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CFIC导读:

“一碗米”,连着天下粮仓,关系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中国人的饭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中国的改革已进入第40个年头,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乡村所面临的低收入、高污染、空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短板,也引发了一些民众的困惑。面对乡村现存的种种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该如何破题?《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重量级嘉宾陈锡文为我们进行深度解读。

嘉宾简介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陈锡文,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我国农村改革40年,他全程亲历,曾参与13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4次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对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制等问题有着深入研究,在我国农业农村理论和政策研究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以下为演讲核心内容)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改革的一个重大命题,有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会进入一个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转向城镇经济的过程,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一定会衰落。那么中国是否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大家认真进行讨论的。

1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看那些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那里的乡村是不是已经衰落了呢?包括美国、日本,也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这些国家算是实现了现代化了,我们到那里的农村去看一看,我想你能得出一个结论:那里的农村虽然不如它们的城市繁华,但是绝不能用衰败去形容。

2

第二个要讨论的问题,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超过1亿的一共只有11个国家,其中人口最多的就是中国,第二位就是印度。美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了,但是人口只有3亿2千多万人,它的总人口还不如中国的零头多。它们的发展过程有它们的规律,但是它们的规律不一定是中国的规律。所以我想,我们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去探索城乡之间的关系,探索城乡人口分布的自身规律,这是我们的责任。

3

第三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农民到底有多少数量?其实这个数字不要说一般的观众,就对很多专家来说,要回答可能也很困难。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口径,口径不一样,数字就不一样。比如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年底农村的人口占42.6%,总的加在一起不到5亿9千万,但这部分人口是指常住人口,并不包括户籍在农村、自身到城里去务工经商的那部分人,所以你要把户籍人口都加进来。公安部有统计,我们的农村户籍人口大概要占到全国总人口的58.8%,那也就是整个农村户籍人口在8亿1千多万人,拿到全世界给任何一个国家讲,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正因为这样,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是不能让它衰败的!因为有几亿人口要在那里生存和发展,应该让他们和住在城里面的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幸福生活。我想从这几个方面去讲,至少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不能让它衰败,因为这关系到几亿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国的农村不会衰败、也不能衰败,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所决定,也是党中央做出的准确判断。振兴乡村将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条必经之路。我国的乡村该如何振兴?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又该怎样开展呢?

4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传达的四个重大信息:

1. “三农问题”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

第一个重大信息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党和国家应当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什么位置。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你GDP涨得再高,人也离不开吃饭,所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就像报告里讲的,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这个地位它是不会改的。

怎么样才能使得乡村振兴的战略真正得到实施?这就需要有新的理念,需要有新的目标,也需要有新的措施和手段。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的理念问题讲到了一条,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句话是新话,以前从来没有讲过。说要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就是要排在人家前面,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新理念。我们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尽管城乡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总体来讲,农业还是现代化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的短板,这个基本事实就要靠优先发展来给它补齐。

至于新的目标,大家在十九大报告里也看到,提出了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是一个新的提法。农业这个产业要让它现代化,但是农村也要让它现代化,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几亿农民要在那里生活,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让在农村生活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那么新的措施是什么呢?新的措施就是强调要形成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和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衰败的乡村绝烘托不出繁荣的城市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根本的出路在于打破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体制,这才叫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

2.农业、农村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我觉得十九大报告对于农业、农村工作而言,更加坚定地表述了我们必须坚定的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些年,我们中央发的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最开始我们的文件里叫“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后来逐渐变成了叫“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而十九大报告用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这些用词中的变化,大家是不是能感受到党对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它搞得更完善、让农民兄弟更踏实是充满着信心的,也是有着坚强的决心的。

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农村土地承包到底会有些什么变化?我看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做这个报告的时候,念到这一句,底下是掌声雷动。特别是农民兄弟感到非常兴奋,感到自己吃下了一个踏踏实实的定心丸,但是我也了解了,有些同志觉得不过瘾。你第一轮延长15年,第二轮就延长30年,第三轮怎么还是30年呢?更长一点儿不行吗?50年,70年,90年行不行?但总书记在十九大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的时候,曾经很明确地讲过,

这次二轮承包再延长30年以后,那个时间节点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这个时间节点是相契合的!所以总书记说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再来研究新的农村土地政策。

关于粮食安全,大家看总书记报告里讲得很清楚,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主要应当装中国粮,不是进口粮。进口粮也可以装一点,但主要应当装中国粮,这才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远的不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粮食产量就有过几起几落。起很不容易,要大量的政策,动员农民群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粮食产量才能起来;下很容易,滑坡很快。我们大家都看到,我们曾经经历过1984年那一年,离改革开放才六年,粮食产量从当年的6千亿斤出头,一下子到了8千亿出头。第一次出现卖粮难,形势很好,但是突然之间粮食产量就连续下滑,四年徘徊,第五年才勉强拉上去。所以中国的粮食生产一旦滑坡,三五年缓不过劲,这个危险我们要尽量避免。

当然中国农业资源有限,所以适当地进口一些国际农产品这是必要的,实际上也一直在进口。

但是如果过多地进口粮食,就会出现威胁到中国农业这个产业的安全,威胁到中国农民的生计安全。

3.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给予精准指导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传递给我们的第三个重大的信息,就是对当前正在推进的各项农村改革的发展事业,给予了更加精准的指导。

第一点,它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什么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这里用了五句话,叫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的本质是什么呢?十九大以后我也听到有些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讲,乡村振兴的这五句话的要求,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因为在2005年,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时候,在那个建议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个里面也有五句话的要求,叫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我记得后来有的领导同志还跟我们开玩笑说,你们这五句话是编得不错,既通俗易懂,又比较全面,但是担心你讲了五句话,有的地方只干一件事。我有一次到农村调研,到一农民家里,大家都在地里干活,大嫂先回来做饭。我就问那个大嫂是否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她说知道,我说是谁告诉你的?她说广播里电视里都有,我们支部书记还专门来跟我们讲了,现在要搞新农村建设了。我说他怎么讲的呀?什么叫新农村建设?大嫂想了想,新农村建设他说的就是有钱就盖房,没有钱就刷墙。这个过程我想我们都经历过了,你回想起十来年前,确实有些地方是干过这么一段,干了那么一段才知道,这个不能算新农村建设。

经济不发展,生产不发展,生活不宽裕,刷墙也白搭。

因此在这个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叫生产发展,现在叫做产业兴旺,大不一样了。过去可能主要关注在农业生产上,现在讲产业兴旺,就可能不光是农业,还有各种各样的新产业新业态,还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过去讲生活宽裕,现在叫生活富裕,确实是大不一样了。应该说制定“十五”规划的时候,我们的农民人均收入才两千多块钱,现在是多少?2016年全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63块钱,比过去增加了一大截。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有底气喊,要让农民富裕起来,所以生活富裕。

过去讲村容整洁,整洁就行了,不要到处垃圾乱堆、污水横流,但是现在我们提的叫生态宜居。生态宜居就是让我们村庄能够融入在青山绿水之中,能够融入在田园之中,能够可持续地发展,能够让人们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看到纯净的蓝天,这个要求就比过去要求更高了。

过去讲管理民主,管理民主主要是讲干部,对待老百姓,你得民主作风好,我们现在讲的是治理有效,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区别大了。管理是讲管理者,就是有领导那叫管理,治理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大家一起来参加,把这个社会治理好,治理要有效。

这五句话里有一句话没有变。12年前叫做乡风文明,这次仍然叫做乡风文明。在我的理解中,乡风文明这件事,我们大概12年过去了,进步不太大。在这方面需要下大的努力去做,才能真正做到乡风文明。

第二个方面的精准,对当前农村推进的改革。大家都很关心,现在进一步再强调。实际上主要是除了承包到户的农村土地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集体自己在统一经营的资源和资产。那么这些资源和资产有多少?家当是多少?分布在哪里?谁在使用?经营效果怎么样?收益怎么分配的?这些问题在很多地方对老百姓没有讲清楚,不公开不透明。于是就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猫腻,也就可能存在一些小官巨贪的现象。怎么叫做保障农民集体财产权益呢?主要就是三项权利:

第一、农民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二、农民有宅基地使用权;

第三、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他享有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那么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集体的家当搞清楚,都在怎么经营,谁在经营,经营的效果怎么样,经营的收益怎么分配,要把这些搞清楚。

第三个精准的回答,就是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我想这个报告做了非常精准的、分层次的、一一的回答,在整个国家考虑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层面讲了一个要构建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我们过去讲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好像就是一条路,就是通过土地的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来发展土地的规模经营,让某一个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比别人多,这叫规模经营。好像讲新型农业主体似乎就是这么一条路,这条路非常重要,因为在任何国家,农业规模都对于它的现代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还必须要看到,我要流转土地,我把你家的承包地,甚至你们十户农民的承包地我都流转过来,可你们每户人家就七、八亩地,我都流转过来,我就是七、八十亩地。七、八十亩地对于你们过去七、八亩来讲是规模,但是对于国外那些新大陆国家,一动就是一、两万亩地的家庭农场,这个规模就太小了!最重要的是七、八十亩地的规模,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经营?买大马力拖拉机吗?它进去可能一个弯都调不过来;买大型联合收割机吗?它可能半天就把活干完了。于是应运而生,就产生了另外一种经营主体。他不一定是直接经营农地,他不一定自己生产农产品,但是他有大量的技术服务手段,各种各样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你们有什么需求?你是需要秋翻地还是春天播种?还是夏天植保喷药?还是秋后收割?一直到收下来要不要烘干入库?我给你提供这些服务,而且这样的一类服务主体,正在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经营者中脱身出来,成为专给人家提供服务的主体,那么这是中国农业正在发生的一种非常深刻的、显著的变化。

在党的文件中,我第一次看到小农户这个概念,改革开放以来的文件没有讲到过小农户,但是你去细想一下,其实小农户的存在是客观的。那么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到2016年的年底,流转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总面积大概4.7亿亩,大概占到农民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5.1%。把自己家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别人的,有的全部流转了,有的部分流转了,大概有7000多万农户,占我们全部承包农户2亿3千万户承包农户的30.1%。这个比例也不算低了。这说明什么呢?我们有65%的农村承包地,仍然是谁家承包谁家经营的。所有的承包农户中有70%的农户,他没有流转土地,他自己种自己家的地,所以这是我们的基本现实。你不能通过行政性的强制的办法,人为地去消灭小农户,这个过程要靠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农户存在自身的能力难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怎么办?就需要通过社会化的服务跟他去衔接。所以这个报告里提到,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衔接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服务。

从这个角度讲,我想我们一定要清楚,所谓的现代农业,不是简单地把大批小农户消灭掉,完了把土地都集中给少数人种,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你一定要想到,你把大量小农户消灭掉,把大量的农民从耕地上赶出去,把土地交给少数人种,他的效率是提高了,但是被迫离开土地的这么多农民,他们靠什么生存?他们靠什么发展?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可能都不是农业能够提高效率那么一点点可以补偿他的。

4.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

当前农业、农村中间存在着最突出的矛盾是什么?怎么去解决?这个报告里讲得非常清楚,有两大突出矛盾。

一大突出矛盾就是农民就业和增收。我们确实三十多年下来,走出了一条路。

第一,提高农业的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这可以让农民增收。但是人均土地太少了,仅仅靠这点地,富不了,于是怎么办呢?过去先是办乡镇企业,后来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但是现在看来这还不够。乡镇企业很多地方不办了,办不下去了,竞争不过城市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于是大量农民工进城了,但是大家看到这几年新增的农民工数量是明显减少的。我有时候下乡,农民见到也问我,原来你们都说鼓励我们外出务工经商,现在你们都在说鼓励我们返乡创业,到底要我们怎么弄呢?那么很重要的就是情况有了变化。城市发展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它还没有能力不断地像以前那样,一年吸收几百上千万的农民工进城。我们2016年新增农民工的数量是50万,外出农民工离开本乡镇到外地去。2015年增加63万,2016年增加50万,那说明什么呢?在这个阶段,城市中吸收外来农民工的能力不像过去那么强了。当然也许过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它还会有新的能量爆发出来,这也是很难判断的,但是在这个阶段,农民的就业怎么办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所以在十九大报告里就明确讲到,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多渠道地增加收入。

如果我们把耕地看作是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那么这个空间我们要用足它,但是不够。于是就开辟出第二就业空间,就是城镇和非农产业,但是从现在看,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还不够。于是要开辟第三就业空间,这个第三就业空间就是让农民人在农村,但是主要不依赖于耕地,能不能创造这样的就业岗位呢?现在看来,很多地方都在创造,比如说电商、网购、乡村旅游等等,这些都是这样,人没有离开农村,但是这样的新增就业机会主要不是依靠耕地,这是农民的第三就业空间。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创造这样一些主要不依赖耕地、而在农村就地可以新增的就业机会,通过这个方式来想办法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第二个要解决的突出的问题是基层社会的治理问题。现在确实很多人到农村去看了,有忧虑,就觉得农村社会治理很涣散,没有主事,没有人管。甚至有的个别地方出现黑社会的现象,宗族势力死灰复燃的现象。怎么去解决?当然要下很大功夫。

在十九大报告里面明明白白讲了两个基本必须做到的要求:

第一、要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机制。很多地方的农民自治组织发挥作用不理想、不明显,甚至在很多地方农民还懒得去参加,没有吸引力。他们缺乏参与的热情,就说明这个治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十九大报告里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自治要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有些地方为什么宗法势力抬头、黑社会抬头?法治缺乏。有的地方看起来好像定了一些乡规民约,但有些乡规民约不符合法律的规定,那你就得改过来,所以德治我想更重要。如果不能切实地提高广大农民兄弟的文化科学素质,提高公民的素养和素质,那你这个治理水平是上不去的。

第二、你有了好的机制不行,靠谁去干呢?所以十九大报告里明明白白地提出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确实现在不少地方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了,出去了,农村的干部确实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当然也存在政策和制度上的问题。我也去调查过,和一些基层干部聊过,有一些基层干部跟我谈的时候,心情也很不好。他说你们城里人当了公务员,一级级升,可以升得多高啊!我们在农村当干部怎么办呢?当到支部书记,当到村委会主任,天花板就到顶了,升不上去了。因为乡里头的人也是公务员,公务员就是逢进必考,那你说让我们在农村基层当书记、当村委会主任的人跟大学毕业生一块儿去考公务员,那我能考得上吗?考不上,我仕途到此为止,干到村委会主任、干到党支部书记就当到头了,当到头了还有什么激励呀!你像我们这样六十七、八岁的人,有时开会,省里同志、部门同志在一起一聊的时候,就能听到很多省部长都会讲到一句话,我可是大队支部书记出身,很多人讲我是干过生产队的仓库保管员的,我是当过生产队会计的,我是当过生产小队的记工员的,这么出来的,这是他们的经历,三十年、四十年之后,这些人甚至已经当到了省部长。现在大家看到,我们十九大产生新的常委里边,总书记和总理都是当过村党支部书记的人,但是以后还会有吗?以后还能不能继续产生?你这个机制改了,逢进必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靠德治引导年轻有为的农民回乡创业,回到农村去,加入这个“三农”工作队伍,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还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要给农村基层干部足够的激励,让他们发挥才华,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是短腿,农村是短板。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提醒我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必将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三农中国:乡村振兴与互联网引爆的革命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1978年11月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约“分田到户”。一个月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正式启航。

40年后,中国正处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接下来的2020到2035年,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强国。这一进程中,最明显的短板在“三农”,当前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尚未根本改变。

刚刚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入城市的郊区、集体经济实力强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乡村,到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周边以及广大平原、丘陵地区的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到2050年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起于农村,没有农村改革就没有中国的改革。

现代化将终于农村,只有当农业农村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在我们这个乡村人口仍有5.77亿、占总人口比重41.5%的国度,住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人,对农村往往非常陌生。

村里还有人吗?还有人种地吗?村庄不是都消失了吗?

“空心村”增多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一个村要支持“一个年级差不多60个孩子”这样的小学,需要具备多少稳定人口?大部分建制镇,包括一些村,已经很少有下地种田的农民,这些地方到底是农村还是城市?这里的人还是不是农民?

在如此广大、差异性又强的中国,很难有标准答案。中国有的乡镇一年的GDP和西藏自治区GDP差不多,但也有不少空壳村、负债村。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作物综合利用率还很低,在美国,玉米、大豆作物全部“吃干榨净”,渣皮不剩,全产业链加工,而我们很多地方连秸秆还无法充分利用,还在焚烧。至于肥料过度使用和重金属污染,也相当普遍。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但有一个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城市居民享有的服务,无论是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服务、饮水用电,以及金融、商业、科技,农村也应逐步享有。每天都会收到快递的大城市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很多农村还没有门牌号。你想在网上给二姨或三叔定个产品,他们没法收到。

在农村,接近1/4的村的生活垃圾没有收集,一半多的人没有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80%的村庄生活污水没有处理,约1/3的行政村的村内道路没有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坐在车里摇来晃去像醉汉”。很多农村烧秸秆柴草,西部地区不少农牧民以牛粪为主要燃料。

在金融方面,由于农民经营模式单一、致富门路少、收入不稳定、缺少征信数据,以及产权抵押的瓶颈,再加上“三农”贷款每一笔都很小,运营成本高,导致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深入,而农民学历低,金融知识少,所以非法集资、电信诈骗、违法高息反而趁虚而入。

农业是大产业,农村是大市场,农民是大客群。从政府到社会,这些年对农村的帮扶可谓不遗余力。但扶贫总是有阶段性的,扶贫队和志愿者有一天会走的,关键还是要形成可持续的模式,使得进入农村的服务从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9月27日,我在郑州参加了中国民生投资集团(下称“中民投”)、中原银行、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首届乡村振兴发展论坛”。通过采访,了解了不少农村的情况和服务的模式。

在论坛上,中民投宣布,以“服务农村,聚焦民生,打通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宗旨的中民乡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民乡邻”)成立,中民投持股70%,河北宜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0%。

中民乡邻具体要做什么事?目前主要是两件,一是建立线上农户数字化系统,二是建设线下的乡邻广场。线上加线下形成平台,帮农户、农民实现财富增长和消费升级。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又是数字化,又是建广场,到底可行与否?

其实,中民乡邻不是平地起高楼。因为宜农科技已在乡村耕耘了多年,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服务办法,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助农服务载体——乡邻小站

宜农科技首先依托金融助农政策,与商业银行合作,在村里建立乡邻小站这一服务站点,向农民提供取、汇、转、贷等普惠金融服务,进而以金融的刚性需求为纽带,叠加便民缴费、网络代购、团购订制、收发快递、劳务输出、装配式新民居建设、农民家庭光伏发电等服务品种。

中国有2万多个镇,1万多个乡,五六十万个行政村和100多万个自然村,越往下服务越落后。宜农科技的定位是互联网公司,同步建设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网络,将各行业的服务机构引入农村,乡邻小站负责落地引流和营销。小站一边在线下渗透,一边推广自己的乡邻APP,对农村客户直接渗透。村民申请加入要站长批准,实名认证,APP上提供信息、社交、培训等服务,形成乡村熟人的社交平台。

10年前,第一个乡邻小站建立,到2013年建了100个点,现在全国16个省份已经建了2.1万个点,每天增加50个点。这个模式之所以成立,一是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二是乡邻小站站长都是本村村民,了解熟人,而且都在自己家中辟出一块地方开设小站,成本很低;三是抓住了商业银行下不到村的痛点,帮它们下沉,让农民的现金尽快存到银行卡上,由此获得银行给予的分润,小站站长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引入更多服务,形成叠加效应和精准服务。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 中民乡邻控股董事长 王聚冰

宜农科技创始人、中民乡邻控股董事长王聚冰过去10年走过了1200个村庄。村里人都叫他“王村长”。根据抽样调查,75%乡邻小站站长的标准画像是35岁到55岁的女性,她们提交申请、通过考核后才能加入、设站,其共同特点是勤奋,做事细致,有服务精神,肯学习。这些站长就是“王村长”的创业合伙人。

王聚冰在农村长大,考上大学后在城市奋斗几十年,又回到乡村。他最早发现存在着商机,是看到金融机构在县城还有四五家,乡镇还有一两家,到村庄就没有了。

一个乡镇平均下辖20个左右的村,全中国大约5亿人生活在金融服务的空白区。他们对300多个村庄的抽样调查显示,受过初中教育的占67%,完整接受高中教育的占40%多,能上技校、大专的就更少了。村里很多房子非常简陋,用旱厕,用柴火做饭。但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却提供了一种可能,就是城市发生的一切美好,终将在农村发生。

王聚冰说:“近期我在河南走了7个乡镇,有你想象不到的繁荣,一个乡镇里的综合小卖店,平均是23家,商业业态非常完整。有些边缘的、交通不便的、自然环境恶劣的乡村消失了。但很多村庄非常兴旺,小微企业大部分位于乡镇和乡镇以下,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小微企业。比如有一个种梨的村庄,4000口人,梨销往世界7个国家,农民们用3年时间将传统的雪花梨嫁接成市场上喜欢的黄金梨。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看后说,这是农业生产的‘柔性生产线’。”

“在中原大地,在燕赵,在齐鲁,在我们走过的有乡邻小站的省份,没有看到荒芜的土地,农民都在田间地头种地、种菜、养殖。但确实也有很多痛苦。今年六一儿童节,我在河南邓州刁河店村一户农民家里调研,家里三个孩子,父母外出打工,67岁的爷爷照顾他们,因为过节放假,午饭给每人加了一个鸡腿,但米饭还是剩米饭,只有一碟菜。墙上贴着几个奖状,妹妹说,爸爸前年离家时说,我要能拿回奖状,他过年就回家,我已经拿了三个奖状,他还没有回家。弟弟在旁边一直哭,姐姐说,妈妈今年过年在家里,但过年后就去深圳打工了。”

这种“骨肉分离”的GDP能不能改善?王聚冰说,乡邻APP上有一个就业服务平台,每天发布2000个就业岗位,用人工智能做匹配,就把在新疆铝厂上班的爸爸和在深圳饭店打工的妈妈匹配安排到一起打工,而且就在河南,这样每个月可以回一次家,让孩子们不用再一两年还见不到父母。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移动互联网正在点点滴滴又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农村。从金融角度看,乡邻小站目前服务了700多万个农户,给合作的银行带来了600多亿元的年日均存款。在一些村庄,过去村民汇款,要跑到很远的街道办事处或镇所在地的银行网点去办理,有时人到了,银行网点下班了。现在不出村,就可以在乡邻小站办理了。

宜农科技每进一个村,就给农户做数据画像,这是征信的基础。征信数据丰富了,就可以和银行一起给村民贷款,过去三年时间做了8000多万元贷款,到目前为止只有一笔不良。这里的窍门是:小额分散,户均3.8万元;坚持真实用途、受托支付,你需要用钱,按照用途支付,而不是直接给现金;三是坚持不出村,在熟人社会里放款。

通过深耕村庄,加上互联网和商业化的方式,乡邻小站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宜农科技已连续7年盈利。王聚冰说,“我们提供的就业岗位起薪不低于一个月4000元,高铁、格力、美的都有我们输送的蓝领工人。如果给农户家安装一个太阳能光伏电站,每年有3500元预期收益。通过这两项措施,很多人都能脱贫。实际上,我们是在做‘线上的村庄’,用互联网给乡村赋能。和我们合作一年以上的乡邻小站站长,平均年收入是3.8万元,我们每月给2万多站长发工资。做的最好的,去年有200多万元收入。”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乡邻小站找到了村庄服务模式,中民投进入后,把这个模式升级,要在镇一级打造多业态的乡邻广场。

中民投是由国务院批准,全国工商联发起,59家行业领先企业联合成立的大型投资集团,2014年8月启航。这几年,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标带着团队,在河南农村做了上百次实地调查。他看到的机会是,在强农、惠农、富农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农村是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现在农民结婚,汽车已是标配,乡镇公路发展很快,三万五万元的汽车很好卖。河南整个存款总量是6万亿元,接近50%是县域及县域以下的存款,每年存款增量中,县域及县域以下占55%。河南有1亿人口,县域及县域以下超过50%,还有2800万的外出务工人员。村镇的消费力不容低估。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 中民投董事局主席 董文标

在董文标看来,和大城市相比,县域以下的市场更有潜力和弹性。中民乡邻是一个平台,要联合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实施“线上农户财富增长数字化工程+线下中民乡邻文化广场”的解决方案。乡邻广场位于乡镇行政单位所在地或中心村,推动小型院线、分布式光伏、农产品电商服务网、装配式建筑、农村金融服务等新业态的发展,同时,乡邻云平台将实时采集广场周围5平方公里的生产资料数据,对劳动力、土地、农机具等生产资料进行优化配置。

董文标说:“我们主要的服务范围是河南、河北和山东,这里文化相通,农户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主要是种植、养殖和打工。在村里,农民其实很讲信用,你给他贷款他不还,村里的人都知道,以后就没法待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可以知道他们家庭的基本情况,比如他想买5万块钱的车,我就告诉他,你家的收入不足以支持买5万块的车,买3万块的就可以了。我们也会建议,你的小孩上专科比较好,上大学反而不好分配,而且将来到我这儿工作,收入不比大学生差。基于数据,精准服务,成本会降低,效益会提高,很多服务可以在线上完成。”

这几年,农产品上行,通过电商销售,是一个趋势。但如何保证质量始终存在问题。董文标说:“中民乡邻的做法是引入泰国正大集团、日本伊藤忠等,由他们出标准,让农民按照标准生产,将来牌子是正大、伊藤忠的,确保质量之后再上行。产品要想卖好价钱,要有好品牌。例如粉条是红薯粉,品质非常好,但没标准,价格就卖不上去,如果标准是伊藤忠或正大做的,再去销售,就好办了。所以一定要整合资源建立标准,帮农民推广,然后直接导入城市社区,导入中民投旗下物业服务的近3000万市民,打通城乡服务链。”

9月,乡邻广场示范项目已经在平顶山和许昌两市的乡镇破土动工,接下来将在河南多个地市复制推广。董文标说:“乡邻广场建成后,我们会开始进行市场细分,了解附近5平方公里有多少土地,用什么种子、肥料、农药,有多少农户,谁是比较好的种植户、养殖户。有了数据,就会设计出农户的财富增长计划。农户非常需要一个管家,帮他算账、赚钱、花钱。举个例子,比如他需要1000块钱的肥料,他付100块钱就可以,900块钱将来由中原银行给他设计一个产品分期来还;一瓶农药500块钱,他付50块钱就可以了;种子需要2000块钱,付200块钱就可以了。他买的这些生产资料,我们会进行成本和品质控制,如果是上游,给他筛选出最便宜、最好的。在下游,我们再帮助农民销售产品。

这个模式我们已经调研摸索了一年多,发现始终要坚持一点,就是和农户打交道,不能直接给现金,要物物交换,并且形成一个内在的循环,这样就没有风险,也会真正帮助农民。”

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陈锡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农村没有衰落,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在中原大地,我感受到互联网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力量。中民乡邻实际在做四件事,一是打通乡村和乡镇,实现振兴全覆盖;二是打通线上和线下,实现“乡邻APP+乡邻小站+乡邻广场”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三是打通城乡资本鸿沟,让资本下乡;四是打造农户财富增长的数字化工程。

乡邻广场目前规划了12个业态,第一是合作银行开设乡镇支行;第二是标准化、升级的商超,把“康帅傅”变成“康师傅”,把假冒伪劣变成正规商品;第三是电影院;此外还有餐饮,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物流集散,健康门诊(跟县医院合作),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土地流转中心,幼儿园等等。中民乡邻采取开放合作模式,提供线上一体化解决方案,线下则由各个合作伙伴来完成。最终希望实现“六下乡、一进城”,即:文化下乡、医疗下乡、新能源下乡、电商下乡、农科教育下乡、新民居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中国很大,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足够的腹地和人口,以支持互联网驱动的乡村振兴。但是,从乡邻小站到乡邻广场的平台化服务构建,以及对于农户、农业生产资料的数字化和大数据应用,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创新、高效、经济的建设性力量。

中国特别需要有理想、肯深入、并且善于借助互联网形成规模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的企业家和金融家,结合在一起投身“三农”建设。他们的变革令人喜悦,并让我们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抱有更多信心。

陈锡文:中国国情决定乡村必须振兴!振兴乡村是世界潮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如今从农村再出发,广东乡村振兴如何能走在全国前列?日前,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陈锡文来到广东,就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了专题报告。陈锡文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值得注意的若干制度性问题,这对广东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乡村振兴和城镇化非对立

乡村振兴战略不是简单的农村改革初始目标的进一步提高,也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而是新时代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村的全面贯彻落实,也是整个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陈锡文表示,虽然我国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依旧面临诸多问题。去年我国进口粮食超过1.3亿吨,相当于国产粮食总量的1/5,我国农业生产尚不能满足自身需求。其次,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而去年城乡收入比是2.71:1。“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怎么使农业农村和城镇协调发展,显然是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这也是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背景。”陈锡文说。

“城镇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绝不是说不搞城镇化,也不是要把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对立,而是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引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格局分布。

陈锡文指出,对于推进现代化,国内逐渐形成三点基本共识。一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必然逐步减少,一些村庄逐步消失。

但这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处理好规律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二是之所以有城乡,在于城市与乡村有着不同功能,而且这种功能不能相互替代。城市的功能在于集聚人口,积聚财富,提供技术创新,发展产业带动经济;乡村的功能在于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生态保障,传承一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个国家要想平稳协调地向前发展,必须把城乡两种功能协调好互补好。”三是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即便到2030年前后,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仍将有超过4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人口的总和。“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怎么敢不把农村建设好?乡村振兴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必然要求。”

振兴乡村是国际潮流

陈锡文指出,推进城镇化,开展国际比较可以查找不足,借鉴先进经验,但各国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不同,城乡人口分布格局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国际比较时,需至少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各国城镇化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不能简单地看城镇化人口比例,要看到城镇化人口比例背后的具体形式和人口分布。目前,世界各国城镇化人口分布有多种类型:有大集中、小分散的,一个国家人口高度集中在几个城市圈,如日本、韩国;也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如德国,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2万人以下的小镇,城市总数达到2065个。

二是各国城镇化统计口径不同。如按世界银行统计,2016年日本人口城镇化率为92%,但实际是世界银行错把日本“市”这一行政区域人口当做城镇化人口。在日本统计中,并没有“城镇化率”指标,只有“人口集聚度”的指标,即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4000人以上、集聚的总人口超过5000人即为“人口集聚区”,不在人口集聚区内的相当于农村地区。目前,日本居住在人口集聚区范围内的人口约70%。

三是世界各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都意识到乡村不能衰落。如韩国推行新村运动,日本推出乡村重建计划,我国台湾省也在2010年制定“乡村重生条例”,目前仍在进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振兴乡村,是世界现象,也是国际潮流。”陈锡文说。

农村问题最重要是就业问题

陈锡文指出,去年底我国总人口是13.9亿,公安部公布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42.35%,即5.88亿多城镇人口。但是,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58.52%,即8.13多亿城镇人口。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比例比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低了16.17%,这意味着约2.25亿人被统计在常住人口中,这些人户籍是农村的,但没有进城落户。

中国社科院曾对城镇化人口的构成做过详细分析,现在的城镇常住人口新增部分中,约5%是农转非人口,16%是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26%是外地农民工和他的家属,这三种加起来占47%。另外52%可能就是村改居、乡改街道“改出来的”。陈锡文表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真正实现城镇化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陈锡文强调,现阶段要特别强调同时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因为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全靠城镇化,一定要调动农村自身的活力来解决农村自身的问题,但不是说拒绝城镇化。曾有观点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就是靠城镇化,把绝大多数农民都转移到城里去了,三农问题就解决了。但事实证明,这样做是解决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城市新需求呼唤乡村振兴

陈锡文认为,改革开放初实行承包到户,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最兴旺时全国有近3000万家企业,带动1.5亿劳动力就业”。乡镇企业通过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道路解决农民的充分就业问题。但19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大量改制、兼并、破产。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成为第二个就业高潮的新群体。现在统计的农民工总量是2.8亿人,很多人认为,就是通过农民工潮,农民及其家眷慢慢进城,最后就城镇化了。

但是,如今情况又有新变化——外出农民工的增长速度在减缓。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外出农民工只增加了63万人,增长率仅0.37%,2016年的增长率下降到0.3%。陈锡文说:“一定要看到现在这个阶段性的变化。农民工潮到现在快20年了,不会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一定有新的东西去替代。靠什么去替代呢?第一就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第二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第三就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改革开放40年,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向农村提出了很多新的需求。有新需求就要有新供给,“这是我们这个阶段特征给乡村振兴创造的充分机会”。

现代农业与社会服务优先发展

陈锡文强调,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握重点,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十九大报告一共提到3处“优先”,包括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就业优先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在两方面体现“优先发展”。

一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是一块短板,农业的整体效益不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陈锡文指出,我国粮食总产量去年是12358亿斤,但我们的需求约是1.3万亿斤。在总量上,我国每年粮食缺口五六百亿斤,但实际进口了2000多亿斤,因为国产粮食有一部分供过于求了,比如玉米,但是有一部分的缺口越来越大,那就是大豆,去年进口了接近2000亿斤,世界第一。我国的粮食不是数量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品种、质量、效益、竞争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适应市场需求,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效益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二个优先发展就要体现在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陈锡文认为,中国的农民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该提供的服务都要切实提供,该保障的权益都要切实保障,做到了这一点,很多矛盾就化解了。农民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来选择进城还是回乡。

不能把集体所有制弱化

陈锡文特别强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抓住根本,强调制度建设。农村最根本的制度就是土地制度,有什么样性质的土地制度,就有怎么样的农村经济社会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没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让农民的利益受损害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农村基本制度的“魂”,不能把集体所有制架空、虚化、弱化。

在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又长出了一系列农村的基本制度。一是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二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土地集体所有权,不是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干部所有。”农村集体的土地、农村集体的不动产和动产,都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成员通过承包集体的土地来实现土地所有权。现在强调农村集体所有,就是要把集体所有权确定下来,解决少数干部利用权力损害集体成员的权利,“也就是要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的使用权落实下去,因为这两个权利是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成员的权利体现”。

陈锡文表示,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根据集体土地所有制而形成的组织,于是形成第三个基本制度——农村基层社会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是根据土地所有制、村庄和农民居住状况等设定的。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及村民自治制度,这是我国农村的四个基本制度,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部分地方有掏空、虚化、架空的倾向,要坚决避免这种情形。所以,在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农村的制度建设好,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

农民有什么权利呢?首先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宪法赋予的所有权利,农民都应当享有。第二,农民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使用权和集体收益的分配权。“这三个权利,都要很好地保护,这是中央再三强调的。”比如农民在城镇落户时,不能以农民放弃或者交出这三个权利为前提。刚推进城镇化时,有些地方提出交出“三件旧衣衫”,给你“五件新衣衫”,就是把承包地、宅基地、山林承包权交出来,到城里给就业、住房、子女上学等“五件新衣衫”。“农民很实在,‘三件旧衣衫’捏在手里,看得见摸得着,天天在享受,而‘五件新衣衫’在天上、在云里,没看见,什么时候给?如果把‘旧衣衫’脱了进城,‘新衣衫’又不给,那不得冻死?”所以,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制度建设好,把农民的权益保障好。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王磊、刘琪,见习记者赵佩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