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独处与麻烦

——喜欢独处并非性格孤僻,更非社交障碍

对,我就是那个怕麻烦,并且极其享受独处的人。我需要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

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我的性格。平时除了写作和一些必要的交接工作,我几乎懒得出门。尤其容易发生的情况就是,与不熟悉的人约定某日出去闲逛,我经常会产生临阵逃脱的冲动。在我看来,和人说话是麻烦,吃饭是麻烦,上厕所也麻烦,甚至穿衣服也很麻烦。

小事不愿麻烦自己,大事也不愿麻烦别人,我就是如此矛盾。

从小被父母灌输“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的处事理念,所以一直以来,我把这句话当作我为人处事的原则之一。

多年来奉行此项原则,有麻烦自己扛着,哪怕是咬紧牙关,也不愿意把“麻烦”转到别人身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和多数人的关系一直是“淡如水”,从未去搭建抑或体验过“甘如醴”的友情。因为不愿麻烦别人,有了头疼事也只能到憋在心;因为不愿麻烦别人,曾通宵达旦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陈忱;独处与麻烦

陈忱完美灾难

学校老师曾一度十分担心我是不是有自闭症,就连初中时,国际学校的老师也曾找到家长谈话,说,你的孩子太内向了,形单影只,吃饭都不与别人一起。这直接导致了从我初中出国留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期末评语除了成绩优异,后面总会跟着一个BUT,再接着就是过于over的形容:Nice and Quite girl. 上课绝对不捣乱,但不叫到我,我也绝对不会发言;如果出现小组工作,那么我一定是里面最沉默的。老师把这个视为一个严重的交流障碍。而我的家长,以及一些熟悉我的人,却不置可否,甚至觉得荒唐。

起初人们刚认我认识时,会觉得我很酷,后来却发现,原来我是从精神病院里跑出来的。实际上,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自己至今说不清,或许作为一名创作者,书中塑造出的任何角色都极有可能是自我的分裂人格。

至于我为何不爱交际?原因很简单。不是自闭,不是自卑,更不是傲娇。而是,很简单的——怕麻烦。

觉得和三观不同的人讲话简直是一种折磨,对完全陌生的人把自己从头介绍一遍,并察言观色对方,从外到内,既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又要注意自己的话语,那样真的很累。

我宁愿多用一些时间在思考,写作上,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我从小到大都不合群。更糟糕的是,我长了一张冷漠脸。曾经留学时,一个性格孤僻的同学在开学的第一天认识了我。我们坐在同一个教室,同桌的座位。却整整两节课过去,没有讲过一句话。后来,小组讨论时,才逼不得已无比别扭地互相做了自我介绍,并交换了联系方式。令我没想到的是,当晚他给我发来信息,问:以后我能不能偶尔找你聊天?我觉得有点奇怪,便问:为什么不能呢?他说:我觉得你不爱和人讲话。我说:那是因为我懒。他却回答:我是因为没有朋友。

因为没有朋友。

我盯着这句话,愣住了。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常见的,假性的独处,其本质是寂寞。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关系,你被群体抛弃,被人群隔离,从而被动或主动地丧失了与别人的联结,成为一座孤岛。

陈忱;独处与麻烦

陈忱

真正的独处,则是一种积极的体验,是享受一个人的状态,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孤独。在这种情境下,你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处理自己的情绪,解决自己的问题。然而,独自一人的愿望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在中国,独处是一个在小众群体中备受推崇,在媒体上被发声呐喊,但在现实中依旧会受到不友好对待的生活方式。现在社会对独身人士比对同性恋人士还苛刻,什么时候能理解喜欢独自一人的我们?

一个人出去看电影,吃饭,旅游,散步,本是稀松平常之事,却会被人说成是可怜的单身狗,宅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又会被形容是不懂生活的宅女。对那些选择独身的人而言,情况会更糟糕一些。社会规范与文化会不停地督促你选择婚姻,进入家庭组织中。男性久而不婚时,会被指责为没有责任感,不懂家庭的美好之处。女性久而不婚,会招致一些更恶劣的谩骂与诋毁。

陈忱;独处与麻烦

陈忱作家

而事实上,很多人格完整,交流起来给人如沐春风之感的人,几乎都能在独处和社交之交切换自如。这类人一般也是更爱独处的,因为他们需要独处的时间来完善自己。再次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小时候做值日做到很晚,独自留在教室里的时候,能够清晰地听到自己说话时的回音,以及教室内电风扇空调运作的声音。而这些,在白天吵闹的课间以及人群熙攘的上课时间,是绝对感受不到的。同理,当周围的声音消失了,才能听得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经常独处的人,思考就相对变多了,从而更容易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下次再有人攻击你的独处行为时,请保持镇定自若,不要怀疑。

请骄傲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享受孤独,懂得觉察与自省的独处者。

我的生活,我的方式,都由我做主。

毕竟至今不曾遇到一人,令我感到与他相对之欢愉,多出我独处的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