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前面19篇關於多汗症的文章已經從不同方面給大家介紹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現多汗症的九種體質和調理方法及代茶飲方;現代醫學對多汗症的認識;並詳細介紹了氣虛多汗、陰虛內熱多汗、肝鬱血虛多汗、營衛不和多汗、上熱下寒多汗、溼熱多汗、體虛多汗的代表方加減運用:玉屏風散、當歸六黃湯、逍遙散、桂枝湯、潛陽封髓丹、龍膽瀉肝湯、牡蠣散;多汗症和腋臭的嚴重程度分級;醫聖張仲景治療多汗症的九種治法;頭面部多汗症的原因及治療方法;治療多汗症的常用穴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上一篇給大家介紹了金元四大名醫之一的朱丹溪對自汗的認識和治療的名方。本文繼續給大家介紹朱丹溪對盜汗的認識和治療的名方。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朱丹溪

朱丹溪是元代著名醫家,原名朱震亨,朱丹溪醫術高明,經常患者服用幾幅藥就痊癒,所以被人稱為“朱一貼”、“朱半仙”,且被後世尊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本文旨通過朱丹溪的代表作《丹溪心法》來探析他治病的精髓所在。自汗,主要是白天醒是汗自出,超過了正常出汗量而言,上一篇已經提到了朱丹溪對自汗的認識和治療方藥;本篇主要講盜汗,盜汗是夜間人體睡著時不停出汗的表現,猶如強盜一般在夜間出現,所以形象的稱為盜汗,那麼朱丹溪如何認識盜汗的呢,又有哪些治療盜汗的妙方,下面我們一一介紹。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盜汗篇”

原文:“盜汗屬血虛陰虛,小兒不須治。忌用生薑。東垣有方,用當歸六黃湯,甚效。但藥性寒。人虛者,只用黃芪六一湯。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加黃柏;兼氣虛,加人參、黃芪、白朮。”

註解:上一篇提出了自汗屬氣虛,血虛,溼,陽虛,痰,本篇提出了盜汗屬於血虛、陰虛,相比自汗,盜汗的原因相對單一點,並且提出小兒盜汗不需治療,因為小兒為純陽之體,容易盜汗是正常的。同樣提出了盜汗忌用生薑,生薑有散寒開腠理的功效。東垣指的是在朱丹溪之前的另外一個金元四大名醫李東垣,朱丹溪治療自汗、盜汗的學術思想是繼承了李東垣治療自汗、盜汗的學術思想,當歸六黃湯是治療盜汗的名方,文中提出此方治療盜汗效果非常好,但是本方藥性寒涼,對於體虛之人,只能用黃芪六一湯,關於當歸六黃湯的應用,前面我的文章已經詳細介紹,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如何判斷自己是陰虛內熱,治療盜汗的首選方當歸六黃湯》。盜汗兼有燥熱、潮熱者,屬於陰虛體質的,可用四物湯加黃柏,四物湯是補肝血的名方由熟地、當歸、白芍、川芎組成,黃柏為降虛火、退潮熱的重要藥物,所以四物湯加黃柏可以養血清虛熱。兼有氣虛的人,可以在滋陰藥的基礎上加人參、黃芪、白朮,這幾個要是補氣固表止汗的常用藥。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當歸

原文:“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熟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雜病盜汗,責其陽虛。傷寒盜汗非比,亦是心虛所致。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註解:此處詳細介紹了什麼是盜汗,睡覺時候汗出為盜汗,不睡的時候就沒有汗出,當人體熟睡時,汗液自出,醒來即止,和自汗醒時自出不同。雜病指的未感外邪,由於機體內部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疾病,雜病盜汗主要是陽虛有關。傷寒主要指的是感受外邪(特別是寒邪)所致的疾病,傷寒盜汗主要是心虛所致,提出了傷寒盜汗治療主要以收斂心氣、補益腎陰為主,此處主要提出的使心腎調和、陰陽調和,盜汗自止。關於水火升降,因為中醫認為心屬火,腎主水,心火和腎水相互交通,則陰陽調和,若心腎不交,則陰陽失調,故盜汗。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盜汗

原文:“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神劑。當歸、生地、熟地、黃連、黃芩、黃柏、黃芪(加倍)上用五錢,水煎服。或加甘草、麻黃根、炒梔子、去歸。”

註解:朱丹溪將當歸六黃湯作為治盜汗之神劑,足見本方療效,臨床用此方治療盜汗效果確實非常好,但上面也提到了本方藥物比較寒涼,只適合陰虛內熱的人,如果患者兼有脾胃虛弱或陽虛切忌不能用本方,以免加重脾胃虧虛以及陽虛,對於體虛盜汗朱丹溪提出可以用黃芪六一湯,本方下面會給大家介紹。而且本方的要點是黃芪的量是其他藥的兩倍,可見盜汗雖然是陰虛內熱為主,但是為防藥物過於寒涼,所以用大量溫性的黃芪防止藥物過於寒涼,且黃芪是補氣固表止汗的要藥,不僅對於自汗,而且對於盜汗黃芪都是常用的藥物。方後還提出了本方的加減方法,對於脾胃虛弱的人可以加甘草顧護脾胃,對於汗出較多的可以加麻黃根止汗,對於內熱明顯者可以加炒梔子,對於血虛不明顯者可以去當歸。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生地

原文:“黃芪六一湯:黃芪六兩、甘草一兩。上各用蜜炙十數次,出火毒。每服一兩,水煎。”

註解:對於盜汗且脾胃虛弱者可以用黃芪六一湯,本方補氣固表止汗,藥物偏溫,適合脾胃氣虛所致盜汗者。如果典型的陰虛內熱體質還是建議用當歸六黃湯。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黃芪

原文:“白朮四兩,分作四分,一分用黃芪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蠣同炒,一分用麩皮同炒。上各微炒黃色,去餘藥,只用白朮研細。每服三錢,粟米湯調下,盡四兩妙。”

註解:本方以白朮為主藥,健脾補氣固表,然後分成四份和其他藥同炒,與黃芪同炒主藥加強補氣固表止汗的作用,與石斛同炒加強可以增加滋陰的作用,與牡蠣同炒增加滋陰潛陽止汗的作用。麩皮為小麥最外層的表皮,為中藥炮製過程中的常用藥,麩皮炒白朮可以增強白朮健脾的作用。粟米湯可以增強調和脾胃的作用,全方主藥作用是健脾補氣固表止汗,兼有滋陰、潛陽的作用,適用於氣虛表虛不固兼有陰虛陽浮的盜汗。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白朮

原文:“正氣湯 黃柏(炒)知母(炒,各一錢半)甘草(炙,五分)。上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

註解:本方主要治療陰虛內熱所致的出汗,黃柏、知母為滋陰清熱的常用藥對,比如滋陰清熱的名方知柏地黃丸就是六味地黃丸加上知母、黃柏,本方加炙甘草主要怕黃柏、知母太多寒涼,所以加炙甘草顧護脾胃,所以盜汗雖為陰虛內熱所致,但是由於滋陰清熱藥易傷脾胃,所以朱丹溪處處注意顧護脾胃,從論述當歸六黃湯太過寒涼,到正氣湯的加炙甘草,都體現了顧護脾胃的重要性。雖然本方加了炙甘草顧護脾胃,但本方仍偏於寒涼,對於脾胃虧虛或陽虛者慎用。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知母

原文:“麥煎散:治營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肌肉消瘦。知母 石膏 炙甘草 滑石 地骨皮 赤芍 葶藶 杏仁(炒,去皮尖) 人參 白茯苓 麻黃根上為末,每服一錢,煎浮小麥湯調下。”

註解:本方為治療營衛不調所致的盜汗證,營衛不調、血脈不通,溼熱內阻,故四肢疼痛;陰虛內熱,故煩躁;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黃帝內經》記載:“陽化氣,陰成形”,陰虛所以肌肉消瘦。方中知母、石膏、炙甘草主要是白虎湯,白虎湯中有粳米,此處未用,白虎湯清肺胃實熱效果較好;配合滑石清利溼熱;赤芍活血涼血、地骨皮涼血退熱,配合白虎湯清熱涼血;葶藶子、杏仁調理肺氣;人參補氣健脾,茯苓健脾化溼,此二藥也有顧護脾胃之義;麻黃根、浮小麥收斂止汗。諸藥合用,清熱涼血、清利溼熱、調理肺氣而不傷脾胃,肺氣不利,則衛氣不調,營血有熱,則營血不調,所以稱為營衛不調所致盜汗。肺氣調則衛氣調,營熱清則營血調,所以本方可以治療營衛不和所致的盜汗。因為本方以浮小麥煎湯調下,所以稱為麥煎湯,本方總體偏於寒涼,雖加人參、茯苓顧護脾胃,但是對於脾胃虧虛或陽虛者還是慎用,藥物中有活血及滑利之品,備孕女性及孕婦禁用。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浮小麥

原文:“治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煎,調茯苓末一錢服之,名曰心汗。又青桑第二葉(指嫩桑葉),焙乾為末,空心米飲調服,最止盜汗。”

註解:本段論述心前區汗出稱為心汗,多是思慮過多,耗傷心血所致,治療以艾葉煎湯,沖服茯苓粉治療,艾葉溫陽散寒,茯苓寧心安神,溫通心陽而安心神。《本草綱目》也記載治療盜汗不止:用熟艾三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水一鍾,煎八分,臨臥時服。和朱丹溪治療心前區盜汗的方法異曲同工。且《本草綱目》將茯苓換成了茯神,安神的效果更好,且加了烏梅,可以養心陰,收斂止汗。青桑第二葉指的是嫩桑葉,將嫩桑葉烘焙乾為粉末,用米湯調服,有很好的止盜汗的作用。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盜汗的認識和方藥

幹桑葉

本文主要介紹了朱丹溪對於盜汗的認識和常用方藥,由於古文文義深奧,所以每段條文都給大家逐一註解,但不一定能完全反應朱丹溪的原義,所以把原文附上,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裡面留言,以供大家學習參考,以上方藥所標註的劑量均為原書劑量(如果使用需要按照現代劑量換算,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兒童、孕婦、備孕女性慎用,合併其他疾病者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後面會給大家介紹更多名醫對於多汗症的認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