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常回家陪老人吃飯嗎?請看老趙回家吃飯的經歷

週六上午,看了一會書,忽然想起了老母親,便說走就走,頭頂似火的驕陽往老家趕。先是坐37路公交車,再轉乘12路車,經過近一個小時的顛簸,我回到了位於高新區的老家。

老家雖然位於高新區,可還沒開發,仍然有地耕種。下了車,還有一華里的路,便步行回家。原來坎坷不平的土路已經變成了平坦筆直的水泥路,道路兩旁滿是楊樹、柳樹、榆樹和綠油油的莊稼。除了熟悉的玉米、大豆之外,我竟然還見到了穀子和高粱。很稀罕,便拿出手機拍照。

你經常回家陪老人吃飯嗎?請看老趙回家吃飯的經歷

居住在喧囂的城市很難看到這樣美麗的田園風光,便忘卻了暑熱。走著走著,便見到了爬滿豆角秧和葡萄藤的小院兒,老家便到了。

母親正忙著洗面筋,我以為要做胡辣湯。母親說:“天兒太熱,我們吃漏漏兒。”(“漏漏兒”是一種麵食,也叫“娃娃魚”。)一句話便勾起了我對童年的回憶。

一到伏天,我們便胃口不好,有時吃點瓜菜就不想吃飯了。為了解暑,也為了正長個的我們能吃飽,母親便變著法地為我們準備飯食,“漏漏兒”便是我們姊妹們夏季最喜愛的美食。

你經常回家陪老人吃飯嗎?請看老趙回家吃飯的經歷

待鍋裡的水滾開滾開的時候,將玉米麵或白麵一把兒一把兒下入鍋中,邊下邊攪拌。鍋裡的麵糊要不稀不稠,這需要一定的經驗。待麵糊熟透了,便用粗孔的笊籬將麵糊漏進盛滿了井水的大盆裡。金黃的玉米糊或者潔白的白麵糊在母親的手中變成了一條條小魚兒,滴落在清涼的水中。

我們早已將蒜剝好,將芫荽洗淨。母親便用蔥、姜、辣椒榨油,加上蒜汁、芫荽、醬油、醋和鹽,有時還加點香油,做成調料。於是,將“漏漏兒”盛入大碗,加上調料,我們便胃口大開,吃得肚子發撐。清涼的“漏漏兒”吃進去,暑熱便消去幾分呢!

你經常回家陪老人吃飯嗎?請看老趙回家吃飯的經歷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少吃到“漏漏兒”了。偶爾吃到,也多是用澱粉或小麥精粉來做。我不解地問母親:“為啥要把麵粉裡的麵筋洗出來呢?”母親說:“這樣做出來的漏漏兒更好吃!”為了我能夠吃得好些,老母親真的是煞費苦心啊!

你經常回家陪老人吃飯嗎?請看老趙回家吃飯的經歷

母親忙活著做“漏漏兒”,我便剝蒜,打下手,陪母親聊著家常。母親說:“有空了就回家吃飯,娘還能給你們做幾年呢?”

聽了這話,望著母親花白的鬢髮,我的眼淚又不爭氣的流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