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儿的慌乱

前两天看到张泉灵老师的一篇文章叫《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是的,和你预想得差不大多,她从商业角度剖析了很多案例,文章整体架构的阐述中心也的确是劝诫我们要跟上如今时代飞速发展的变化,只是整篇文章看完后,心里有些空唠唠的,这种感觉就像第一次上地理课时,老师拿着地球仪说:同学们,你们看,地球分为几大洲、几大洋,它们经度处对应的纬度数是多少?它们长什么样?以什么标准划分?老师在讲台唾沫横飞地认真又仔细,而我却在想那个圆圆球体上布满弯弯曲曲的线条原来就是我们叫做地球的样子,那些嚷嚷着要去全世界看看口号落到实处,也不过是在一个球体上逛了一圈而看到相似的土地或山川。

如此这般来想会让生活不免缺乏很多情趣,但我这人比较固执,无论任何现象的发生,总觉着不应该只有一种观点或一类声音,面对嘈杂的世界变化、更替,不管是传统教育的传播或者新型科技的发展趋势,总应先了解自己是个人为基础,然后才能在外界事物的体验中去定位个人的角色和价值,而不是在大量的新鲜消息和挑战面前,活得像个弃儿一样任凭时间和他人摆布,在学海无涯的变化之中自我劝解要以苦做舟才有前行的希望,却忘了再坚固的船只也行不过大海的宽广,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身边点滴。

弃儿的慌乱

在我以往的书单里,曾以做过新闻记者的文字居首位,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接触的总是生活最鲜活的一面,个人又偏好于那些勇于撕开伤口展示却不轻易加注自己情感的言辞,因为每一个当下的受访者其实都在寻求宣泄或解决的出口,可采访的人即使手握导向却无法扮演上帝的角色。因此在这样的文字里,我更关心的是,一个现象、一个事、一个人等之于我,是什么样子呈现?它会占影响我观念的多少比重?我又能为之做什么?持续感受之后,便可抚平焦躁和不安,尽己之力,不夸张、不强求。

85后的我们这一批孩子中有一群人是长辈眼中的‘怪胎’、朋友之处的‘担心’和自己心里的‘石块’,劝不了自己将就又不得不低头于现实,生活在这样一个碎片信息被无限放大的时代背景里,无论物质生活还是思想活动里的每一块都有机会被拿出来放大成不同的样子,再在一个叫网络的平台支撑下依靠智能手机的屏幕迅速无限扩散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形成上瘾一般的依赖性,可是所有呈现的表达都不过是通过不同渠道或者方式在重复着以前‘别人’经历过时间里所发生过的一切,像是不同时期的热门话题或热搜人物一样,我们始终都是翻看评论的千千万万分之一闲得无聊的吃瓜群众。

与此同时也有些反向的声音在呼喊年轻人要学会沉淀、强调简约生活甚至流行起佛系去早早养生起来,在初入的阶段,我曾盲从地喜欢一切民谣,从陈粒、张悬、李志、赵雷、马頔等到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外国乡村民谣,心情好的时候串起来连续听,就像是能把地球仪上的线条编织成浪漫的网去捕捉没有到过的远方,可我越来越清楚一切盲从和附和的根源是没有自我,是没有一个事儿会想起来就兴奋且瞬间浑身是劲儿,是无论对人、对事,早已丧失了情怀和念想,而此时的我,也仅是活就已不知所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