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窮人缺方法

猴子犯傻是有客觀原因的。首先,包穀有層層疊疊的殼包著,裡面的內容究竟如何,並不那麼容易判斷。其次,太多的包穀擺在面前,形成了誘惑和干擾。只有一個包穀時,你會剝開來細細觀察;兩個包穀,你會放在一起比較;滿眼的包穀,你就分不清誰是誰了。高矮胖瘦相差無幾,一律地搖曳生姿,掰了這個就要放棄那個,你到底要誰?

人往往覺得已經到手的不是最好的,凡是有機遇路過,都想一把抓住,創造一個奇蹟。

其實真正的機遇是很少的,人一生中可能就只有一兩次。

我們都熟悉一條組織原則--少數服從多數。但是實際上,生活中很多的"多數"意義並不大,反而是"少數"在決定著事物的性質。一個將軍的某一個念頭,可能左右一場戰爭的勝敗,從這種意義來看,很多人的血是白流的。十隻股票中,你只要買對了兩隻,這兩隻所賺的錢,也許比其他八隻都多。一個公司,佔總人數20%的那部分員工,卻創造了超過80%的利潤。同樣,只要有20%的員工和你搗亂,你這個公司基本上就稀里嘩啦了。

窮人創業,往往並不是沒有遇到過賺錢的機遇,也曾經有過潛力很大的項目,那真是一段愉快的日子,幹什麼都順,前途無限光明。然而當那一陣高峰過後,日子又漸漸平淡了,許多人便開始煩躁,一心想創造新的輝煌。於是大量的精力用於開拓,原來賺錢的事反而顧不上了,時間一長,自然廢棄。

堅持就是勝利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要賞賜一個大臣,就讓他自己提一個方案。大臣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裡裝1粒米,第二個格子裡裝2粒,第三個格子裝4粒,第四個格子裝8粒,以此類推,直到把64個格子裝完。"國王一聽,暗暗發笑,要求太低了,照辦!

裝米的工作進展神速,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數米的人累昏無數,那格子卻像一個無底洞,越來越填不滿。國王終於發現,他上當了,一個東西哪怕基數很小,一旦以幾何級數成倍增長,最後的結果也會駭人聽聞。

我估計那大臣是被殺掉了!敢開這種玩笑。

窮人就像棋盤的前幾個格子,1粒米和2粒米之間沒有多大差別。窮人創業基數太小,起點太低,就算你發展的速度很快,你瘋狂運轉,還是個小雪球,說不定沒等你滾大,天氣已經暖和了,雪又要化了。

敢於做大事

窮人總是直觀地認為路邊的雞毛店飯菜便宜,大飯店必然昂貴,其實不然。就算小飯館單價確實便宜,但如果敞開肚子,毫不節制亂點一氣,最後結賬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何況小飯館並不一定便宜。你看過《水滸》沒有?孫二孃可認識?她那店感覺如何?不要以為店小老闆就善良,大飯店反而更講規矩,更重信譽。小飯店生存艱難,說不定早就練就了一身刀技,宰起客來絕對是穩準狠。

何況還要算一筆賬,要是在路邊的雞毛小店吃壞了肚子,你還更是得不償失。

所以,窮人不妨壯起膽子走進大飯店,試試。先問個價,如果不行,無非是退出來而已,又不損失什麼,至少還長了見識,何必憑空想像,自甘平庸,自絕於更好的機會。

做一個大生意和做一個小生意,費的口舌往往是一樣的,不要認為小生意好做就選擇它,很多時候兩者花的工夫一樣多。是否做一件事,選擇的標準不應是大小,而是看自己是否適合。

中央電視臺的許多主持人都是從地方臺跳去的,當年他們在地方臺時,當地的觀眾也沒有覺得他有多麼出眾,多麼了不起。但去了中央臺,漸漸就氣度不凡了,如果再返回地方,與過去的同事同臺主持,真的就不一樣了,讓人刮目相看。

人生如同一場戲,既然都是唱,都要花費同樣的力氣,還不如選個大舞臺、好角色,痛痛快快演一場。

成功靠日積月累

歌星復出,沒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不管當年曾是多大的腕。人走茶涼,涼都涼了,就算你回來把它燒熱,味道也不行了。

一是觀眾冷了。現在新人多的是,誰會永遠惦記你!

二是你自己也冷了。沒有了上臺的壓力,就算每天還能在陽臺上吊吊嗓子,那也是票友的感覺了。可有可無,可唱可不唱,哪來的激情可言?不僅是技藝生疏,激情喪失,圈內的格局也隨時在變,你沒有同步地變,等你回來,已經落伍,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當年可能令人瘋狂,現在再做,恐怕就噁心了。

無論如何,只有挺住,撤了就別想回來!

這是一種意志的較量。一個人做一次富人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富人。

某個演員成了國際巨星,你以為她是靠哪一部電影成巨星的嗎?媒體無話找話,探討誰將成為某人第二。就單個鏡頭單部作品而論,比她漂亮且演技高超的人多得很,但都如過眼雲煙,她的地位無人能撼。

可以說,富人是被打出來的,每個富人身上,都曾經傷痕累累。人最寶貴的東西不是智力,而是精神,每個富人的奮鬥史,都會證明這一點。而窮人要想成功,也要有捱打準備。要努力,要持續不斷地努力,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不要瞧不起小生意

很多窮人瞧不起小生意,但很多富人恰恰是做小生意的,只不過他做的不只是一個小生意,而是N個小生意的總和。

曾經的中國首富劉永好,是做牛飼料起家的!城裡人別說是養牛,就是看一眼牛,都會覺得邋遢。牛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人的口腹之慾,所以牛隻有變成肉了,新鮮乾淨地擺在市場上,才能被城裡人正視。至於從牛到牛肉的過程,有格調的城裡人是不屑於關心的。但是就在這個他們正眼也不瞧一瞧的行業裡,卻誕生了一個億萬富翁,雄踞在富豪榜首。

世界最大的百貨零售商是沃爾瑪,世界最大的快餐店是麥當勞,他們每天的銷售額數以億計,但沃爾瑪每天要賣多少的針頭線腦,麥當勞每天要賣多少個漢堡雞腿,才能堆積出那樣巨大的財富呢?不要以為你只是喝了一小瓶可樂,你那一兩元的消費,相對於可口可樂的億萬資產來說,確實算不了什麼,但卻是絕不能忽略不計的,他巍峨的財富大廈,就是由無數個這樣的1元2元壘成!

生意無大小。

沒有做過生意的人,就不是生意人,儘管每天和商品打交道,也只是個消費者。

富人對窮人的關懷,其實往往並不是出於良心,而是出於智慧,他看到了窮人不僅是勞動力,還是市場和資源,愛窮人就是愛自己。

發現大需求,才能做成大生意。人最大的需求是什麼?不就是吃喝拉撒這些小事?越小的事越不能忽略,一泡尿也能憋死英雄,不信你試試,不讓拉尿了,誰都不行!而誰要是能讓拉不出來的人拉得出來,讓拉得出來的人拉得輕鬆愉快,他一定能發財!

窮人不要顯得窮

"財不外露"、"樹大招風",這些都是中國傳統處世哲學的經典名句。牛壯了就要被宰,財外露容易惹禍,這讓我們看到,在一個普遍貧窮的社會,到處充滿飢渴的眼睛,有錢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

現在不一樣了,真正的無產者越來越少了,中產階級漸漸成長壯大了,私有財產受法律保護了,有錢就可以住高尚社區,有保安,有高科技防護系統,安全也有保證了,還怕什麼呢?

富人越來越多,有錢的人不僅不怕露富,而且還爭先恐後曝光,為什麼?人越有錢,就越是有人要給你錢。要想讓人給你錢,你就越要顯得不缺錢。露富是事業發展的需要。

這絕不是教你空手道的技巧。每個人都必定有自己的長處,有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作用。你也絕不是個廢物,你是有用的。關鍵是你要讓別人也相信這一點。

窮人要有信用

中國有句老話"七十二行,詐騙為王",還有一句老話"成者為王敗者寇",都說明一種實用主義價值觀深入人心,人們對狡詐的崇拜勝過了對誠實。

道德是後天教化的結果,說謊更接近人的本性。因為人的本能就是要趨利避害的。

一個小孩子,如果他說要買文具,卻把父母給的錢拿去買零食了,一定是因為零食的誘惑力太大,而他不撒謊又沒有其他的辦法得到錢。同樣,如果他打爛了一個花瓶卻說是小貓打爛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害怕,父母極有可能暴跳如雷,這件事的後果,在他看來是不能承受的。

我們往往把誠實看成是品德問題,其實,誠實同時還是個能力問題。有能力得到,就不必撒謊;有能力承受,就可以坦白直言。

而在能力方面,窮人恰恰是最欠缺的。窮人家的孩子如果把買文具的錢買了零食,很可能就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富人的孩子卻不必如此,因為這只是小事一樁。

越是初級的、沒有平等交易的經濟環境,越是充滿著謊言和欺詐。說到底,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資本的特性是賺取利潤,成本和回報之間,永遠都在核算。

講不講信用,很多時候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當不誠信的人大把大把賺錢,卻沒有不可承擔的後果降臨,那麼"不誠信"就會成為市場普遍的選擇。

在資本主義早期,為什麼充滿著那樣多的血腥?暴力掠奪、海盜行徑、綁架奴隸、征服殖民地……是因為在那樣的時代,暴力是最有利可圖的。

在亞當·斯密時期,情形同樣如此。工業革命剛剛開始,經營者的利益與公眾利益往往不一致,要想獲取利益就必須欺騙公眾。所以那時的經營者雖然很少聚到一起,但聚會時的談話內容,不是陰謀對付公眾就是籌劃抬高價格,那時商人的形象是很讓民眾鄙視的。

窮人不要咬牙切齒

武林中當你打遍江湖無對手時,自己的功夫實際上也廢了,因為你再沒有用武之地,沒有證明自己的機會。

對手是個重要的參照物,對手的存在證明你本人存在的價值。多年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麥當勞和肯德基,柯達和富士,微軟和Sun,這些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似乎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爭鬥。爭鬥的客觀效果之一,就是把全世界的眼球都吸引到他們那裡去了。不管快餐業還有多少個麥肯雞、基肯麥,或者肯麥基,都只能在角落裡發聲,舞臺的正中,永遠只有兩個主角,那就是麥當勞和肯德基,只有他們才配互為對手。

古人搏殺時,若英雄相遇,常常不忍加害,雖然各為其主,場面上打得熱鬧,內心其實是相互喜歡、相互敬仰的,這樣的人我們視為真英雄。因為他們在對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是英雄,也就有了理解的基礎,有了相互尊重的前提。

珍惜對手就是珍惜自己,寬容對手就是自尊的表現。

一個真正相配的對手,是一種非常難得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雙方相鋪相存,鬥爭最激烈的時候,也就是雙方最輝煌的時候,一旦一方消亡,另一方也會走向衰退,除非他能脫胎換骨,或者找到新的對手。

那種對競爭對手動輒咬牙切齒,不惜背後使絆的人,只是一種街頭混混的鬥法,不可能有什麼大出息。苦大仇深是被壓迫階級的形象,咬牙切齒也是劣勢者的姿態,如何對待敵人,不僅昭示著一個人的心胸,也會暴露你當前的處境。

志存高遠者,不會將眼光盯住身邊瑣屑的事物,不會與比自己弱的人計較,更不會把失敗者打翻在地,還要踏上一隻腳。仇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能讓人更加虛弱。

窮人不自信

李嘉誠是個超級大富人,據估計,他的資產淨值達120億美元。但是他身上穿的永遠是一件傳統的西服,手上戴的是一塊廉價表。他甚至為這塊手錶自豪,他說,如今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比年輕時候少多了。

為什麼年輕的時候花錢更多呢?因為那時候還窮。

窮就要武裝到牙齒。舊時真的有人鑲金牙,而且故意鑲的是門牙,讓人一望而肅然起敬。但是這種人出現在小說裡,多半是反面人物。

富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為自己臉上貼金了,反而需要糊泥,讓自己的光芒不要太傷人的眼睛。樹大招風,富人擔心的是嫉妒,而不是鄙夷。

窮人正好相反,他需要人尊重。在內心他其實是不自信的,就像拼命往臉上打粉的,恰恰是老女人。女人裝嫩,正好說明她內心恐懼,害怕皺紋暴露。

只有年輕的歌手才敢把頭髮染白,個性和主見都源於自信。

李嘉誠在談到他的經營秘訣時說:"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好景時,絕不過分樂觀;不好景時,也不過度悲觀。在衰退期間,大量投資。我們主要的衡量標準是,從長遠角度看該項資產是否有贏利潛力,而不是該項資產當時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對它感興趣。"

窮人孤注一擲

有部電影《桃色交易》,講了一對經商失敗的夫婦,到賭城去試試身手,想扭轉一下黴運。不想美貌的妻子被一個富商看中,出價100萬要和她共度良宵。老公竟然同意了。儘管後來他又後悔,錢也退了,但婚姻還是不可避免地完蛋。

那位倒黴的老公後來到一所建築學院當老師去了,課堂上他舉起一塊磚頭說:"即使是一塊磚也想要出人頭地。"

是呀,誰都想出人頭地,哪怕是一塊磚頭。可以說,這是人類共同的夢想。然而人和人總是不同的,當不同的人有著相同的夢想時,一些人夢想的實現必定就是以另一些人夢想的破滅而告終。

窮人的夢想特別強烈,物以稀為貴,既然他很難有實現夢想的機會,就會對它格外珍惜,把它看作是自己一輩子的寶貝。一旦機會來了,他會不顧一切,孤注一擲。窮人容易上當,原因就在於此,只想到自己的夢,沒想到別人的夢,更沒想到別人的夢會吞噬自己的夢。

孤注一擲是需要勇氣的。但最好在扣動扳機前把結果想清楚,如果腦袋開了花,你會怎樣;如果腦袋沒有開花,你又是否真的拿得走那筆獎金?是不是有了那筆獎金,你就真的永遠幸福了?窮人的孤注一擲往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越窮的人越有可能向自己的腦袋開槍!即使那是犯傻!

窮人想發橫財

窮人想發財,又沒有賺錢的途徑,就常常把希望寄託在發一筆橫財上。所以那些給窮人提供發橫財的機會的地方--彩票發行點、證券交易所、賭場等等--往往都是人滿為患。

很多窮人也確實抓住了機會,或者說是被機會抓住,大大地發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從此就變成富人。

從報上看到一個小故事,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土耳其有一個擦鞋匠,15年前曾經是土耳其"最有錢的幸運者",他意外獲得了全國"新年特獎"250萬美元。接下來的情節你聽起來就耳熟了,這老頭得了一筆飛來橫財,自然是春風得意,終日生活在親戚朋友的簇擁下,揮金如土。不久又意外"邂逅"一位年輕女子,兩人隨後結成連理。

不用再講了,結局已經猜到,最後他失去了一切!如果再刻薄一點,你還可以再加上一個細節--15年前他坐在路邊擦鞋,15年後他仍然坐在路邊擦鞋。

理性地分析一下,哪怕這個故事是別有用心的杜撰,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擦鞋匠一輩子沒有見過這麼多錢,突然鉅款到手,他會覺得是一筆天文數字,無法想像如此巨大的財產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他放心大膽地用!這是其一。

窮人喜歡稱兄道弟

富人是不喜歡稱兄道弟的,他必須和人保持距離,不溫不火,不遠不近。

窮人則不同,窮人喜歡稱兄道弟,一方面體現彼此的平等,一方面編織合作的紐帶。他們往往認為,合作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的,所以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融洽關係。

有一個被廣泛引用的案例:一個老外到中國考察,想投資。當地人一見來了財神,生怕怠慢,派出一個接待班子,每天八大碗九大盤的。幾天吃下來,老外卻越來越不爽。不僅是消化不良的問題,關鍵是產生了信任危機,活生生的一幫飯桶,在這種地方投資,回報能有保障?合作終於泡湯。

窮人首先就想錯了,任何一種合作,利益才是第一位的,感情只能起到催化作用。所以很多時候,稱兄道弟不僅沒用,反而有害,讓人覺得你沒有效益的觀念。

窮人喜歡稱兄道弟,很多時候也是出於一種小小的狡猾,想把感情當作一種黏合劑,來彌補彼此的裂縫。人與人天生不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以說裂縫是在所難免的。一種合作靠什麼來凝聚呢?利益的一致,感情的融洽,契約的約束。

很多窮人心目中缺乏契約意識,讓他正正規規立個字據,他也覺得難為情,怕人說他不親熱。親熱比利益更重要嗎?肯定不,一旦有了分歧,因為無據可查,往往鬧得撕破臉皮,豈止是不親熱,打得頭破血流也有可能。

事前含糊不清,事後武力解決,都是感情用事的表現。過分依賴感情,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理性的重要,或者說沒有實際的理性的辦法。現代社會已經是一個廣泛合作的經濟社會,如何合作,窮人更需要加強訓練。

窮人輕信名門正派

武林中,名門正派往往用不著出手,他往那裡一站,就是一種威懾,讓那些出身不好的人自慚形穢,早沒有了交手的銳氣。

其實,真要是打起來,名門裡面也有草包。若論為人,正派裡面也不都是君子。

窮人要是遇到一個和自己一樣窮的,兩人內功相當,誰也算計不了誰。就怕遇到那種以富人身份出現的騙子,還沒過招,窮人就敗下陣來了。

許多騙術之所以屢試不爽,就因為它看起來太不像騙術。早年集資上當的人,有幾個沒有親自去考察過集資的公司呢?走進氣勢磅礴的公司大樓,看見一大牆壁的榮譽證書,人家樓梯的扶手都是銅的呀,都擦得鋥亮,你頓時就覺得自己這點小錢算得了什麼,人家收下還是你的榮幸呢!

人比別人矮,就只有仰視,一仰視,就覺得人家更加高大。窮人先把自己當成了旁門左道,看見正派來了,腰都軟了,還怎樣和他鬥法?

不要以為正派就有多偉大,江湖兇險,都是為了安身立命。窮人,因為你身處弱勢,所以你對任何人都要提高警惕,不僅是那些偽裝的正派,也包括正宗的正派,統統不可輕信。

窮人的錢不是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錢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都要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很快就被消耗掉了。

窮人的可悲就在於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

我們相信世界上好心人很多,也相信政府對窮人有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所以很少有人會窮到難以生存的地步。但對窮人的資助往往只是一種慈善事業,而不是投資,實際上就只能吊命,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命運。這個月給他100元,可以勉強生存,下個月還得給100元,還是勉強生存,再下個月物價漲了,你再給100元,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可不可以換個方式呢?第一個月給他200元,讓他可以用餘下的100元去做拖鞋生意,一個月下來就有150元。下個月還給200元,他就可以用250元來買賣拖鞋,又可以賺125元,到第三個月,這個窮人手裡已經有了375元,除去100元生活費,還有225元資本金,你不用再給他任何救濟了,一年以後他就可以脫貧了。

當然拖鞋生意也不是那麼好做的。但從理論上講,如果照此操作,窮人的脫貧還是有希望的。

窮人的時間不值錢

時間也是一種資源,對任何人來說,時間都是有限的,是比金錢還要寶貴的資源。

古人有一個詞"遊手好閒",誰要是沾上這幾個字,不僅是沒有錢的問題,連人格也似乎低人一等。為什麼?因為你沒治了,等於爛肉一堆,蛆蟲一條。

現在"好閒"進化成"休閒",反而成了時尚的標誌,不僅不受唾棄,反而令人眼紅。

這都是富人的陰謀!

都不休閒,他的產品賣給誰?他賺誰的錢去?富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製造著時尚和觀念,把赤裸裸的商業目的包裝上炫目的外衣,而窮人則是時尚的追隨者。當一種風氣大行其道之時,就是富人的錢包開始收穫之日。

時間和金錢是兩種可以相互轉化的資源。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要節約錢只能選擇公共汽車,甚至走路;要節約時間就必須付數倍於公共汽車票價的錢去打的。一個享受充裕時間的人不可能掙大錢,一個腰纏萬貫的人也不會視時間如糞土,要擁有更多的錢必須犧牲相應的閒暇時間,要想悠閒輕鬆就會失去更多掙錢的機會。

媒體的記者們總是埋怨明星大腕態度不好,說幾句話就不耐煩。歌迷們要想耽誤歌星幾秒鐘時間,討一個簽名或是握一握手,那得耗費明星多少時間呀!時間的含金量對每一個人是不同的,像比爾·蓋茨之類的世界級富豪,日進何止鬥金,每秒鐘都有成千上萬的鈔票往賬戶上滾,所以就是窮國的總統想見他一面,恐怕都要預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