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壓井,做案板,制菜刀,40年前,他自力更生斗生活!


打壓井,做案板,制菜刀,40年前,他自力更生鬥生活!


打壓井,做案板,制菜刀,40年前,他自力更生鬥生活!‖老家許昌

文‖古西嶺

1968年,我作為初中畢業的知識青年隨家庭下鄉到襄城縣山頭店公社崔莊大隊插隊,那時生活條件很差。當時,我家共五口人,二老年邁,弟妹尚小,我是長子,為家挑擔責無旁貸,下面三件事讓我難忘。

打壓井

水是生存的重要條件,下鄉時我們村子裡只有兩口水井,一口在村西頭,一口在村東頭,村東頭那口水井是在崔林的宅院裡。

我們開始住在地主家的房子裡,人不熟,往人家宅院水井打水很不好意思,去村西頭打水路程又遠,無奈就到村北汝河裡挑水。

往汝河挑水得翻河堤,上坡下坡。我們沒有大桶,用兩個小桶挑,走著還要灑到外邊一些,到家水往缸裡一倒,佔不住缸底。


打壓井,做案板,制菜刀,40年前,他自力更生鬥生活!


我想,因為挑水耽誤大量時間很划不來。於是,沒事就到崔林家聊天,想建立關係方便挑水。崔林與外祖父一輩,我也親切地叫他姥爺,管他的妻子叫姥娘。那時我才20歲,好說好笑,很討他倆喜歡。

人熟了,就到他家挑水。往井裡打水用繩拔,我的手很嫩,常常因為往外拔桶把手上磨出血泡。

再後來,轉了吃水運。崔莊崔小棒家打了壓水井。崔莊大隊三個自然村,我們住的是代窯村東頭,東邊還有崔莊和賈莊兩個自然村。崔小棒家在崔莊村西頭,崔莊和代窯相連,他家離我家很近。

壓井在當時農村是先進的取水設備,利用扛杆帶動的提水盤往外抽水,出水快,不費力。崔小棒的母親叫劉玉梅,很好客,我們好長時間都是在他家取水。


打壓井,做案板,制菜刀,40年前,他自力更生鬥生活!


每次取水我都認真看井頭的構造,琢磨壓井往外抽水的原理。後來我也產生了打個壓井的念頭。

打壓井並不複雜,就只需一個井頭,一根取水的管子。

壓井頭有賣的,但需要花餞,我買不起,便往平頂山找我哥哥,哥哥按我量的尺寸給我找來一截內徑10釐米的粗水管和內徑3釐米的細水管。拿回後,我按崔小棒家井頭的長短用小鋼鋸截取了井頭主件,然後我用父親打鐵用的工具製作了“蹦天猴”、提水盤,壓水杆和支點器件。這些東西備齊後,我進城找電焊工焊接了井頭,又到廢品站買了舊水管子。

一切都準備好後,我去外莊借來打井工具。打井工具是很多的鐵水管,水管與水管之間有螺絲可以銜接,打井時一節一節往下打,進一節再接下一節。鐵管子入地鑽井,全靠人力抬按鐵管子上下用勁,鐵管子入地擠出的空間就是井筒子,井筒子打成,將打井的鐵水管拔出,插進吸水管,安上壓井頭就完事了。

打壓井,做案板,制菜刀,40年前,他自力更生鬥生活!

那天打井,我找了8個青年,輪班抬按鐵管子往下衝。衝時不停地往水管澆水,幫助潤滑管子。整整幹了6個小時,打了30米深才算把井打成。

井筒子打成,下罷抽水管子,安上井頭該洗井了。

洗井出了問題。開始水很好,後來突然不出水了。當時,村上有經驗的老人發話說,咱們村裡有腰沙,過去打土井時就發現這種情況。

聽見老人的話,我開了竅。我立即想來對策。

我趕緊抽出水管,在水管根部往上5米的地方綁上一塊汽車內胎膠皮,內胎膠皮呈向上手捧狀,然後立即把管子再插下去,大量往井裡灌水,繼續洗井,不一會出水了,四個小時後,抽出的水清澈無比。

後來,我把綁膠皮的意圖告訴村人。說綁的膠皮隨管子進入井筒,洗井抽水時井筒上部的沙子會隨水而下,下的時侯正好被手捧狀的膠皮擋住沙子,沙子越擠越多,就擋死了流沙下去的路道,膠皮之下沒了沙,水自然清澈。不少人誇讚我,後來我還為此寫了一篇文章《打壓井如何防治腰沙》,刊登在1983年10月12日的《河南農民報》上。


打壓井,做案板,制菜刀,40年前,他自力更生鬥生活!


做案板

1977年,我家的生活再一次處於低谷。當時我弟弟結婚了,二老主張把大家庭分成了小家庭。我們這個小家庭分家時承擔200多元的債務,連做飯用的案板都買不起。

為了有案板用,我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苦思冥想,忽然,來了辦法。

那年河道伐樹,很多大柳樹伐去後還留好大的樹根,有的樹根上還帶很長的樹幹。我知道柳木是做案板的好材料,便決定去挖樹根。

人窮就要幹,幹才能改變命運。我借來工具,利用教書放學時間大幹起來,整整幹了三天,終於結束挖樹根的戰鬥。樹根挖出後,上面光樹幹就有二尺多。

我找村上好友幫忙把樹根拉回家,借來大鋸,把不成材的部分截掉,在剩下的樹幹上打上墨線,立起樹幹,綁在院子裡的柿樹上便鋸了起來。

這個樹根不簡單,一共出了六塊案板,自己用1塊,還有5塊,通過精細處理,3個月後拉物交會上賣了。


打壓井,做案板,制菜刀,40年前,他自力更生鬥生活!


做菜刀

分家我們也沒分到菜刀,沒有我也自己做。

我做菜刀因陋就簡。用父親做櫃飾件截下的鐵片做。這鐵片我們叫大刀片,大刀片有的也很厚,硬度也很高,我用父親的砸剪將大刀片剪成菜刀狀,用鐵衝子在安刀把的地方衝出兩個小孔,安上木把,用銼子把刀體銼光,又在砂石上磨岀刀刃,刀就做成了。

有了案板,有了刀,我們的餐飯就不只是蒸紅薯了,還能吃上煮紅薯軲轆、煮紅薯片。在那個離了紅薯不能活的年代,我家的生活也自此往前邁了一步。


打壓井,做案板,制菜刀,40年前,他自力更生鬥生活!


【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古西嶺,男,1948年生,河南襄城縣人,高級經濟師,襄城縣農村信用聯社退休幹部,襄城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副秘書長,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襄城老年書畫院秘書長,襄城縣作家協會顧問。擅長寫作,經濟論文有40多篇在省以上刊物發表,20多篇獲獎。著有《論銀行信用社經營與發展》、《榮古齋文集》兩書。退休後繼續筆耕。《盤活襄城文化,打造文化名城》在“豫冠杯”暢想襄城——我為襄城建設文化名城獻一策徵文活動中獲一等獎。《背叛》在襄城縣“勤廉揚正氣,清風潤襄城”廉政文學作品徵集中榮獲一等獎。《打破一個瓶頸,營造多項發展——雷洞村實行土地流轉助民致富》、《孟溝村強釋內能拔窮根》等多篇老區調研報告在省以上老區雜誌上發表。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