享有。每天都會收到快遞的大城市年輕人可能不知道,很多農村還沒有門牌號。你想在網上給二姨或三叔定個產品,他們沒法收到。

在農村,接近1/4的村的生活垃圾沒有收集,一半多的人沒有使用無害化衛生廁所,80%的村莊生活汙水沒有處理,約1/3的行政村的村內道路沒有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坐在車裡搖來晃去像醉漢”。很多農村燒秸稈柴草,西部地區不少農牧民以牛糞為主要燃料。

在金融方面,由於農民經營模式單一、致富門路少、收入不穩定、缺少徵信數據,以及產權抵押的瓶頸,再加上“三農”貸款每一筆都很小,運營成本高,導致正規金融機構很難深入,而農民學歷低,金融知識少,所以非法集資、電信詐騙、違法高息反而趁虛而入。

農業是大產業,農村是大市場,農民是大客群。從政府到社會,這些年對農村的幫扶可謂不遺餘力。但扶貧總是有階段性的,扶貧隊和志願者有一天會走的,關鍵還是要形成可持續的模式,使得進入農村的服務從經濟上也是可行的。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9月27日,我在鄭州參加了中國民生投資集團(下稱“中民投”)、中原銀行、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首屆鄉村振興發展論壇”。通過採訪,瞭解了不少農村的情況和服務的模式。

在論壇上,中民投宣佈,以“服務農村,聚焦民生,打通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為宗旨的中民鄉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民鄉鄰”)成立,中民投持股70%,河北宜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0%。

中民鄉鄰具體要做什麼事?目前主要是兩件,一是建立線上農戶數字化系統,二是建設線下的鄉鄰廣場。線上加線下形成平臺,幫農戶、農民實現財富增長和消費升級。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又是數字化,又是建廣場,到底可行與否?

其實,中民鄉鄰不是平地起高樓。因為宜農科技已在鄉村耕耘了多年,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服務辦法,找到了一個可行的助農服務載體——鄉鄰小站

宜農科技首先依託金融助農政策,與商業銀行合作,在村裡建立鄉鄰小站這一服務站點,向農民提供取、匯、轉、貸等普惠金融服務,進而以金融的剛性需求為紐帶,疊加便民繳費、網絡代購、團購訂製、收發快遞、勞務輸出、裝配式新民居建設、農民家庭光伏發電等服務品種。

中國有2萬多個鎮,1萬多個鄉,五六十萬個行政村和100多萬個自然村,越往下服務越落後。宜農科技的定位是互聯網公司,同步建設線上服務平臺和線下服務網絡,將各行業的服務機構引入農村,鄉鄰小站負責落地引流和營銷。小站一邊在線下滲透,一邊推廣自己的鄉鄰APP,對農村客戶直接滲透。村民申請加入要站長批准,實名認證,APP上提供信息、社交、培訓等服務,形成鄉村熟人的社交平臺。

10年前,第一個鄉鄰小站建立,到2013年建了100個點,現在全國16個省份已經建了2.1萬個點,每天增加50個點。這個模式之所以成立,一是智能手機在農村的普及;二是鄉鄰小站站長都是本村村民,瞭解熟人,而且都在自己家中闢出一塊地方開設小站,成本很低;三是抓住了商業銀行下不到村的痛點,幫它們下沉,讓農民的現金儘快存到銀行卡上,由此獲得銀行給予的分潤,小站站長可以獲得不錯的收入;在此基礎上引入更多服務,形成疊加效應和精準服務。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 中民鄉鄰控股董事長 王聚冰

宜農科技創始人、中民鄉鄰控股董事長王聚冰過去10年走過了1200個村莊。村裡人都叫他“王村長”。根據抽樣調查,75%鄉鄰小站站長的標準畫像是35歲到55歲的女性,她們提交申請、通過考核後才能加入、設站,其共同特點是勤奮,做事細緻,有服務精神,肯學習。這些站長就是“王村長”的創業合夥人。

王聚冰在農村長大,考上大學後在城市奮鬥幾十年,又回到鄉村。他最早發現存在著商機,是看到金融機構在縣城還有四五家,鄉鎮還有一兩家,到村莊就沒有了。

一個鄉鎮平均下轄20個左右的村,全中國大約5億人生活在金融服務的空白區。他們對300多個村莊的抽樣調查顯示,受過初中教育的佔67%,完整接受高中教育的佔40%多,能上技校、大專的就更少了。村裡很多房子非常簡陋,用旱廁,用柴火做飯。但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卻提供了一種可能,就是城市發生的一切美好,終將在農村發生。

王聚冰說:“近期我在河南走了7個鄉鎮,有你想象不到的繁榮,一個鄉鎮裡的綜合小賣店,平均是23家,商業業態非常完整。有些邊緣的、交通不便的、自然環境惡劣的鄉村消失了。但很多村莊非常興旺,小微企業大部分位於鄉鎮和鄉鎮以下,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小微企業。比如有一個種梨的村莊,4000口人,梨銷往世界7個國家,農民們用3年時間將傳統的雪花梨嫁接成市場上喜歡的黃金梨。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教授看後說,這是農業生產的‘柔性生產線’。”

“在中原大地,在燕趙,在齊魯,在我們走過的有鄉鄰小站的省份,沒有看到荒蕪的土地,農民都在田間地頭種地、種菜、養殖。但確實也有很多痛苦。今年六一兒童節,我在河南鄧州刁河店村一戶農民家裡調研,家裡三個孩子,父母外出打工,67歲的爺爺照顧他們,因為過節放假,午飯給每人加了一個雞腿,但米飯還是剩米飯,只有一碟菜。牆上貼著幾個獎狀,妹妹說,爸爸前年離家時說,我要能拿回獎狀,他過年就回家,我已經拿了三個獎狀,他還沒有回家。弟弟在旁邊一直哭,姐姐說,媽媽今年過年在家裡,但過年後就去深圳打工了。”

這種“骨肉分離”的GDP能不能改善?王聚冰說,鄉鄰APP上有一個就業服務平臺,每天發佈2000個就業崗位,用人工智能做匹配,就把在新疆鋁廠上班的爸爸和在深圳飯店打工的媽媽匹配安排到一起打工,而且就在河南,這樣每個月可以回一次家,讓孩子們不用再一兩年還見不到父母。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移動互聯網正在點點滴滴又實實在在地改變著農村。從金融角度看,鄉鄰小站目前服務了700多萬個農戶,給合作的銀行帶來了600多億元的年日均存款。在一些村莊,過去村民匯款,要跑到很遠的街道辦事處或鎮所在地的銀行網點去辦理,有時人到了,銀行網點下班了。現在不出村,就可以在鄉鄰小站辦理了。

宜農科技每進一個村,就給農戶做數據畫像,這是徵信的基礎。徵信數據豐富了,就可以和銀行一起給村民貸款,過去三年時間做了8000多萬元貸款,到目前為止只有一筆不良。這裡的竅門是:小額分散,戶均3.8萬元;堅持真實用途、受託支付,你需要用錢,按照用途支付,而不是直接給現金;三是堅持不出村,在熟人社會里放款。

通過深耕村莊,加上互聯網和商業化的方式,鄉鄰小站找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宜農科技已連續7年盈利。王聚冰說,“我們提供的就業崗位起薪不低於一個月4000元,高鐵、格力、美的都有我們輸送的藍領工人。如果給農戶家安裝一個太陽能光伏電站,每年有3500元預期收益。通過這兩項措施,很多人都能脫貧。實際上,我們是在做‘線上的村莊’,用互聯網給鄉村賦能。和我們合作一年以上的鄉鄰小站站長,平均年收入是3.8萬元,我們每月給2萬多站長髮工資。做的最好的,去年有200多萬元收入。”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鄉鄰小站找到了村莊服務模式,中民投進入後,把這個模式升級,要在鎮一級打造多業態的鄉鄰廣場。

中民投是由國務院批准,全國工商聯發起,59家行業領先企業聯合成立的大型投資集團,2014年8月啟航。這幾年,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標帶著團隊,在河南農村做了上百次實地調查。他看到的機會是,在強農、惠農、富農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農村是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現在農民結婚,汽車已是標配,鄉鎮公路發展很快,三萬五萬元的汽車很好賣。河南整個存款總量是6萬億元,接近50%是縣域及縣域以下的存款,每年存款增量中,縣域及縣域以下佔55%。河南有1億人口,縣域及縣域以下超過50%,還有2800萬的外出務工人員。村鎮的消費力不容低估。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 中民投董事局主席 董文標

在董文標看來,和大城市相比,縣域以下的市場更有潛力和彈性。中民鄉鄰是一個平臺,要聯合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實施“線上農戶財富增長數字化工程+線下中民鄉鄰文化廣場”的解決方案。鄉鄰廣場位於鄉鎮行政單位所在地或中心村,推動小型院線、分佈式光伏、農產品電商服務網、裝配式建築、農村金融服務等新業態的發展,同時,鄉鄰雲平臺將實時採集廣場周圍5平方公里的生產資料數據,對勞動力、土地、農機具等生產資料進行優化配置。

董文標說:“我們主要的服務範圍是河南、河北和山東,這裡文化相通,農戶的基本特點沒有改變,主要是種植、養殖和打工。在村裡,農民其實很講信用,你給他貸款他不還,村裡的人都知道,以後就沒法待了。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可以知道他們家庭的基本情況,比如他想買5萬塊錢的車,我就告訴他,你家的收入不足以支持買5萬塊的車,買3萬塊的就可以了。我們也會建議,你的小孩上專科比較好,上大學反而不好分配,而且將來到我這兒工作,收入不比大學生差。基於數據,精準服務,成本會降低,效益會提高,很多服務可以在線上完成。”

這幾年,農產品上行,通過電商銷售,是一個趨勢。但如何保證質量始終存在問題。董文標說:“中民鄉鄰的做法是引入泰國正大集團、日本伊藤忠等,由他們出標準,讓農民按照標準生產,將來牌子是正大、伊藤忠的,確保質量之後再上行。產品要想賣好價錢,要有好品牌。例如粉條是紅薯粉,品質非常好,但沒標準,價格就賣不上去,如果標準是伊藤忠或正大做的,再去銷售,就好辦了。所以一定要整合資源建立標準,幫農民推廣,然後直接導入城市社區,導入中民投旗下物業服務的近3000萬市民,打通城鄉服務鏈。”

9月,鄉鄰廣場示範項目已經在平頂山和許昌兩市的鄉鎮破土動工,接下來將在河南多個地市複製推廣。董文標說:“鄉鄰廣場建成後,我們會開始進行市場細分,瞭解附近5平方公里有多少土地,用什麼種子、肥料、農藥,有多少農戶,誰是比較好的種植戶、養殖戶。有了數據,就會設計出農戶的財富增長計劃。農戶非常需要一個管家,幫他算賬、賺錢、花錢。舉個例子,比如他需要1000塊錢的肥料,他付100塊錢就可以,900塊錢將來由中原銀行給他設計一個產品分期來還;一瓶農藥500塊錢,他付50塊錢就可以了;種子需要2000塊錢,付200塊錢就可以了。他買的這些生產資料,我們會進行成本和品質控制,如果是上游,給他篩選出最便宜、最好的。在下游,我們再幫助農民銷售產品。

這個模式我們已經調研摸索了一年多,發現始終要堅持一點,就是和農戶打交道,不能直接給現金,要物物交換,並且形成一個內在的循環,這樣就沒有風險,也會真正幫助農民。”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在中原大地,我感受到互聯網在推動鄉村振興方面的力量。中民鄉鄰實際在做四件事,一是打通鄉村和鄉鎮,實現振興全覆蓋;二是打通線上和線下,實現“鄉鄰APP+鄉鄰小站+鄉鄰廣場”相結合的商業模式;三是打通城鄉資本鴻溝,讓資本下鄉;四是打造農戶財富增長的數字化工程。

鄉鄰廣場目前規劃了12個業態,第一是合作銀行開設鄉鎮支行;第二是標準化、升級的商超,把“康帥傅”變成“康師傅”,把假冒偽劣變成正規商品;第三是電影院;此外還有餐飲,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物流集散,健康門診(跟縣醫院合作),就業服務和就業培訓,土地流轉中心,幼兒園等等。中民鄉鄰採取開放合作模式,提供線上一體化解決方案,線下則由各個合作伙伴來完成。最終希望實現“六下鄉、一進城”,即:文化下鄉、醫療下鄉、新能源下鄉、電商下鄉、農科教育下鄉、新民居下鄉和農產品進城。

中國很大,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足夠的腹地和人口,以支持互聯網驅動的鄉村振興。但是,從鄉鄰小站到鄉鄰廣場的平臺化服務構建,以及對於農戶、農業生產資料的數字化和大數據應用,使我們看到了一種創新、高效、經濟的建設性力量。

中國特別需要有理想、肯深入、並且善於藉助互聯網形成規模化、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的企業家和金融家,結合在一起投身“三農”建設。他們的變革令人喜悅,並讓我們對中國“三農”問題的解決抱有更多信心。

陳錫文:中國國情決定鄉村必須振興!振興鄉村是世界潮流!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如今從農村再出發,廣東鄉村振興如何能走在全國前列?日前,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陳錫文來到廣東,就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作了專題報告。陳錫文闡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和必要性,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值得注意的若干制度性問題,這對廣東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鄉村振興和城鎮化非對立

鄉村振興戰略不是簡單的農村改革初始目標的進一步提高,也不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而是新時代下“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在農村的全面貫徹落實,也是整個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陳錫文表示,雖然我國農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依舊面臨諸多問題。去年我國進口糧食超過1.3億噸,相當於國產糧食總量的1/5,我國農業生產尚不能滿足自身需求。其次,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7:1,而去年城鄉收入比是2.71:1。“經過那麼多年的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有所擴大。怎麼使農業農村和城鎮協調發展,顯然是必須完成的重大任務,這也是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背景。”陳錫文說。

“城鎮化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強大動力。”因此,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絕不是說不搞城鎮化,也不是要把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對立,而是要從實際出發,科學引領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格局分佈。

陳錫文指出,對於推進現代化,國內逐漸形成三點基本共識。一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必然逐步減少,一些村莊逐步消失。

但這是漫長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處理好規律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二是之所以有城鄉,在於城市與鄉村有著不同功能,而且這種功能不能相互替代。城市的功能在於集聚人口,積聚財富,提供技術創新,發展產業帶動經濟;鄉村的功能在於保障農產品供給,提供生態保障,傳承一個地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一個國家要想平穩協調地向前發展,必須把城鄉兩種功能協調好互補好。”三是中國人口規模巨大。即便到2030年前後,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70%,仍將有超過4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相當於美國和日本人口的總和。“有幾億人生活在農村,怎麼敢不把農村建設好?鄉村振興是我國國情所決定的必然要求。”

振興鄉村是國際潮流

陳錫文指出,推進城鎮化,開展國際比較可以查找不足,借鑑先進經驗,但各國資源稟賦、人口規模、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等不同,城鄉人口分佈格局也不盡相同。在進行國際比較時,需至少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各國城鎮化有不同的體現形式,不能簡單地看城鎮化人口比例,要看到城鎮化人口比例背後的具體形式和人口分佈。目前,世界各國城鎮化人口分佈有多種類型:有大集中、小分散的,一個國家人口高度集中在幾個城市圈,如日本、韓國;也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如德國,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2萬人以下的小鎮,城市總數達到2065個。

二是各國城鎮化統計口徑不同。如按世界銀行統計,2016年日本人口城鎮化率為92%,但實際是世界銀行錯把日本“市”這一行政區域人口當做城鎮化人口。在日本統計中,並沒有“城鎮化率”指標,只有“人口集聚度”的指標,即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到4000人以上、集聚的總人口超過5000人即為“人口集聚區”,不在人口集聚區內的相當於農村地區。目前,日本居住在人口集聚區範圍內的人口約70%。

三是世界各國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都意識到鄉村不能衰落。如韓國推行新村運動,日本推出鄉村重建計劃,我國臺灣省也在2010年制定“鄉村重生條例”,目前仍在進行。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是為全球解決鄉村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振興鄉村,是世界現象,也是國際潮流。”陳錫文說。

農村問題最重要是就業問題

陳錫文指出,去年底我國總人口是13.9億,公安部公佈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42.35%,即5.88億多城鎮人口。但是,統計局公佈的城鎮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是58.52%,即8.13多億城鎮人口。戶籍人口的城鎮化比例比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低了16.17%,這意味著約2.25億人被統計在常住人口中,這些人戶籍是農村的,但沒有進城落戶。

中國社科院曾對城鎮化人口的構成做過詳細分析,現在的城鎮常住人口新增部分中,約5%是農轉非人口,16%是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率,26%是外地農民工和他的家屬,這三種加起來佔47%。另外52%可能就是村改居、鄉改街道“改出來的”。陳錫文表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離真正實現城鎮化目標還有很大距離。

陳錫文強調,現階段要特別強調同時推進“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因為大家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全靠城鎮化,一定要調動農村自身的活力來解決農村自身的問題,但不是說拒絕城鎮化。曾有觀點認為,解決三農問題就是靠城鎮化,把絕大多數農民都轉移到城裡去了,三農問題就解決了。但事實證明,這樣做是解決不了三農問題的,解決中國的農村問題,最重要的是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

城市新需求呼喚鄉村振興

陳錫文認為,改革開放初實行承包到戶,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優勢,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最興旺時全國有近3000萬家企業,帶動1.5億勞動力就業”。鄉鎮企業通過農民“離土不離鄉”的工業化道路解決農民的充分就業問題。但1990年代中期開始,鄉鎮企業大量改制、兼併、破產。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成為第二個就業高潮的新群體。現在統計的農民工總量是2.8億人,很多人認為,就是通過農民工潮,農民及其家眷慢慢進城,最後就城鎮化了。

但是,如今情況又有新變化——外出農民工的增長速度在減緩。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外出農民工只增加了63萬人,增長率僅0.37%,2016年的增長率下降到0.3%。陳錫文說:“一定要看到現在這個階段性的變化。農民工潮到現在快20年了,不會一直這樣發展下去,一定有新的東西去替代。靠什麼去替代呢?第一就是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第二就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第三就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改革開放40年,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向農村提出了很多新的需求。有新需求就要有新供給,“這是我們這個階段特徵給鄉村振興創造的充分機會”。

現代農業與社會服務優先發展

陳錫文強調,推進鄉村振興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握重點,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十九大報告一共提到3處“優先”,包括教育優先發展、堅持就業優先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黨的文件第一次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在兩方面體現“優先發展”。

一是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村是一塊短板,農業的整體效益不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陳錫文指出,我國糧食總產量去年是12358億斤,但我們的需求約是1.3萬億斤。在總量上,我國每年糧食缺口五六百億斤,但實際進口了2000多億斤,因為國產糧食有一部分供過於求了,比如玉米,但是有一部分的缺口越來越大,那就是大豆,去年進口了接近2000億斤,世界第一。我國的糧食不是數量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品種、質量、效益、競爭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一定要適應市場需求,並不斷提高自身的效益和提升國際競爭力。

第二個優先發展就要體現在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上。陳錫文認為,中國的農民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該提供的服務都要切實提供,該保障的權益都要切實保障,做到了這一點,很多矛盾就化解了。農民就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願望來選擇進城還是回鄉。

不能把集體所有制弱化

陳錫文特別強調,紮實推進鄉村振興,一定要抓住根本,強調製度建設。農村最根本的制度就是土地制度,有什麼樣性質的土地制度,就有怎麼樣的農村經濟社會制度。“農村土地制度不管怎麼改,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沒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讓農民的利益受損害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是農村基本制度的“魂”,不能把集體所有制架空、虛化、弱化。

在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又長出了一系列農村的基本制度。一是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制度,二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即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土地集體所有權,不是村支書、村主任等村幹部所有。”農村集體的土地、農村集體的不動產和動產,都屬於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成員通過承包集體的土地來實現土地所有權。現在強調農村集體所有,就是要把集體所有權確定下來,解決少數幹部利用權力損害集體成員的權利,“也就是要把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的使用權落實下去,因為這兩個權利是農民作為土地所有者成員的權利體現”。

陳錫文表示,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根據集體土地所有制而形成的組織,於是形成第三個基本制度——農村基層社會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是根據土地所有制、村莊和農民居住狀況等設定的。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及村民自治制度,這是我國農村的四個基本制度,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部分地方有掏空、虛化、架空的傾向,要堅決避免這種情形。所以,在深化改革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農村的制度建設好,切實保障農民的基本權利。

農民有什麼權利呢?首先農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憲法賦予的所有權利,農民都應當享有。第二,農民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的使用權和集體收益的分配權。“這三個權利,都要很好地保護,這是中央再三強調的。”比如農民在城鎮落戶時,不能以農民放棄或者交出這三個權利為前提。剛推進城鎮化時,有些地方提出交出“三件舊衣衫”,給你“五件新衣衫”,就是把承包地、宅基地、山林承包權交出來,到城裡給就業、住房、子女上學等“五件新衣衫”。“農民很實在,‘三件舊衣衫’捏在手裡,看得見摸得著,天天在享受,而‘五件新衣衫’在天上、在雲裡,沒看見,什麼時候給?如果把‘舊衣衫’脫了進城,‘新衣衫’又不給,那不得凍死?”所以,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制度建設好,把農民的權益保障好。

作者:南方農村報記者王磊、劉琪,見習記者趙佩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