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角度「看」高端茶,第三個最容易「害人」!


7個角度“看”高端茶,第三個最容易“害人”!


高端茶?

高端大氣上檔次?

很多人想做高端茶,想喝高端茶,但,究竟什麼是高端茶?

內心被矇蔽的時候,我們就看不清世界,很容易陷入物慾不可自拔。

高端茶,正如其它高端產品,都是裹挾人慾、暴露人性的載體之一。客觀看待高端茶以及高端茶市場,至少要從七個角度去看去思考。

其一,高端茶是個相對概念。

高低是“對比”出來的,沒有對比,就沒有貴賤,也沒有高低,且古今有別,人人有別。

例如,有些人認為600元一斤的茶是高端茶,另一些人可能覺得600元一斤的茶是低端茶,因為各自比較的“參照價”不一樣。

當然,其中原因很多,諸如,很可能與具體的茶葉品種有極大的關係。

7個角度“看”高端茶,第三個最容易“害人”!


其二,高端茶必須有好品質。

好品質是高端茶的基礎,是高端茶的“1”,其它附屬價值則是“0”。再多的“0”,失去了品質之“1”,也終究是“0”。

但反過來說,好品質的茶未必是高端茶,因為高端茶需要品牌體系的支撐。單純依靠好品質,已經很難成為高端茶,至少短期內很難。

若是看看現實,有些茶的品質一般,穿了一身華麗的“衣服”,也成了人見人愛的“高端茶”,這不正常,最終難免被淘汰。

其三,高端茶不一定就是高價茶。

從消費者的認知規律看——

消費者很容易把高端等同於高價,或者把高價等同於高端。

例如,透過蘋果手機新一輪的定價策略就能知道,但“認知”不等於“事實”,“感知”也不等於“真相”,茶葉品質的事實並不一定是這樣。

因此我建議——

消費者買茶要關注內在的品質,多深入比較,“多喝喝茶”就能明白了。至於茶商,要長期維持品牌影響力,必須控制好品質,必須對得起消費者。

其四,高端茶的價值評判和飲茶習慣有關。

雖然認知不等於事實,但必須在保障品質的基礎上,重視認知規律,並在必要的時候,按照認知規律去塑造品牌。

比如西湖龍井,對很多人來說,從前是高端茶,現在也是高端茶,但若習慣了喝品質好的大紅袍、陽明奇蘭,這個來自西湖龍井的“高端”還有多少價值或意義呢?

恐怕多半是品飲之外的意義,比如,送禮、面子等等。

7個角度“看”高端茶,第三個最容易“害人”!


其五,高端茶不是“鐵飯碗”,也不是“鐵板釘釘”。

今天的高端茶,若不管理好質量和品牌,必定會形象大跌,漸漸與高端無緣。

相反,若是今天看上去的檔次不夠,也可以通過恰到好處的質量提升和品牌運作,躋身為高端茶陣營。

一切皆有可能,就看你怎麼做!

其六,高端茶不等於生態茶。

農殘不超標,生態環境好,本應該是茶葉的基本要求,就像一個人不能闖紅燈一樣。

倘若某一天,你我他,都“向遵守交規的人致敬”,那就有點諷刺了。茶葉也同理。

理由很簡單——

老百姓就應該喝質量低劣、農殘超標的茶葉嗎?

當然不應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了兩千多年了,還要再說嗎?!

7個角度“看”高端茶,第三個最容易“害人”!


其七,高端茶應該“道法自然”。

人與人本就有差異,必須看到並接受;茶葉也有茶葉,同樣必須看到並接受。

高端茶不可能遍地開花,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喝高端茶,這一切就像金字塔,無論怎樣,“頂端”必然是“少部分”。

消費者不必刻意追求高端茶,而應該追求品質安全的茶;茶商也不必刻意追求高端茶,而應該追求造福消費者且順便賺取合適利潤的茶。

歸根結底——

人品高高低低,

茶品高高低低,

堅持推心置茶,

切莫違背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