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區金堆東坪、西坪、寺坪街道的歷史形成

金堆.東坪、西坪、寺坪街道的歷史形成

在秦嶺南麓有個山川毓秀,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人稱中國鉬業之都的華州區金堆鎮。過去十六個行政自然村,有街道的自然村有金堆、東坪、西坪三個自然村,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才有了寺坪街道。

華州區金堆東坪、西坪、寺坪街道的歷史形成


為什麼只有這三個地方才有街道,而且,三地街道都在秦嶺主樑腳下,其它地方自然村沒有,給後人留下一個思考的懸念?通過考證,還得從秦嶺南麓舊時沒有公路說起,住在嶺南的商洛等縣人們生活日用必須品都要從關中運進山裡,山裡的土特產品和木材要運出山外銷售。秦嶺南麓民眾就選擇了去北方出山走東.西和華縣關中等地的近路,打通了翻秦嶺去山外的騾馬馱隊行道,走的人多了,腳下也就有路了,人們習慣叫官道。也是舊時進出山主要三條人挑,騾馱物資流通的商道。第一條出山去西部從西坪咕咚溝走,人常說七里咕咚,八里坡,望上還有十里多的傳說,登上秦嶺主樑到嶺北的橋峪出山走大明,高塘去渭南.西安省城的官道。第二條是從東坪蜈蚣溝走,翻秦嶺主樑到嶺北石提峪出山去華縣,過渭河去渭北的官道。當地傳說有東漢皇帝劉秀逃難過東坪倒走峪出山的故事。東坪也是解放後華縣嶺南鄉政府的所在地。第三條從金堆走,上老爺嶺到華陽翻翁峪出山去華陰和到河南.山西等地的官道。金堆也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金堆人民公社所在地。金堆老街因鉬業公司採礦遷至新街,金堆鎮政府機關1980年10月遷到寺坪村(現在政府住地),目前,寺坪沿文峪河兩岸建成街道,是金堆鎮政治.文化.交通.購物的中心。

華州區金堆東坪、西坪、寺坪街道的歷史形成

在1958年以前,金堆.東坪.西坪一年四季常有成群結隊的騾馬隊和挑夫穿越秦嶺,從不同方向分別經過這三個地方,在當時,人穿如流,生意興隆。是人們進出山途中吃住和物流轉運存放的地方,為勾通山裡山外人際交流,物資流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就這樣形成了金堆.東坪.西坪三地有街道的歷史緣故,現保留於今。

華金公路1958年修成通車後,這三條古道也就很少有人走了,後人不知這三條古道人們走了多少千年?現今,人們走這三處古道還能看到有往日人們走過的殘留痕跡。東坪和西坪街道昔日的繁華景象也就成了歷史,今天,還保畄著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一過古會的習俗。寺坪街道替代了金堆老街道,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二日古會還延續於今。全國最大的鉬礦就建於此地。今日的金堆鎮寺坪街道,高樓林立,商部滿街,各項服務設施齊全,公路四通八達 ,人來車往,是一個現代化的工業重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