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服務市場「面面觀」

輿情服務市場“面面觀”

網絡已然全面滲透人類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黨政機構,還是企事業單位,在科學決策時都不能忽視社情民意的存在。由此,網絡輿情服務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在傳統媒體轉型的當下,輿情業因之成為新興的產業形態。輿情服務是小眾市場,但市場潛力巨大,飛速發展的同時,背後也隱藏著許多現實問題。

輿情服務市場“面面觀”

軟件公司:衍生服務大有空間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對複雜大數據進行解釋是輿情服務的關鍵,數據分析的模式是否科學將直接影響數據分析的質量,決定輿情產品的可用性。目前,一些軟件公司依託技術實力,能夠初步整合互聯網信息採集技術及信息智能處理技術,通過軟件工具對互聯網海量信息自動抓取、自動分類聚類、主題檢測、專題聚焦,基本可以滿足用戶的淺層次信息需求。但是,大部分軟件公司缺少對數據的再加工和觀點歸納,尤其在情感分析、語義識別、語境判斷方面有一定劣勢。

從輿情工作的實際來看,用戶更需要的是“全面及時精確的監測系統+專業科學穩妥的輿情服務”,而不僅是一個監測軟件。從這個意義上說,單純的系統並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輿情分析研判技術及輿情衍生服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大量存在未經認證的同類軟件,在侵蝕權利和法律邊界的同時,也在惡化輿論場觀感,迫切需要行業自淨。

輿情服務市場“面面觀”

新聞網站:近水樓臺整合發展

近年來,依託主流媒體和重點新聞網站,各類輿情監測機構層出不窮。這些網絡輿情的監測機構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網絡輿情監測理論體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應用技術,服務形態多元豐富,部分網站還投巨資研發輿情監測系統,以期創建和掌握數據源,從而提升數據分析的科學性。

在整合資源、渠道、平臺、品牌優勢的基礎上,各級新聞網站對接當前工作的重點和思路,瞭解政府部門的“痛點”和“癢處”,對時事熱點和受眾心理變化的敏感度較高,故能根據他們的需求特點設計規劃輿情服務產品,準確地理解和把準脈搏。總體而言,新聞網站依託主流媒體背景,同時兼有企業化運作的便利,因而在輿情服務市場捷足先登,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輿情產業鏈。

輿情服務市場“面面觀”

學術機構:理論研究推動實踐

在輿情研究領域,一些學術機構以善於歸納梳理網絡輿情的變化和特點,總結一般規律而知名。這類機構具有濃厚的學術傳統,匯聚了新聞學、傳播學專業的各類精英,在理論研究方面頗有影響。然而,一些學術機構和軟件企業不具備平臺效應和實際處置能力,在輿情實務操作中有時略顯空洞,行而不遠。

目前,部分學術機構認識到自身的市場短板,正在創新新媒體傳播方式、應急聯動機制建設方面進行實踐和探索,將自身多學科團隊的學術優勢與先進互聯網監控軟件的技術優勢、市場經驗相結合,力圖實現業務實踐與理論研究、硬技術與軟實力雙贏。

輿情服務市場“面面觀”

政府部門:佐治參謀不忘初心

面對複雜嚴峻的網絡輿情態勢,各級政府部門開始組建自己的輿情隊伍,並設計出科學的蒐集流程,形成通暢的、可靠的輿情彙集系統。從操作層面看,部分地方政府對輿情服務的認識存在偏差,有的領導將輿情視作“敵情”,存在將輿情服務等同於簡單的輿情監控和一味刪帖的現象。這種內生性輿情部門有時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輿情工作的分析深度和實用程度不夠穩定。

提供網絡輿情服務,信息的抓取和蒐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網絡輿情進行科學篩選、深度提煉、量化統計和分析研判。

經過多年發展,輿情行業自身定位逐步清晰,業務形態正在不斷細分,市場認知逐步成熟,輿情服務規範化程度已有很大提升。多方市場力量惟有看到社會治理共性,準確把握網絡輿情表達的本質,才能推動構建包容、有序、協作、共治的新型治理體系,這對輿情服務行業的規範有序發展有著較大意義。

輿情服務市場“面面觀”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特約輿情分析師 顏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